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结合当前体育文化走出去的视角,对形意拳国际化传播进行研究分析,首先阐述了形意拳国际化传播的内涵,深入分析了全球化视角下形意拳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形意拳国际化传播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体育文化走出去视角形意拳国际化传播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王冬文 《精武》2005,(8):16-16
三体式是形意拳之根本,形意拳的练和用基本上都是采用三体式的腿劲和步型,故练形意拳的人都以三体式桩功为主要桩功,尚派形意拳亦不例外。三体式是形意拳之母式,而鹰捉则被称为形意拳的母拳。练形意拳的人都非常重视这两项功夫的训练。李文彬先生在其著作《尚式形意拳械抉微》中曾将三体式桩功和鹰捉合称为尚派形意拳的筑基功夫。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形意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结合研究,旨在将传统形意拳中的精华与糟粕区别开来,将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形意拳文化精华融入当代形意拳实践活动当中,使形意拳在新时期得到更好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为推动形意拳的传承和发展,本研究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对山西形意拳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阐述其发展历史,剖析形意拳的传承现状及制约其发展的主要文化社会原因,并进一步提出推动山西形意拳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山西太谷是形意拳最早发源地之一,素有"形意拳之乡"的美誉,是形意拳创立、发展与传承的主要区域,也是如今在全国中小学推广形意拳最早的地区之一。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与专家访谈法,对山西太谷县中小学开展形意拳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更好的推广、弘扬地方传统武术和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基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当下的形意拳传承正由“自发性”向“自觉性”转变。研究从文化遗产理论出发,运用比较研究法、实地调研法等从记忆重塑、价值重构和秩序重建3个层面对当下形意拳传承机制进行分析,以探究形意拳传承发展的内在逻辑。研究认为形意拳传承通过“见景见情见精神”的记忆重塑增加形意拳时间延续和空间认同的认知维度;通过“见人见拳见生活”的价值重构扩大形意拳功能范围和影响领域;通过“见众见智见和谐”的秩序重建规范形意拳传承中的理念与行为。记忆重塑、价值重构和秩序重建为形意拳搭建起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文化桥梁,为形意拳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新的思考,为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重要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观察和口述等研究方法,对山西太谷县中小学形意拳课程设置与开展现状进行调查,从教学师资、课程结构与内容、场地配套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主管领导、任课教师和学生寥长对形意拳纳入课程教学体系的访谈结果,结果显示: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重视山西省中小学形意拳课程设置的重要性,体现出形意拳的山西特色和传统价值;通过形意拳的课堂教学,凝炼其中的育人道理和文化精髓,积极推进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形意拳传播效果;倡导形意拳的文化多元性等.提出了要高度重视形意拳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价值、加大传播路径、弘扬区域武术文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河北形意拳的传承和发展为近代形意拳的兴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河北形意拳兴起有其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它不同于河南心意六合拳以教缘、血缘为主构建传承谱系和山西戴氏心意拳局限于宗族血缘的传承体系,而是打破门户界限,以地缘和业缘为主要传承方式,形成了自己清晰的传承脉络体系。河北形意拳传承者在近代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紧跟时代步伐,倡导经世致用。他们著书立说、精研理论,创新了形意拳的传播途径,极大推动了形意拳在近代的勃兴。  相似文献   

9.
浅析形意拳的发展和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通过对形意拳的技术内容、武练和理论进行分析,从整体上对形意拳的传播和发展进行探讨。结论认为:形意拳的国际化发展要打破传统观念束缚下的门派流派制,确立正确的形意拳发展价值观;国内发展要解放思想,加强理论研究,走传统形意拳现代化和社会化大众健身模式,并将其纳入正规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10.
形意拳作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学生担负着形意拳这一拳种的继承和发扬,根据国家体委段位制教材的编写,认为将形意拳初段位教学内容设为中学体育课教学内容,对形意拳的继承和发扬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激励学生不断进取;符合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需求;为中学体育武术课注入新的活力,提高习武人口,促进形意拳的继承和发展,并针对学校开设形意拳初段位课程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晚清民国时期影响形意拳发展的社会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认为:形意拳的发展能够在晚清民国臻于大成,与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有着紧密的关联,人口增长为习拳练武提供了大量的习练人口;晋商的发展及其对形意拳的需求推动了形意拳的发展;晚清民国时期列强的侵略激发了众多国人的爱国之心,从而推动了形意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形意拳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普通高校形意拳作为公体课开设的实施方法,为"形意拳进课堂"推广计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历史学研究方法和逻辑分析法,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易学的视野出发,对形意拳理进行了详尽分析,从而厘清形意拳的基本理论体系,为形意拳习练者提供有益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4.
作为形意拳发源地之一的晋中市,已经将形意拳列为当地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项目。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的形式,对形意拳在晋中地区开展现状及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旨在利用该项目在发源地的地域优势和群众基础,把形意拳的健身价值及养生功能融入群众的生活中,达到为群众强身健体、将娱乐与保健相结合的目的,使形意拳更好地在全国各地加以流传,使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形意拳拳学特点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意拳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拳法上主要以象形取意、内外相合、三体功架、虎步单重、裹身低势、侧身调膀和势整劲巧为特点,构成了形意拳明显不同于心意拳和其他拳种的拳学特点,在中华武术流派中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个案分析法,对清代晋商环境下山西形意拳发展的社会动因进行缜密分析,认为:晋商商业经营中对经营安全的需求是山西形意拳发展的社会动因,镖局则是山西形意拳满足晋商需求的载体。山西形意拳、镖局和晋商三者互动发展、互相促进、共同繁荣,实现三赢。对三者互动关系进行剖析可得出如下结论:清代武术的空前繁荣,是由于社会对武术功能的需求和武术通过恰当的载体为需求提供了供给而实现的。希望能对现代社会中武术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对形意拳起源、流派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对形意拳的起源、流派及其发展等问题进行思考.形意拳乃心意拳的一个流派,心意拳是源,形意拳是流;搁置争议,共谋发展,打破闭塞,大胆开放,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广开思路,反哺社会乃是形意拳发展的科学理念.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对传统形意拳文化体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逻辑分析,透视出传统形意拳理论和技法体系是在“贵和尚中”的思维模式和价值理念制约下所形成的,并在长期而系统的功法、套路、对抗等训练和实战中,将其内化为习者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最终在日常生活方式上体现出“贵和尚中”的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