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围棋天地》2007,(11):3-3
5月10日,2007金立手机杯全国围棋甲级联赛在中国棋院二楼大厅举行了盛大的开幕式。与大多数棋战开幕式不同,这次主席台上多为媒体代表,而像武力、张文东等中国棋院官员部坐在了大厅后排。小小的变化可以看出,围甲联赛将对媒体、宣传越来越加重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以第28-30届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影像资料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经典的视觉创意设计,在专家访谈的基础上探讨奥运会开幕式创编的视觉创意设计取向,旨为今后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创编设计的突破与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奥运会视觉形象设计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主办地的景观建设、民族色彩、徽标设计、吉祥图案等都在奥运会视觉形象中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文章从奥运会徽标、吉祥物、专用色彩系统、开幕式和闭幕式等方面探讨了奥运会视觉形象设计的特征及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运用影像资料分析等方法,以24-29届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为研究对象,认真分析视觉创意设计在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的应用与发展;在专家访谈的基础上探讨与思考奥运会开幕式创编的视觉创意设计取向,旨为今后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创编设计的突破与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伦敦奥运会期间,英国政府、伦敦奥组委和各国媒体等机构,共同参与设计、制造了大量的媒体景观。这些景观维护了英国社会的主流价值,传播了英国人对奥运的定义和解释,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价值整合和社会协同。本文以伦敦奥运会期间媒体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文化分析的方法,旨在探讨伦敦奥运会对传播英国文化和建设英国国家软实力的作用。论文研究有如下发现:首先,伦敦奥运会开幕式通过大量的视觉景观,传播了英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符号,唤醒了英国人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第二,各国媒体对英国王室、英国乡村、英国建筑的报道,使全球观众欣赏到保守主义精神给英国留下的丰厚的历史遗产;第三,媒体大量报道英国人“节俭办奥运”的理念,赞誉伦敦政府不搞面子工程、盆景工程,帮助英国人在国际舞台上显示了他们的自信和从容;第四,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不追求盛大的、豪华的场面,英国人通过营造祥和、幸福的生活场景,诠释了人文精神在英国社会中的重要意义;第五,在奥运会的开幕式中,英国人能够包容不同的价值观,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嘲讽,充分展示了英国的大国心态和精神气质。研究伦敦奥运会包含的英国文化内涵,能够帮助我们以更加多元的视角看待国家软实力,也能够帮助我们以更加自信和从容的心态开展公共外交。  相似文献   

6.
陶莽 《新体育》2009,(11):16-17
慢慢飞起的鸽子,来回游动的锦鲤。喷涌而出的趵突泉……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上的流光溢彩让数亿观众领略了瑰丽的齐鲁风情,而支撑起这无与伦比视觉大片的正是各种高科技灯光效果与近万名演职人员的密切配合。开幕式结束后,负责此次开幕式演出的业务拓展经理陈阵先生为我们解读了开幕式中的各种效果是如何展现在观众面前的。  相似文献   

7.
开幕式是专门设计的、标志某届奥运会开始的程序化活动,这种程序是以其仪式基本要素所组成的结构为基础的。以开幕式结构为衡量尺度,根据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对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幕式的特点和功能进行阐述。研究认为,开幕式的结构主要包括形态结构和意义结构两部分,形态结构主要由时间、空间、器物、角色和行为组成,两次世界大战间,后三者发生了裂变;意义结构则一方面体现在反映了社会变迁和时代各因素的影响上,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其仪式功能上。  相似文献   

8.
影像媒介为武术传播提供的基本条件,在视觉文化下,武术以其独特优点与视觉媒体的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现代传播特点的文化形态——武术视觉文化。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调查研究等研究方法,对武术的视觉文化传播做了释义:"在传播当中,武术内容转化成影像,形成的感性直观文化现象和传播形态。"整体勾勒出武术视觉文化传播的谱系。基于传播心理学、视觉理论、传播学、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角,运用武术影像的符号语言,揭示视觉文化传播映射出来的一些理论,使其成为破译武术内容的时代追求,从而形成武术视觉文化的谱系脉络,完善武术传播理论。在改革与创新的基础上,在武术视觉传播中塑造具有中国民族特色话语体系,形成特定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对不同时代奥运会开幕式的特点进行详细综述,进而分析现代奥运会开幕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展望了奥运会开幕式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奥林匹克的内涵、意义及其承载的时代精神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现代开幕式的结构分为形态结构和意义结构,前者主要包括时间、空间、器物、角色和行为,在二战后发生了显著变化,从而导致开幕式的本质从仪式转向了展演.本文在分析了这些具体变化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决定功能”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阐述了其对奥运会的影响及其功能的演变.最后,本文试图剖析这种带有一定程度“失范”意味的变化的原因,以期梳理出其变化的清晰脉络.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特征、奥运会开幕式的艺术特征以及奥林匹克运动对人类文化的贡献进行归纳分析,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为例阐述奥运会开幕式对世界不同文化间传播交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从文化学视角分析奥运圣火点燃仪式的文化价值,从文化学的物质、制度、精神3个层面解读奥运圣火点燃过程中所蕴含的理念与创意,从而深入理解和传承奥运文化。奥运火炬作为奥运精神的物质文化载体,其设计造型对彰显东道主本土文化与教育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奥运火炬传递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前奏,具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体现出明显的文化特性,符合奥运文化的发展要求;奥运圣火点燃更是整个开幕式中的核心环节,是主办国对奥运情感的抒发、奥运精神的理解、奥运承办的勇气的现实见证,为体育、艺术、科技精髓的融合提供了现实舞台。  相似文献   

13.
服装是奥运会开幕式表演的重要内容。奥运会开幕式表演服装设计既要突出开幕式表演主题,又要注意效果;既要突出自己的风格特色,又要便于演员进行动作表演。在体现奥运精神的前提下,更要追求至高无上的艺术表现力。文章以24届至27届奥运会开幕式表演服装为研究对象,从服装的基本情况、服装设计的特点以及设计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对开幕式表演作品服装设计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董宇 《冰雪运动》2015,(2):37-42
中国申办2022年第24届冬奥会必然对奥林匹克运动和冬季项目在中国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举办冬奥会将带动中国3亿多人参与冰雪运动,这将是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具有典型特征的奥林匹克仪式中的缺憾环节为研究对象,并从文化学、传播学、美学视角进行理论探析,客观论证奥林匹克仪式的缺憾与美的文明界限,积极提倡和谐、包容、文明的奥林匹克运动的不朽精神.以期用新的研究视角解读奥林匹克仪式文化并引起学界共鸣,推动奥运文化在我国的传播与推广.  相似文献   

15.
奥林匹克仪式人文价值与高校素质教育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一股奥林匹克教育热潮正在形成。在高校开展以奥林匹克仪式为主题内容的奥林匹克宣传活动既有利于配合北京奥运宣传,又因其独特而鲜明的符号文化特征使大学生容易产生共鸣,并积极地参与其中。同时,对于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审美情趣、发展多种能力以及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等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传承中国优秀历史文化元素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归纳总结了历届奥运会开幕式在传承本国优秀历史文化方面的特点,其成功的经验值得举办北京奥运会时去借鉴,将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历史文化元素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展现在世界的面前。  相似文献   

17.
关于团体操设计中融入"冷抽象"和谐思想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颖 《体育学刊》2006,13(2):135-137
通过解读雅典奥运会、东亚运动会和十运会开幕式,对其中“冷抽象”风格蕴涵的和谐思想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提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团体操的设计要适当融入“冷抽象”风格,充分体现和谐思想,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杨红 《体育科研》2016,(6):24-29
北京奥运会是一种历史记忆,还是一种具有永恒现代性指意的仪式,其呈现出来的宏大的叙事性压倒了中国人对奥运会赛事内涵的记忆,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进程的文化纪念碑。北京奥运会是中国的国家秩序变更后催生出来的仪式化产物,它还是一种对中国固有仪式的升华形态。中国体育代表团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中取得了51枚金牌是由于举国体制的制度支撑,北京奥运会就此得以升华为一种中国内产式国家仪式。奥运会还是一种身体展示度极强的仪式活动,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北京奥运会也成为中国人寻找与西方社会和解的突围点。北京奥运会缔造出来的强大的超仪式的视听镜像提升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力,在更高的意义上重塑了国民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