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世界去寻找教育孩子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这么富有哲理的话,出自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之口。参加工作二十年来,我始终牢记这句话,在教育教学中深入钻研,不断探索,以"爱"为核心,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阳光教育风格,对学生进行阳光教育。一、用阳光的心态面对学生,和学生一起成长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1.把关爱的阳光洒向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3.
敞开心扉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琐碎,但需要耐心的工作。作为班主任,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才能更好地完成使命。想做到,就要付出,要敞开心扉,走进孩子的心灵,和孩子心灵相通。相信只有付出,才有收获。  相似文献   

4.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培养孩子就得走进孩子的心灵……”4月14日.武穴市实验中学阶梯教室里座无虚席,团中央《知心姐姐》杂志社“心理健康教育报告会”正在隆重举行。来自该市2000多名学生及家长参加了“知心姐姐”朱虹的这场心理健康教育报告会。  相似文献   

5.
乔延胜 《考试周刊》2010,(6):217-218
对于孩子.他们渴望深层次的理解与关爱,耐心聆听学生的真情倾诉,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自控自强,让他们时时处处感觉到:艰难的日子里,老师在与我同行……爱,只有缘自内心、毫无矫饰的爱,才会使你走进一个个特殊的心灵,解读一个个特殊的故事;责任,处于对家庭和社会的一份特殊的责任,有义务引领那些受伤的孩子走出心灵的阴霾.让他们心灵的荒漠重现绿洲。为家庭和社会消除那些隐在的无形的压力。  相似文献   

6.
要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那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走进“问题学生”的心灵世界那更是难上加难。广州市新穗学校就是这样一所专门招收12—17周岁行为偏差的“问题学生”进行教育矫正的特殊学校,学校在多年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教育探索中形成了“日记教育”这样一种传统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7.
关于如何教育孩子.我相信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想法。我认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走进他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8.
学会倾听     
陈莉 《中学教学参考》2012,(21):115-115
在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中,教师首先是个合作者。教师要走下讲台,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不仅是身体走下来,更重要的是心灵也要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学生中间,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就是说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倾听者。  相似文献   

9.
"走进孩子的心灵"是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教育成功的奥秘。李老师致力于与学生开展心灵的对话,他对两件事"乐此不疲":一是找学生谈心——当然更高兴的是学生主动约他谈心;二是用心灵写  相似文献   

10.
在教育生活中,很多次我都在想,最好的师爱应该是学生感觉不到教育目的的爱。所以,每当接手新班之后,我与孩子的心灵交往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开始的。 给孩子读文章,是我走进孩子心灵的最直接的台阶。  相似文献   

11.
“走进孩子的心灵”是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教育成功的奥秘。李老师致力于与学生开展心灵的对话,他对两件事“乐此不疲”:一是找学生谈心——当然更高兴的是学生主动约他谈心;二是用心灵写诗——用“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许多听过李老师讲座,或者看过李老师著作的教师,都热切地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像李老师一样,驾轻就熟地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12.
一、走进生活。捕捉孩子的心灵在习作训练中.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入手,积极引导学生挖掘写作之源。让学生通过看、听、经历和感受,引导其进入生活领域寻找习作素材,为学生的作文练习提供丰富的源头活水。首先要引导学生参与生活、观察生活。教师可与学生家长联系.转变其观念.让家长把孩子带进多彩的生活之中,让他们积极参与生活。学校可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  相似文献   

13.
班主任首要的任务是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让青少年“成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任务首先是了解孩子,而为了了解孩子,就应该不断地观察、研究。不了解孩子,不深刻注意发生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活动,我们的教育就是盲目的,因此也就是没有意义的。要成为学生雪中送炭的帮助者,心灵创伤的医治者。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有人说:  相似文献   

14.
徐碧芸  钱璐璐 《动漫界》2022,(20):32-33
教育是一件友好的事情,可以治愈心灵,给予别人帮助,让人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在"入村指导"早教课程实践过程中,我们走进幼儿家庭,友好地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为家长和孩子排忧解难,看到了家长和孩子共同的成长和蜕变.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的赞扬声,有些家长感到茫然:“孩子大了不听话了,我们管不了了,也不知道该怎么管。”近两年来,高中生家长对此类问题的反映尤为突出。基于此,我校以“走进家庭、走进学生心灵”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有效地解决了家长与高中生沟通不畅的难题。◆寻找沟通不畅的原因我们以“走进家庭、走进学生心灵”为主题开展班主任家访调查活动,结果发现,家长与孩子普遍沟通不畅。其主要原因是:70%的孩子不愿听家长唠叨;85%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10%的家长平时与孩子不见面,见面就批评;28%的家长不管孩子进步与否,总是不满意…  相似文献   

16.
孩子的心灵是一方奇妙的净土,只有在他们有效的心灵里播下健康、美好、快乐的种子,他们才可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教师,就应该处处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精心地培育,与他们建立深厚的友谊,达到心灵的沟通。  相似文献   

17.
孩子的心灵是一方奇妙的净土,只有在他们有效的心灵里播下健康、美好、快乐的种子,他们才可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教师,就应该处处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精心地培育,与他们建立深厚的友谊,达到心灵的沟通。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走进学生的心灵,就无法和孩子沟通,更无法真正让学生掌握知识,尤其是对后进生,这一点就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创新对一个国家起重要的作用,同样,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创新,我们应力求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挖掘一切能使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的因素。一、确立起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助关系孩子的心灵是美妙的,他们也同样期待着别人的关怀,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深入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的心声,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老师的关爱。怎样使师生的心灵相互贴近呢?我想,教师应经常同学生谈心,在与学生交谈时,应力求保持一种民主的气氛,教师此时应该是一个聆听者和合作者,另外,在交谈…  相似文献   

20.
正四川省大英县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因生源的特殊性,学校长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实施工作,走进孩子心灵,为孩子打开了一扇扇心灵之窗,形成了"活动化"心理健康教育特色,促进了学校健康、持续发展。触摸心灵:从了解开始大英实验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校经调查了解到,60%的学生来自乡村,其中留守学生占38%,单亲家庭学生占11%。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