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民事诉权是当事人请求司法保护自己合法民事权益的一种权利。在民事诉权观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中,出现过许多学说,但都存在不足,我们今天认识民事诉权,需要认真评析这些民事诉权观,树立正确的民事诉权观,为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民事再审制度强调以事实为根据,苛求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一致,致使公权和私权启动再审程序有严格的时效和案件范围的限制,造成再审制度的理念和设计与生效裁判之间的冲突。有必要在司法主体更新司法理念的前提下,尊重当事人诉权,建立再审之诉,实现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整体重构。  相似文献   

3.
民事上诉权作为一种司法救济权是上诉制度的一部分,是启动上诉审程序的前提;上诉制度是司法体制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其作为审计制度的一环,在到诉讼架构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司法实务中民事诉讼当事人向法院提起上诉时遭妨碍,会制约当事人民事上诉权的有效行使。为确保当事人在行使上诉权时畅通无阻,也为了上诉权的行使能够真正达到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果,探讨救济民事上诉权更为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有错误的裁判进行抗诉与诉讼的不确定性原理并无相悖.人民检察院的民事抗诉也不必然造成对审判权独立行使的损害、对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干预和对民事诉讼平等对抗性的破坏.因此,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存在是合理的.当然,它还不尽科学和完善,需要实现民事检察监督的新变革;拓展民事检察监督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5.
诉权是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诉权的有效行使是保护其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但在司法实践中还存在多种影响诉权行使的因素,诉讼救济不足,诉权行使资源有限,同时也存在着滥用诉权的现象.因此,既要强化对民事诉权的保护,又要对民事诉权行使予以有效规制.诉权行使问题要得到很好地解决,诉权行使应遵循的原则须在立法上进一步明确,并逐步完善我国的诉权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民事上诉权作为当事人的一项诉权,在制约法院审判权和安抚当事人的不满情绪等方面作用重大。然而,作为一种处分权,新民诉法对行使上诉权的要件规定得较为宽泛,且对滥用上诉权的行为缺乏明确指向性惩罚措施的规定。权利倘若不加以限制就容易造成权利的滥用,为了保证权利拥有者能正当行使上诉权,确保民事上诉权行使的结果产生预期的制度效果,在比较分析国外就该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现状的民事上诉权法律规制机制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结构中制约的缺陷,导致权利之间的失衡而产生了我国诉权的困境,在探讨了审判权与诉权的冲突与协调关系构成的基础上,提出了民事诉权对审判权制约的改进途径.  相似文献   

8.
处于社会急速变革中的我国,在社会经济结构、国家政治体制、人们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背景下,新类型民事案件日益涌现,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行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突现出严重滞后性。当事人因“新类型权利”或“形成中的权利”在民事诉讼中体现出的诉权称之为“形成中的民事诉权”。本文主要研究形成中的民事诉权概念、特征、在司法实践中的现状,还探讨了形成中的民事诉权的提出、表现及保障。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期望能为人民法院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面对不断新涌现的民事纠纷提供理论依据,并且希望对未来民事诉讼法在诉权方面的立法修改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9.
法院主动启动民事再审程序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它侵害了诉讼当事人的处分权,混淆了诉讼职能结构的划分,背离了司法审判权运作的被动性和中立性的要求,在司法实践中也缺乏实际效果.为实现司法公正,应尽快废除法院主动启动民事再审程序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有诉讼职能与监督职能,我国民事诉讼法没有赋予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力,只享有法律监督这一职能。从监督职能行使的目的、动机来看,民事检察监督有救济性监督和督察性监督两种类型。救济性监督以救济当事人的权利为主,以监督为辅,因而在处理与当事人诉权关系时,应坚持尊重和保障诉权以及救济的补充性和适度性原则;督察性监督以监督审判权为主,以救济当事人的权利为辅,在处理与当事人诉权关系时,应坚持监督的优先性和职权强制性原则。  相似文献   

11.
民事裁判博弈是指利用博弈理论来分析民事裁判过程.它需要假定参与者是理性的,主要讨论的是双方当事人和法官在裁判过程中如何通过选择策略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水平.民事裁判完全具备博弈分析的条件,对民事裁判进行博弈分析是完全可行的.运用博弈理论进行裁判不仅可以减少矛盾冲突,提高法律的实效性,也有利于查清事实真相,抑制当事人诉讼欺诈.民事裁判博弈具有信息不对称、动态互动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由于民事习惯具有软性特征,更利于定纷止争,实现司法和谐。民事习惯在民事审判中的启动有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两个路径。具体的运用中,要区分调解和裁判两个不同的运行路径,并要注意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民事判决书作为法院在民事审判中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意见,关系着审判活动的公平、正义和公开,是司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民事判决书改革要坚持制度革新和技术改良,推动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建立判例参考制度,完善判决书审批,公开审判全流程,全面反映当事人举证质证过程,增强说理性,提高民事判决书制作质量和充分发挥民事判决书的功能,以促进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4.
人民法院二审民事裁判是终审的裁判,对民事诉讼当事人各方都具有法律效力。但由于其生效点的不同对当事人会有不同的实际影响,而有关法律又没有明确规定,笔者认为,人民法院二审民事裁判生效点应该规定在人民法院宣告判决时。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民事再审制度在维护法院裁判的正确性与严肃性、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一些新问题,有必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民事程序选择权是指当事人雀审判过程中依照自己的意志对有关程序事项的选择权。民事程序选择权源于各国法律对程序主体原则的承认,是为了切实保障国民平等使用诉讼制度和接近司法的机会所赋予当事人的基本程序性权利。确立民事程序选择权有助于保证程序的公正性和提高程序效益,有利于提升民事司法的公信度和接纳度。我们应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完善现有的民事程序机制以保证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机会的有效行使。  相似文献   

17.
诉权与审判权作为民事诉讼基本结构中的核心要素,二者之间的关系与整个诉讼构造的发展息息相关。诉权具有人权性、程序性和救济性三种属性,同时,诉权与审判权之间也存在着制约与反向制约的关系。要实现诉权与审判权的协同推进,一方面需要规制审判权对诉权的不当干预,树立正确的诉权与审判权关系理念、在制度上强化对诉权的保护以及加强对审判权的监督;另一方面需要防止诉权被不当使用,可以运用正当程序对滥诉行为进行认定并加以制裁。  相似文献   

18.
刘琳 《甘肃高师学报》2010,15(4):121-124
上诉权是民事诉讼当事人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基于上诉审制度本身的局限性、我国民事上诉条件的宽泛化等缺陷使得对民事上诉权予以法律控制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19.
民事再审程序是民事诉讼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受前苏联审判监督程序模式的影响,我国国家职权主义的司法理念较重,致使司法实践中暴露出了很多与现行时势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对我国的民事再审程序进行改革与完善,以确保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和生效裁判的既判效力。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改革与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主要症结在于过于追求个案的绝对公正,忽视了民事诉讼的程序利益,导致再审程序的任意性太大.为维护法律裁判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民事权益,使民事再审程序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纠错和补救程序,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改革应着眼于对其进行规范和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