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健康中国战略下优化体育供给侧结构、实现区域体育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促进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助推体育产业跨界整合、满足经济新常态下人们休闲健身需求的创新路径。在数据强国战略下,大数据应用已经成为驱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动力。本文旨在促进我国体育休闲小镇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依托大数据实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传播路径多元化、运营精准化个性化、融资渠道多样化、休闲体育资源共享化。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大数据时代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路径。认为:依托大数据发展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以拓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传播方式;驱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智能化发展;创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消费模式;助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多元业态协同发展。发展路径:创新大数据宣传模式,全方位推广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科学运营,搭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平台。融合共享,协同发展,促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跨界融合;康体结合,延伸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链;管理决策:规避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风险。  相似文献   

2.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作为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创新举措,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体育产业创新升级和促进体育产业跨界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欧美国家有着很多闻名遐迩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和历史悠久的小镇文化,阐述了西方国家小镇文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以法国霞慕尼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为例,分析了其发展历程和运营模式,从区位特色、产业特色、治理特色3方面总结了霞慕尼小镇建设特色和发展经验。提出对中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启示:以运营思维进行规划,完善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深度培育产业驱动力,实现产业融合和联动;打造独一无二的文化IP,提高产业附加值;利用消费驱动增强旅游辐射力和小镇外向度;营造生活吸引力,打造生活新空间;立足未来对生态进行保护,完善相关政策机制。  相似文献   

3.
培育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品牌,既是推动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民众运动休闲需求快速增长的必然要求。基于品牌基因理论,分析培育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品牌的逻辑定位和价值特征,明确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品牌基因构成。应从优化产业模式、整合自然资源、传承历史文化、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建构和形成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品牌基因,从而实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新载体,对于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贫困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等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从内生式发展理论的视角,分析了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存在的问题:资金结构缺乏合理性,外部“推力”大于内部“自发力”;居民尚未形成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的主体力量;文化元素挖掘不足,小镇缺乏可持续性发展动力;各利益主体之间相互牵制,缺乏合理引导与制约。通过对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内生式发展模式的构建,提出发挥政府引导功能,给予相应的政策保证;明确运营管理企业发展方向,落实发展职责;明确小镇居民的主体地位,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健全利益保障机制,实现利益共享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基本内涵与逻辑理路,并提出实践路径。认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本质上是集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体育发展载体,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上担任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新路径、群众体育健身服务新基地、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新渠道的角色。提出:以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为原则,构建多主体协同治理体系;以青少年体育兴趣培养为重点,夯实竞技体育基础;以培养大众体育生活方式为宗旨,激发全民健身热情;以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优质资源整合为手段,打造精品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空间的特征、价值诉求与营销方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空间具有公共性、整体性、系统性、全面性特征,其价值诉求包括强调“整体”以扩充客源市场、利用“疏离”以牵引顾客需求、注重“符号”以塑造文化意蕴、讲求“复合”以化竞争于无形。依托“三次售卖”理论提出营销方略:确定营销内容,初步形成“核心产业+支撑产业+配套产业+衍生产业”的“产业丛”;明确营销对象,涵盖潜在群体、目标群体以及优质商源;确认营销主体,利益相关者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市场企业、媒体媒介以及社会公众;优化营销方案,注重营销的规则化、个性化以及技术化。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基于四川批准建设的4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运用推拉理论建构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的动力因素与机制模型。在特色小镇新业态发展与融合背景下,分析小镇存在业态推动力不足、业态吸引力不足、业态拉力不足以及业态支持力不足问题,以此提出四川地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动力机制提升路径:加强地方细化推力、注重核心业态吸引力、构建产业链共生拉力以及发挥业态功能支持力,以此助推我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新业态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冰雪旅游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但传统的冰雪旅游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高品质冰雪旅游的需求。研究以提高我国民众的生活质量为出发点,结合传统民俗文化底蕴与现代康养趋势,提出构建民俗类冰雪休闲“体旅+康养”模式。该模式兼具冰雪运动、休闲娱乐、参与体验、文化熏陶以及修身养性等多元化功能,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增长、满足大众休闲康养需求、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创新老年人康养模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鉴于此,以融合发展理念为指导,从构建多元化保障体系、发掘地域特色资源、发挥民俗文化特色和优化多元主体体验等方面,探讨我国民俗类冰雪休闲“体旅+康养”模式的建设路径。以期通过对民俗性冰雪资源的有机开发与整合,为我国冰雪休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前,体育特色小镇定位重叠度高、有产品无产业的问题层出不穷,亟待解决文化内涵凋敝与产业逻辑缺位的桎梏。基于体育特色小镇的现实困境,首先,通过回溯特色小镇的历史印记,加强文化承继与产业逻辑的高度耦合与深度作用,认为体育特色小镇应与文化相契合,与产业相呼应,体育特色小镇培育必须回归中国的文脉传承,强调文化自觉与认同,遵循产业链演化规律,增强产业链联动效应。其次,依据产业链纵向蔓连、横向延展与交织协同3个阶段的空间形态、节点关系、投入成本与风险管理的变化,剖析产业链演化阶段与区域的特征,明确体育特色小镇产业培育的重点。最后,提出体育特色小镇文化源与产业链耦合的本质与路径,探讨在文化内源性要素指引下,体育特色小镇产业链空间演化的价值增值过程,从而发挥小镇的承继功能、代谢功能、整合功能与嵌套功能,实现体育特色小镇的生命力。研究认为,在区域条件均较薄弱的区域,应加强政府的扶持与引导,以文化认同为纽带,深耕产业链节;在区域条件一强一弱的区域,促进要素资源流动互补,预防产业链关联能力不足的隐患;在区域条件均良好的区域,以“体育+X”与“X+体育”的联结布局,创新网络嵌入机制,拓宽物理空间、文化空间与心理空间,实现小镇与城市的共享、互融与共生。  相似文献   

10.
《湖北体育科技》2019,(3):197-201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可有效地构建体育运动休闲平台,确立特色小镇新品牌,引导运动休闲发展新的方向,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探讨研究汨罗市长乐古镇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可行性。研究结果: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外部条件可基于PEST分析模型研究;其建设的内部条件从政府、自然、人文、地理位置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经济、休闲竞技体育基础展开研究;同时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创新机制,因地制宜,突出古镇特色;统筹规划,融合发展,协同发展,创设生态宜居环境;建镇中镇,走新模式。为分析长乐古镇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可行性提供参考依据,对促进体育特色小镇的研究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等方法,从文化生态视域分析河西走廊休闲体育的发展困境,探寻破解对策,以期优化河西走廊休闲体育的文化生态发展路径。结果显示:河西走廊休闲体育的项目发展受到文化和环境的共同制约,当前因只注重环境方面的区位优势,进而呈现出以下发展困境:民众之需难获重视,项目设计难融其中,市场活力难以激活。建议从文化生态视域提出搭建“传统+现代”的休闲体育平台,融入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休闲体育故事,吸收社会力量参与休闲体育运作管理,以期为河西走廊人民的休闲体育生活提供优质的文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俞琳 《体育科研》2011,32(5):44-47
以文献资料法为主。依托于西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与市场学有关需求拉动说的相关理论知识,结合国内都市的发展实际,分析认为开发都市休闲体育产业应基于“需要”-“需求”-“商业价值”-“产业发展”的路径思路,借助都市的优势经济社会等资源禀赋条件,顺应都市消费趋势与生活方式的变化,进一步打造居民的体育生活化,带动休闲体育市场需求的规模化,提升休闲体育市场的商业价值,吸引更多的人财物投资,从而拉动休闲体育产业的深入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化发展类型和模式趋于多元的背景下,体育小镇建设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积累了大量的实践案例和丰富经验,有一整套完善且成熟的建构体系和发展模式。体育小镇的理论溯源和认知基础可从“田园城市理论”“城市区域核理论”和“城市文化资本理论”角度予以重新理解,其价值再认知应从产业转型与文化再造、社会融合与社区营造以及地域生产力空间交汇、建构小镇市民生活新方式等维度展开,生成脉络遵循经济与文化的双重价值取向,而非单一的资本导向和政策驱动。在此基础上,以中外对比的视野将体育小镇置于长时段历史进行纵深式考察,剖析中西方体育小镇形成的背景差异和发展动因,并从产业和文化的二元维度做出要点解析,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休闲体育文化定义及特征的认识,进一步探讨休闲体育文化对现代城市发展的作用。在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理念下,从城市文化定位、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产业布局三个方面对成都休闲体育文化模式的构建及发展对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俞琳 《体育科研》2013,(6):94-97-100
以文献资料法与数理统计法为主,本文借助ARIMA模型预测认为以上海市为代表的都市居民在休闲体育等文娱消费上,按目前的趋势发展将具有明显的增长和规模,应从战略层面针对性地选择休闲体育市场需求基点,定位中产阶层人群为休闲体育市场开发的需求主力、青少年人群为体闲体育市场开发的需求牵动力、老年人群为休闲体育市场开发的需求支持力,旨在促进提高体闲体育市场投入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快休闲体育市场开发,拉动休闲体育经济发展.因此,上海市在三大休闲体育市场需求基点培育上具备良好条件与前景.  相似文献   

16.
许嘉禾 《体育科学》2020,(1):26-41,F0003
产融结合是体育产业市场自发形成的金融创新发展范式,具有缓解融资约束、优化资源配置和增进产业协同的重要功能,是解决体育产业资本供需矛盾,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剂良药。运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等方法,以探索性研究方式,穿透目标企业股权结构,梳理我国体育产融结合的实践进程,并借鉴先发市场经验,发现体育产融结合的生成逻辑,匹配体育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提出体育产融结合的优化对策。研究认为,我国体育产融结合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发展向好、政府规制推动和金融市场发育是体育产融结合的现实保障;资本逐利性、产业融资约束、金融支持阻碍和“脱虚向实”的政策调控是体育产融结合的动因机制;金融风险是体育产融结合的制约因素。三者交互均衡作用,共构了体育产融结合的生成逻辑。在实践中,应基于控制、组织、结构与技术四向维度,结合体育产业现实特征,秉持综合性、可行性、适用性和多样性的原则,选择恰当的权力分配、组织形态、基础构建和交易对手模式,并以风险防范和混业监管的风险应对策略为基础,以规范治理和利益平衡的组织协同策略为保障,以“政企双驱”“聚焦主业”的良性发展策略为原则,以“与‘融’俱进”“校企联动”的优化提升策略为目标,层层递进,推动体育产融结合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