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在羽毛球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特点以及疲劳后的体能恢复一直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对今后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和取得优异成绩至关重要。故此,文章主要对羽毛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诊断方法、体能恢复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2.
速度滑冰运动员夏季训练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 《冰雪运动》2007,29(4):32-33
速度滑冰运动员在夏季训练中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是一种正常现象,但运动性疲劳的的长期积累,可导致过渡性疲劳的产生。速度滑冰运动员在夏季训练中采取积极的疲劳恢复措施,能有效预防过渡性疲劳的产生。分析速度滑冰运动员在夏季训练中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认为提高整理活动的效果、加强膳食营养和进行积极的放松等是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跆拳道运动项目的比赛特点决定了它属于激烈的对抗性比赛项目,是集力量、速度、耐力和协调性等诸多身体素质的综合,日常训练要求对运动员要求高强度、高密度、高负荷的大运动量的训练,极易导致运动员出现运动性疲劳的状况,从而影响运动员日常训练和比赛的成绩.文章主要研究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以及通过合理休息、营养学、物理疗法、心理治疗等多种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为跆拳道运动员构建出一套完善的立体式恢复方法,为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提供极其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武术散打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打运动员在长期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和竞赛中,生理、心理负荷强度大,致使运动员极易产生运动性疲劳。对散打运动中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恢复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5.
本文使用文献资料法、综述法、比较法、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针对瑜伽对心理和生理功能的作用和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两方面进行综述对照研究,探究得出:将瑜伽放松练习运用于田径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恢复中的意义,并且提出将瑜伽练习运用于田径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恢复训练当中。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等对排球运动员的代谢供能特征进行探讨,分析排球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并找出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措施.旨在为排球教练员指导运动员训练、掌握运动员疲劳及疲劳的恢复状况、提高运动成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中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恢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中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恢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后采用积极的整理活动、合理的补充营养、保证休息和睡眠等恢复方法,对运动员专项成绩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事实证明,恢复和训练对提高运动成绩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训练后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随着武术竞技运动近年来的迅速发展,武术动作的难度和高度也越来越被重视,教练员在追求高、难、美、新动作的同时,必然会导致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产生运动性疲劳。本文从武术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诊断方法及其恢复措施几个方面进行综述,让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中随时了解疲劳的症状,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恢复措施消除疲劳。为完善武术训练,增进武术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及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提供良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对排球运动员运动生理性、心理性疲劳的诊断和恢复方面的探讨,对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有实际意义。1排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和产生机制1.1排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可将排球运动员的疲劳的概念理解为:在排球训练或比赛达到一定程度后,运动员本身各组织器官及全身  相似文献   

10.
速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与预防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武玉元 《冰雪运动》2006,(1):42-43,75
阐述了速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尤其是分析了来自训练方面的专业特点,并从速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与预防的现实意义出发,阐述了其加快恢复必须采用的生理、心理、辅助训练和医疗等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生化监控评价女子羽毛球运动员大强度专项体能训练的效果,了解运动员对大强度专项体能训练负荷的承受及恢复情况,加深对女子羽毛球运动员体能问题的认识。方法:对12名辽宁省女子羽毛球运动员进行一天大强度专项体能训练,分别在一次大强度专项体能训练前周一晨起安静、运动后即刻、次日晨测试血红蛋白、血睾酮、血尿素、肌酸激酶指标。结果:各生化指标在运动后即刻变化明显,次日晨有明显恢复,运动员机能状态良好,恢复较快,没有出现疲劳。  相似文献   

12.
我国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比较少,训练中没有正确认识羽毛球运动专项体能特征,训练理念滞后、训练方法手段陈旧、训练周期中体能训练安排不合理等制约我国青少年羽毛球运动水平提高,研究结果表明依据羽毛球运动制胜规律,更新训练理念、科学安排训练周期、合理训练方法与手段,成功身体功能性训练将能有效提高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专项体能。  相似文献   

13.
田敏 《湖北体育科技》2009,28(6):722-724
通过分析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赛前训练,提出科学制定赛前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方法、手段和加强医务监督的重要性。为探讨科学训练,提高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针对越南羽毛球8名运动员的力量、耐力、柔韧、灵敏性等身体素质及反映身体机能状况的血液生化指标进行调查,以期为今后科学训练、监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与我国羽毛球运动员对比,越南羽毛球运动员的力量、柔韧及耐力素质均较差;同时从其血红蛋白、血尿素、血清肌酸激酶及血睾酮、皮质醇的测试结果来看,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一般;因此提出在训练时要加强运动员的力量、柔韧及耐力素质的训练,并注意水的摄入及膳食营养,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从而逐步提高身体机能。  相似文献   

15.
优秀赛艇运动员疲劳诊断与体能恢复指导专家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之俊  高炳宏  李飞  苟波  马国强 《体育科学》2005,25(8):28-32,52
为提高赛艇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在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不同训练负荷评定和疲劳诊断开放式的评价方法。结合计算机技术,使用VisualBasic6.0编程平台进行软件开发,以Windows系统为操作平台,研制成功优秀赛艇运动员疲劳诊断与体能恢复指导专家系统,实现了运动员信息综合管理、运动员机能状态评定、训练负荷监控、不同训练类型疲劳诊断与体能恢复指导的计算机化。  相似文献   

16.
赛艇运动员疲劳诊断与体能恢复的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赛艇作为体能类的竞技项目,对运动员的体能水平要求较高。在日常训练及比赛中,对赛艇运动员的身体疲劳程度进行准确地测试和评价,以及采用恰当的恢复手段保证运动员体能的及时恢复十分重要。优秀赛艇运动员疲劳诊断与体能恢复系统的开发,将为赛艇运动的科学训练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7.
高校体育是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最为系统、科学和规范的阶段,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环节。本文分析了羽毛球运动的特点及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优势,并提出了通过开展羽毛球运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Ankle sprains are the most common injury in regular badminton players and usually occur at the end of a match or training.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fatigue produced by badminton practice on the lower limb biomechanics of badminton players. It was hypothesized that fatigue induces ankle kinematic and lower leg muscle activity changes which may increase the risk of ankle sprain. Ankle kinematics, ankle kinetics and muscles activities of 17 regular badminton players were recorded during lateral jumps before and after an intense badminton practice session. Post-fatigue, ankle inversion at foot strike and peak ankle inversion increased (+2.6°, p = 0.003 and +2.5°, p = 0.005, respectively). EMG pre-activation within 100 ms before foot landing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fatigue for soleus (?23.4%, p = 0.031), gastrocnemius lateralis (?12.2%, p = 0.035), gastrocnemius medialis (?23.3%, p = 0.047) and peroneus brevis (?17.4%, p = 0.036).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impaired biomechanics of badminton players when fatigue increases, which may cause a greater risk of experiencing an ankle sprain injury.  相似文献   

19.
在了解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和诊断方法的基础上,从恢复糖原储备、修复肌肉损伤、维持内环境稳定以及改善氧化应激几方面对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营养学手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旨在为科学训练和疲劳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便帮助运动员更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