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李志清  虞重干 《体育科学》2005,25(12):17-21
桂北侗乡的抢花炮是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比赛项目抢花炮的原生态。这项古老的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在现代社会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其理性化、世俗化、组织化、规范化以及媒体的利用、妇女的参与反映的是现代性所促使的改变;民族特色的强调、功能的扩展则是民间文化在现代化与全球化中的生存策略,这些变化都是文化主体自觉的文化改造过程,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生存能力和适应性以及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体育与科学》2016,(5):62-68
结合文化人类学相关理论对社会变迁背景下蒙古族仪式性体育活动的变迁进行历时性考察,研究认为:个案地区的蒙古族文化经历了从传统的渔猎部落到今天的地方旅游文化符号,从仪式性身体活动到祭祀观念与行为的"仪式化"展演过程的转变;以游牧、渔猎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展现实际上是蒙古族文化的民间叙事,它的存在实际上是对蒙古族身体运动形式、社会结构特征、信仰体系以及民族机理的高度认同;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性的冲击和影响之下正在遭遇消蚀,传统的游牧文化生存空间正在遭遇城市化进程与现代文化的挤压和改良;由游牧文化和渔猎文化衍生出来的文化体系在城市化与现代性中所遭遇的问题,促使我们进一步认为:第一,以物质文化变迁为主导的现代化进程和由此而产生的单向度视角已经成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主导趋向;第二,失去了信仰体系的仪式性身体展演在现代化进程中只能沦为"形式化"操演。  相似文献   

3.
抢花炮在桂北侗乡的传承体现了当地民众的需要和民间精英的需要,同时又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相关联,在这种仪式性体育活动的传承过程中体现着民族的信仰文化,折射出当地的文化特征和社会文化的变迁。通过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的传承可以透视社会、文化及民族性格。仪式性体育活动是传承和再生产地方性知识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4.
《体育与科学》2014,(1):104-107
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从文化、历史、社会学的角度探讨龙狮运动的文化性、历史性和仪式性,认为:龙狮运动的形式不一,但是其意义象征和民族文化价值认同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龙狮文化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源于对图腾的崇拜与信仰;传统的龙狮活动中人们的主要愿望是实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驱凶纳吉、生活幸福;龙狮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对社会秩序的强化和族群认同的作用;龙狮运动的文化功能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发扬传统文化,加强民族认同;注重娱乐美感价值,具有教化功能;具有商业活动性质,带动经济文化发展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对桂北侗族聚居区三江县6个花炮节举办地的实地调查,结果发现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从乡土文化方面来看,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成为乡土社会文化传承的良好栽体;在人文建设方面,通过建构地方族群的认同与人们的国家认同、调动社区参与、形成健康的竞赛关系以及加强族际之间的理解与沟通,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成为促进民族稳定和谐的重要活动;在乡村治理方面,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以健康的文体活动对不良娱乐方式形成"竞争性抑制",因而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将成为乡村治理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文化角度对传统体育抢花炮现代发展的动因进行研究.认为传统体育抢花炮的娱乐性文化特征使其在当前社会具有聚合传统文化精髓,宣传民族特色文化,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充实精神生活,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而竞争性文化特征则起到了有助于培养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形成平等思想的重要作用,符合现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是传统体育抢花炮现代发展的文化动因所在.  相似文献   

7.
李志清 《体育科研》2006,27(6):10-18
通过侗族地区方志和田野调查资料以及广东和香港民俗资料的分析,确定抢花炮的源头是广东民俗;从族际友好交往的先天优势以及抢花炮与侗乡本土文化天然的亲和力论述了抢花炮落户侗乡的历史与文化原因;通过对抢花炮作为民族团结符号的建构,说明仪式性民间体育在族际交往中具有桥梁和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志清 《体育科研》2007,28(2):51-57
新中国成立以来抢花炮的坎坷命运折射了村民的社会生活与国家政治的密切关联,许多实例反映了民间仪式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博弈以及民间社会与国家权力的互动。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由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压力,抢花炮符号的所指(signified)有了表面的、宣传的一面和隐含的、代表乡民世代相传的观念的一面;民间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并使用见机行事、斩而不奏、传说版本的选择性宣传等手段使自己的信仰活动得以开展,但民间组织者与政府始终保持合作的态度,主动地为政府考虑,同时也充分表述自己的活动对政府与社会的意义以寻求合法性。对于花炮节是否应该官办,在民间和官方两面进行的访谈调查反映,传统的仪式性体育活动民间办才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采用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对广西三江花炮节抢花炮民俗竞技文化进行了剖析。认为随着社会的转型,抢花炮民俗竞技开始呈现出与现代体育文化相融合的发展势态,而且依附于民族传统花炮节,广西三江的民俗竞技抢花炮走上了民俗旅游的发展道路;抢花炮民俗竞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裁判作用失灵,抢花炮规则有待改进;比赛缺乏观赏性,竞技性有待提高;比赛安全保障措施有待改善,竞赛制度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基因的视角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因、表达与生存焦虑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基因认知表现在3个方面:自意识的建立和巫术活动中仪式性身体展演是传统体育文化基因的肇始之源;民俗文化场域是传统体育文化记忆与传承的根本,并由此建立文化基因认同;具备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是其主体特征,文化基因的内核承担着教育教化功能,口传身授是主体社会化实现的手段。其文化表达则在于,拥有自然、祖先和图腾崇拜的文化隐喻,建立了与宗教信仰观念相互交融的文化符号表达体系;映射出"天人合一"的整体哲学认知和"差序格局"的社会伦理关系本位,用身体实践表达族群记忆;在"一体多元"的整体文化模式布局下,彰显了不同文化区域之间文化传统与文化生态关系的复杂性。研究进一步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焦虑体现在原生环境的变迁,致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因面临消失和变异的风险;仪式构成的文化特质符号减弱,导致仪式的整合功能下降,致使传统体育的教化、认同功用减弱并趋向边缘化;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理念相悖,需要在顶层设计上寻找间性弥合。  相似文献   

11.
丁兵心  李孝伟 《精武》2014,(4):102-103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内涵丰富,具有项目地域性与地域文化统一性及文化的现代与传统兼备等特征,它的价值在于其发展过程中对文化变迁和民族传承的影响。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社会处在一个融合发展的时期,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多方面冲击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建议,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勤泽格拉”是白裤瑶民俗体育文化的典型代表,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对“勤泽格拉”的文化源流、“变迁”脉络等进行田野调查,旨在梳理其当代文明发展之路。认为:勤泽格拉缘起于白裤瑶群众的早期精神“夙愿”,并成为一种族群记忆和民族信仰。勤泽格拉文化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在封建社会和民国时期处于文化延续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国家权力”强力介入导致“勤泽格拉”文化的断裂,改革开放后其文化得以“重生”,在政府和各界力量的支持下逐渐迈向繁荣。伴随“文明”流变,勤泽格拉也在社会发展中做着积极的社会生态适应,其文化功能也发生了从早期宗教娱神到现代文化娱人、原始文化形态到时代经济抓手的转变,并成为白裤瑶民俗体育现代文明价值的展现。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赖以存续的社会基础在当代全球化与强势竞技体育文化涵化下正面临着淡化、异化、同质化等严峻问题。在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运用文献资料研究和实地考察的方法,以"从差异入手、从时间点发现、从同一系统之间的状态出发"的社会变迁思想视角,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境、场域变迁和文化系统前后状态之间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活态存续应鉴照"多元共生"的社会特点,应打开封闭环境以葆惟新,应在沉潜中解禁狭隘的视域,需在对峙中选择性重塑;要以时间之维寻找和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从"技"上下功夫,建立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实践体系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4.
身体社会学中的"身体"具有承载文化、政治、经济、历史的功能;现代叙事学中的"身体"是叙事的重要言语,具有自己的叙事体系;文化人类学中的仪式体育是一种叙事体系,通过"身体"的"操演语言"的"发表"完成其叙事。基于上述理解,选取傈僳族"爬刀杆"为个案,以田野调研获取的一手资料为基础,对身体叙事进行解读。研究认为,"爬刀杆"是一种身体实践行为,是在族群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种身体"惯习",它是以族群迁徙史、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原型,以约定俗成的规范和当下秩序为准则进行的集体实践,并借助于符号化的身体、身体行为完成其叙事,最终达成增强族群共同体凝聚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开发民族地区传统体育对于丰富民族文化,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起源、兴盛或衰落的历史缘由及规律,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等研究方法对土家族传统体育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借鉴中国的龙舟运动等体育项目的成功经验,选择土家族民族传统体育的部分成果,实现土家族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体育转化,部分提炼和发展为竞技体育,选择普及性广泛的体育项目,走社区体育之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推广。使其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从历届民运会看中国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涵决定着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生命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作为反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最高形式,对少数民族体育事业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历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分析,讨论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是一个完整而包容的整体,是民族精神与其核心价值观的象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变迁是一个随社会变化而不断演化的过程,文化在这个空间中的生产与再生产,有效地保持了文化的活态性。运用文化空间的概念来思考少数民族体育,对于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现代社会其结构和功能产生变化。政府、开发商、学者等群体介入使得主体从单一变成多元复合体。多元主体在楚雄彝族传统民族体育“跳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显示:在未来的少数民族体育发展中主体格局需要优化;行政主体的职能需要转变;市场主体对少数民族体育作为资源的本质特点和资源主体的地位的认识需要改变;资源主体对传统体育在当代创新发展的自觉和自信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19.
何江川  杨放 《体育科技》2004,25(3):48-51
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体育态度、行为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研究表明,自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推行以来,少数民族学生体育健身特点要求及认知等方面都产生一些适应性的变化,并显出了诸多特点.针对存在的问题,以促民族院校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健康"课程改革为前提、提出构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健康"课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