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张新华 《山东教育》2005,(19):66-67
在西安举行的全国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培训会上。有幸听了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让我们感受到了于老师在课前备课钻研教材的功夫,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于老师在训练学生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解读文本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2.
有幸聆听于永正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对语文阅读教学有了豁然开朗之感.于老师执教的课堂是朴素的,因为他让学生尽情地读、思、感、悟;于老师的课堂上,语文是灵动的,因为学生学习语文是一种快乐,不仅爱语文,而且不自觉地把语文学习引向课外,领到生活中.  相似文献   

3.
案例背景: 为参加市"两课"评比,组里杨老师执教了胡适的《我的母亲》,这是一篇写人的叙事散文.胡适的作品是第一次在职高教材中出现,与鲁迅、郭沫若等名家相比,学生对胡适是很陌生的.作为语文教师,笔者也只是在读大学时才接触胡适,曾读过他的《尝试集》,但他的散文也还是第一次接触.相对于名家经典作品,网上对胡适的《我的母亲》的解读很少.杨老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进行了第一次教学.纵观整个课堂,文本《我的母亲》只是个引子,学生不需要解读文本就可叙说并抒情.听完课,笔者的感觉是"老师教了学生知道的东西,学生不知道的却没有涉及".另外,杨老师的课堂教学重点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像是一堂思想品德课,语文课缺少了"语文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执教者没能准确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说,这篇散文该"教什么"以及"怎么教".  相似文献   

4.
秋日的多媒体教室,阳光灿烂,听于永正老师执教《梅兰芳学艺》,感觉到于老师虽已过了花甲之年,但在课堂上,他仍然充满激情,童心洋溢,他的课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西安举行的全国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培训会上,有幸听了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让我们感受到了于老师在课前备课钻研教材的功夫,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于老师在训练学生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解读文本的独到之处。一、钻研教材的功夫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学习课上,在于老师范读完课文后,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因为读者流泪了,听者也流泪了,于老师曾说他备课时从来不先看教学参考书,而是一遍一遍地读课文,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了,读到文章就像自己写的一样,就像写自己的事。教学过程中有两个情景,我印象特别深。情景一:在一个学生读完…  相似文献   

6.
听完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全场皆惊。惊的是于老师细读文本工夫之高深。  相似文献   

7.
有幸聆听于永正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对语文阅读教学有了豁然开朗之感。于老师执教的课堂是朴素的因为他让学生尽情地读、思、感、悟;于老师的课堂上,语文是灵动的,因为学生学习语文是一种快乐,不仅爱语文而且不自觉地把语文学习引向课外,领到生活中。  相似文献   

8.
<正>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仅有大米,没有善于烹饪的巧妇,同样难得美食。没有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课堂也难呈现出精彩。精彩的教学设计是执教者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智慧的结晶。笔者就以《小露珠》一课的多次教学设计为例,简单阐述实现教学设计生长的策略。一、精选内容,教学设计准确而本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过:"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可见,研读教材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材的解读一定程度上带有个性色彩,不是所有的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都是正确的,不是所有解读的内容都适合展开教学,也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所执教的学生。因此,要有精彩的教学设  相似文献   

9.
我有幸两次聆听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真是感慨万千。于老师的课弥散着强烈的语文意识、文本意识、训练意识,散发出深深的母语情结、浓浓的民族味道。  相似文献   

10.
正提起于永正,全国的小学语文教师几乎人人皆知,因为大家经常听他的课,读他的文章。可以这样说,于永正是当代最著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之一。最近读了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于永正教育文集》(6卷,近200万字),让我读出了一个智者、一个仁者、一个教育家于永正。下面仅以《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为例,看看于永正为了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都有着哪些智慧,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箴言。  相似文献   

11.
对永正老师的语文课堂,无论是专家学者、一线教师,还是直接参与教学的小学生,无一不为他别具一格的教学魅力所深深折服。于老师的课堂是“简单”的,他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扎扎实实地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小学语文教师》2006年第五期)但是,在这“简单”之中又往往深藏着一种“不简单”。  相似文献   

12.
“回归本真”的呼唤,使在“迷人眼”的“乱花”中徘徊的语文教学踏实了,不由想起了于永正老师的《杨氏之子》。他的的课堂教学以简单示人——没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没有热闹的花样形式,只有老师、学生和文本。于老师用亲切平实而又不乏幽默的话语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读书。在读中,古文逐渐清晰明朗,疑惑一一解开;读到最后,大家恍然大悟,意犹未尽。这时,再提笔把古文描述的场景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于永正老师称其为“简单语文”。  相似文献   

13.
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永正老师的语文课堂是"简单"的,他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扎扎实实地识字、写字、读书、作文".但是,在这"简单"之中又往往深藏着一种"不简单".  相似文献   

14.
最近,听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六年级《秋天的怀念》一课,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品味于老师的课堂教学环节,琢磨于老师的语言艺术,体会于老师课堂里传达的思想情感,我豁然开朗:语文教学,应该体现的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语文,原来可以这样教!  相似文献   

15.
从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给予树》一课中,我们不难发现其教学内核——“简单”。“简简单单教语文”,就是要摒弃无关目标、冗余信息、多余环节、低效甚至是无效负效的教学行为,以学生发展为本,  相似文献   

16.
仇素芹 《考试周刊》2014,(39):31-31
<正>我曾迷失于"对话"盛行的高效课,认为吹拉弹唱、棋琴书画、热热闹闹的课堂就是成功的课堂;认为采用"一读二读三读四读"的模式就能横行天下。最近举行的江苏省小学语文名师团送培活动在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徐徐落下帷幕,在众多名师中,常州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金磊老师执教的《珍珠鸟》让我受益良多。金老师的课堂令人如沐春风,让我认识了简单语文的内涵,深切感受到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一、彰显人性,让心走到一起  相似文献   

17.
<正>崇拜于永正老师是从读他文章开始的。1998年,在《江苏教育》上,我读到《这里是一片语文教改的"芳草地"》一文,文章介绍了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语文教改。在这篇文章里,我第一次读到了于永正先生的名字,也见识了让我耳目一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此后,《江苏教育》上陆续刊发了于老师的《导入的艺术(上)》《导入的艺术(下)》《"熏锅屋"》《说"和谐"》等  相似文献   

18.
前段时间有幸观摩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文《给予树》,感慨颇深。纵观于老师的课堂教学,可以发现,教学内容看起来非常清楚简单。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成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于老师从检查预习人手,先后板书两个词语:"并不宽裕""如愿以偿",然后分别理解这两个词语及在本文中相关段落所体现的意  相似文献   

19.
很多老师对寓言类文本的教学解读往往存在着模式化、功利化的倾向。对此,笔者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中的《鹬蚌相争》为例,提出寓言类文本教学解读的一些基本原则。一、抓住寓言类文本的核心价值进行解读许多老师执教《鹬蚌相争》,往往先是读读演演,然后写写课后的问题:"鹬和蚌傻在哪儿?"课到这儿就结束了,不无遗憾。解读此类文本,我们首先需弄清楚寓言是什么?"寓  相似文献   

20.
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以其质朴简约的风格和博大精深的智慧,演绎了朴实中美丽、简洁中精彩的本真语文,诠释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