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网历     
《网球天地》2008,(5):14-15
3.27斐乐(FILA)签约温网意人利运动品牌斐乐(FILA),日前正式签约四大满贯赛事之一的英国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成为该赛事的官方鞋类赞助商。5年的赞助合约将从2008年到2010年,在此期间,斐乐将为温网提供兼具网球专业性能和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踏上墨尔本的土地是2011年1月份的事儿了,作为《网球天地》的特派记者,那也是我首次采访四大满贯之一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  相似文献   

3.
百科     
《网球》2012,(6):24
四大满贯1925年,国际网球联合会(ITF)将澳网、法网、温网和美网确定为四大世界性公开赛,即四大满贯。澳网是赛季首项大满贯赛事,于1月的最后两星期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它的前身是1905年诞生的澳亚锦标赛,也是四大满贯中最年轻的赛事。法网诞生于1891年,于每年5月底到6月初举  相似文献   

4.
世界第一,这个称号是随着公开赛时代开启之后才诞生的。1968年,以四大满贯为首的各项网球高级赛事打破业余与职业的界限,宣告公开赛时代的到来。1972年,  相似文献   

5.
中国网球公开赛自2004年开始举办,2005年起被列入国际男子职业网球协会(ATP)和国际女子职业网联(WTA)的二级巡回赛,2008年赛事的总奖金达108.万美元。2009年中国网球公开赛全面升级,女子赛事升级为仅发于四大满贯赛的四个钻石皇冠赛事之一:男子赛事升级为总奖金达200万美金的“500分赛事”,是仅次于四大满贯、9站“1000分赛事”的10站“500分赛事”之一。  相似文献   

6.
规则问答     
《网球》2012,(8):117-117
鹰眼 在前不久进行的一年一度的法国网球公开赛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在四大满贯网球赛中,澳网、美网、温网都使用了鹰眼设备,唯独法网没有。  相似文献   

7.
与球员博弈     
非常高兴能够亲临四大满贯之一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现场,观看了多场精彩比赛.更和好几位国际一线球员进行了面对面的接触,可谓受益良多。  相似文献   

8.
超级女生     
杨斌 《新体育》2006,(3):2-3
“澳网2006”将成为中国网球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词。四大满贯赛事之一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在举办到第101个年头时,终于迎来了第一对在正赛中捧起冠军奖杯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9.
崔伟 《网球天地》2014,(9):88-89
今年夏天采访法国网球公开赛时,顺便参观了一下法网博物馆。正如罗兰·加洛斯是四大满贯中场地面积最小的大满贯,法网博物馆的门脸也小得可怜,稍不留意就可能与他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10.
张冬梅 《新体育》2004,(4):28-30
2月的网坛有两个好消息,一个是小将孙胜男与台北选手詹咏然配对,首次捧得澳大利亚公开赛青少年女双冠军杯;另一个就是晏紫/郑洁首次打入女双前8名,论分量,比前者还更重些。两个成绩都是中国网球运动在四大满贯赛事上的历史性突破。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对网球大满贯单打运动员的身体形态以及运动生涯中相关年龄特征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以期对以后从事网球运动的运动员的选材、训练以及运动生涯的宏观把握提供理论及数据参考,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法等对其身体形态指标以及运动生涯中相关年龄特征分析后得知,网球大满贯单打男子和女子球员的身高、体重、克菜托指数三项指标都具有稳定的正态分布特征;男子和女子球员在学球年龄和首获大满贯年龄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转入职业赛年龄和首获职业赛冠军年龄上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职业生涯冠军总数及职业年限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2.
2009年中国网球公开赛(简称"中网")升级之后,得到网球各界的鼓励和肯定。重新提出将中网打造成世界"第五大满贯"赛事的目标,赛事组织者显示出了充足的信心,国内外剔除了之前的质疑,给予了更多的支持和鼓励。从国际网球组织不断努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网球运动的宗旨出发,从中网在亚洲网球运动的地位来讲,中网具备了晋升世界"第五大满贯"赛事的潜质。中国的国情、举办地的城市背景、中网的赛事结构、中网的硬件条件、中国网球运动的发展情况几个方面,都是中网晋升"第五大满贯"网球赛事的可行性因素。而阻碍中网晋升"第五大满贯"赛事的因素包括中网文化底蕴不足、中网档期安排不佳、中网赛事奖金吸引力欠缺、中网营销状况不成熟、中国男子网球竞技水平落后等几大因素。其中,中网文化底蕴不足是最重要的因素。文化的形成是需要历史来沉淀的,是各种复杂文化因素的综合体现。因此,中网晋升"第五大满贯"赛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为之努力和经营,也许不需要"四大满贯赛事"漫长的一个世纪,但是确实需要足够的时间。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等方法,重点研究了"公开赛"以来"超级"男子网球运动员职业生涯相关数据,发现他们职业生涯呈现出4个波段周期,即"朝阳期"、"高峰期"、"夕阳期"、"衰退期";统计出相关数据总体均值的95%可能性区间;总结不同技术打法在4大满贯场地的规律性现象以及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并对超级运动员的职业走势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14.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dentify whether the relative shape and size characteristics of elite male tennis players have changed over time, and in addition whether any anthropometric parameters characterise the more successful players in Grand Slam tournaments. The height and body mass of the players qualifying for the first round in all four Grand Slam tennis tournaments during the period 1982–2011 was obtained, and successful players defined arbitrarily as those reaching round 3 or beyond. Body mass index (BMI) and the reciprocal ponderal index (RPI) were used as our measures of body shape. Multilevel modelling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trend over time using non-linear polynomial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body shape of elite tennis players has changed over time, with a non-linear (cubic polynomial regression model) increase in BMI and a similar non-linear decline in the RPI. BMI, reflecting greater muscle mass rather than greater adiposity, has emerged as an important factor associated with success, identified by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steeper) “successful player”-by-“year” interaction term. The evidence that the RPI of elite tennis players has also decreased over time, together with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successful player”-by-“year” interaction term, suggests that a more linear (ectomorphic) body shape is a less important factor in terms of succes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elite male tennis players are becoming more power trained athletes as opposed to endurance athletes, with greater muscle mass being an important factor associated with success in all Grand Slam tournaments.  相似文献   

15.
以四大网球公开赛的66场女子单打比赛为分析样本,建立女子单打比赛胜负判别函数方程,运用函数值量化竞技能力,横向比较李娜与其主要对手的竞技能力,纵向分析李娜的竞技能力发展状况,从而预测李娜2012年四大网球公开赛的竞技能力,旨在为李娜的备战提供参考,实现女子单打竞技能力研究的新尝试。结果显示:李娜与八位主要对手相比,绝对制胜能力不相上下;理论制胜值预测中李娜对一人胜率较大,与三人相当,两人威胁最大,两人次之;李娜的调整适应期在前两轮,若取胜便能发挥并保持自己的较佳的竞技能力再创佳绩。  相似文献   

16.
Lacking in the philosophy of sport is discussion of the gendered numbers of sets played in Grand Slam tennis. We argue that the practice is indefensible. It can be upheld only through false beliefs about women or repressive femininity ideals. It treats male tennis players unfairly in forcing them to play more sets because of their sex. Its ideological consequences are pernicious, since it reinforces the respective identifications of the female and male with physical limitation and heroism. Both sexes have compelling reason to reject the practice.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2002—2011年四大网球公开赛的发球进行长期跟踪研究,结果表明:世界网球运动在过去的十年中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发球速度在不断增加,ACE球数量不断增多,双误的数量持续减少;运动员的发球速度与身高呈正相关,获胜方平均身高一般比对手高1~2cm,发球时速平均快2~4km;在所有的场地上,运动员的发球局优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温网,出现抢七的几率最高,每盘打的局数最多;法网的发球速度在大幅增加,但ACE球的数量少于其它3个大满贯网球赛事。  相似文献   

18.
对李娜晋级过程中的两场逆转比赛进行技术统计和分析,从发球、接发球、底线抽球和中前场拦网等技术的运用以及两场逆转比赛中对阵不同对手所采用不同战术打法的分析,从运动训练学视角探讨李娜在第一盘失利的情况下反败为胜的因素,为中国网球选手的比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谭恺  刘骁 《四川体育科学》2013,(6):78-80,97
对公开赛时代至今的四大网球公开赛女子单打冠军的年龄特征分析,探讨冠军和首次夺冠的运动员年龄特征,旨在为中国女子网球运动员的培养提供参考。结论显示:冠军年龄结构特征正态分布效果较好,已经具备了相对稳定的显著特征,形成了各具特征的3个年龄段——16-18岁的低龄段、19-28岁主体年龄段和29-33岁的大龄段;首冠年龄分析揭示出不同实力球员的竞技发展期;参照年龄特征发现目前中国女子网球单打运动员的技能水平高峰期显现较晚。  相似文献   

20.
为切实推动江苏省网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对比法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内竞技网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进行研究。依据现阶段江苏省网球运动发展的现有条件,提出:体工队(体校)专业化培养、网球学院式培养、教育系统内的大—中—小学"一条龙"培养、俱乐部式和家庭式等多模块培养模式。实施对策:加强和创新体育系统内专业化培养模式,政策引导和干预教育系统内"一条龙"培养模式,引导并发展俱乐部式和家庭式培养模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