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鄂教版小学自然第一册第12课《沉和浮》的内容是根据《自然教学大纲》总目标“使学生经历一些典型的认识事物的过程”而编排的。沉和浮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地认识与沉和浮有关系的自然事物 ,为学习水的浮力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打下基础。教材的编写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沉什么是浮 ;第二部分是指导学生分清哪些物体放入水中会沉哪些物体会浮 ,让学生想办法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其在水中的沉浮发生变化 ;第三部分是小船载重的选学内容。教材的编写是以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为基础的 ,小学一年…  相似文献   

2.
《沉和浮》一课教学生认识沉和浮的现象,使学生知道哪些物体在水里沉和哪些物体浮,还要求指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浮的物体沉下去,使沉下去的橡皮泥浮起来。我认为这一课是发展学生创造精神的好材料,启发学生去观察,去思维,去创造,要学生亲自经历探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我的发现     
星期二下午,又到了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的时间,同学们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王老师拿来了两根红红的萝卜,一根大的,一根小的。王老师问我们萝卜放入水中会怎样,沉还是浮?有的同学说会浮,有的说会沉,还有的说大的沉,小的浮。王老师神秘地一笑:“是不是这样呢?”于是我们动手把胡萝卜放入水中,大的胡萝卜浮起来。小的沉  相似文献   

4.
《浮和沉》教学思路本溪满族自治县草河口镇中心小学康巨昌本课属于实验课型。根据大纲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学习简单的实验操作,着重培养他们的比较、分类等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会做浮和沉的实验。教学难点:使学生懂得物体浮和沉的道理。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近日,笔者听了两堂《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的课例,对"什么是科学结论"颇有感触,与诸位同仁共商。课例一:教师出示两盆液体,分别把马铃薯放进去,结果出现了一沉一浮的现象。学生惊奇万分,老师随机引出了一个问题: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此时,有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兴奋地说:"老师我知道,马铃薯在水中是沉的,浮的是盐水。"不少学生也纷纷  相似文献   

6.
暑假期间,牛顿科技活动小组的同学们每周开展一次实验活动,一次活动中,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枚硬币放入盛水的盆里会发生什么现象?同学们争着回答。 A生:硬币会沉到盆底。 老师:为什么? A生:因为硬币是金属做的,金属的比重比水大,所以硬币下  相似文献   

7.
一、观察、记录物体在水中的沉和浮 师:同学们一定非常想知道桌上泡沫盒子中都装了些什么?把盒子打开,大家观察盒子里面有什么物体。 生:盒子里面有钉子、铅笔、钥匙。  相似文献   

8.
在自然教学过程中要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观察、去实验 ,来获取更多的材料。经过收集、整理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由学生自行得出结论 ,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1 设置悬念 ,调动学生好奇心小学生的好奇心只停留在好玩、好奇的水平上 ,老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好奇心发展下去 ,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不同寻常的现象 ,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如 :教学《沉浮的秘密》一课导入时 ,我让学生把石头、木块、泡沫块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然后问 :“什么样的物体会沉 ?什么样的物体会浮 ?”学生答 :“重的物体沉 ,轻的物体浮。”我拿出一大块泡沫和…  相似文献   

9.
在自然教学过程中要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观察、去实验,来获取更多的材料.经过收集、整理材料进行思维加工,由学生自行得出结论,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 设置悬念,调动学生好奇心 小学生的好奇心只停留在好玩、好奇的水平上,老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好奇心发展下去,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不同寻常的现象,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如:教学<沉浮的秘密>一课导入时,我让学生把石头、木块、泡沫块放入水中观察现象,然后问:"什么样的物体会沉?什么样的物体会浮?"学生答:"重的物体沉,轻的物体浮."我拿出一大块泡沫和一个小铁钉放到天平上称,泡沫块重,铁钉轻.让学生放入水中,看到泡沫浮、铁钉沉.学生自己把刚得出的结论否定了,由此设下悬念:到底什么样的物体沉?什么样的物体浮呢?这样就把学生内在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急于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便主动设计起实验进行研究,也就是进入了新课学习.因此,调动学生好奇心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要学习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先看一个关于《改变浮和沉》的教学片段:师:这有两杯液体,把同一个鸡蛋分别放入不同的杯中会怎样?(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师:你看到什么,有什么问题吗?生:为什么一个鸡蛋沉在杯底,另一个鸡蛋浮在水面?  相似文献   

11.
一、由一节《蚯蚓》课引发的思考当你看了下面美国某中学的一堂关于《蚯蚓》的生物课后 ,会有什么感想呢 ?一开始上课 ,老师就说 ,请同学们准备一张纸 ,上来取蚯蚓。同学们捏着纸片纷纷上台取蚯蚓。许多蚯蚓从纸片上滑落下来 ,学生们推桌子、挪椅子 ,弯腰拾蚯蚓。于是 ,整个课堂乱成一团 ,但老师却视而不见。当同学们抓住蚯蚓回到座位后 ,老师开始第二个教学环节 :请大家仔细观察 ,蚯蚓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经过观察 ,同学们踊跃举手。学生A :虽然看不见蚯蚓有足 ,但它会爬行。学生B :蚯蚓不是爬行而是蠕动。老师 :对。学生C :蚯蚓是环节动…  相似文献   

12.
三年级的科学课上。学生们正兴奋地做着物体沉浮的实验,此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课前为学生实验准备的十几根竹牙签中的二根突然沉在了水底,出现了牙签在水中沉与浮两种不同的现象。顿时,教室里炸开了锅。“这是怎么一回事呀?”“这牙签在水里到底是该沉还是浮呀?”“老师.你给牙签施了什么魔法呀?”“这沉入水里的牙签可能是不合格产品,伪劣商品!”……学生们变得异常活跃。  相似文献   

13.
教学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自然第二册的《浮与沉》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自己探讨求真,我是这样教学“改变物体在水中变浮为沉的方法”的 一、观察思考 学生了解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形后,我把带盖塑料瓶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 师:塑料瓶是沉是浮? 生:浮。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使浮在水面上的带盖塑料  相似文献   

14.
作前指导1.说话要求老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 ,并答出 :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 ?什么地方 ?都有谁 ?在干什么 ?然后用一段话把图意写下来。2 .教学目标1明确几个问题 ,即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 ?什么地方 ?都有谁 ?在干什么 ?2确定观察方法 ,老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3在叙述图意中要充分发挥联想。4用一段话把图意写下来 ,注意句子之间的联系。3.达标规程 :培养观察思维——展开合理想像——说写结合4 .教学过程(1)培养观察思维说话前首先把几个问题弄清楚 ,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 ?什么地方 ?都有谁 ?在干什么 ?其次 ,引导学生了解图上同学们送给老师的…  相似文献   

15.
师:能有机会与小朋友们共同上一节科学课,我感到很高兴,所以特意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放在这个箱子里(教师手指教桌旁的一个纸箱),请各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到箱子里来摸,摸到什么礼物就算我送给了各小组什么礼物。每个小组的代表只能摸三件。师:请同学们先猜一猜,把这些礼物放进水槽里,它们会漂在水上呢?还是沉在水里?再实验一下,看看自己的猜测与实验现象符合吗?(学生猜想、实验、观察。)师:谁给同学们汇报一下?生:我们把这些礼物放进水里,看到塑料小象和小瓶子漂在水面上,玻璃球沉在了水底。这和我们猜想的一样。生:我发现橡皮泥老虎沉在…  相似文献   

16.
物理教学中老师要寻求一个平衡点,即理论与实验的平衡点。所以,对学生来说,要学好物理,就要学会做实验;对老师来说,要教好物理,就要引导学生会做实验。老师就要分清哪些实验学生必须做,哪些实验可以放手学生自己来完成。哪些实验必须老师来做,且做到什么程度为止,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这就是所谓的平衡点,也就是度。  相似文献   

17.
教材 :苏教版自然第一册第一课教学目的要求 :1 指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识什么是电路 ,一个简单电路由哪几部分组成 ,认识开关的作用。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连接简单电路、串联和并联电路。课前准备 :电流实验盒(24只)、演示板、计算机、课件、图片3张。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二年级时曾经学过《小电珠亮了》这一课吗?回忆一下 ,那一课我们认识了哪些材料?今天老师又把它们请来了。同时也请大家思考一下 :为什么用电线把电池和小电珠连接在一起 ,小电珠就会亮呢?二、初步认识电路的构成及电流1 认识…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分析】《把固体放到水里》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从内容编排的角度来看,本课是通过把物体放到水里后呈现的两组现象:沉与浮、溶解与不溶解,来研究固体的另外一些性质。本节课,我将带领学生就"沉与浮"这一现象做深入、细致的探究。【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知识与技能:知道哪些固体可以沉,哪些固体可以浮,意识到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  相似文献   

19.
刘正伦 《贵州教育》2008,(12):41-41
<正>小学自然课已经过渡到科学课,根据科学课这一学科的特点,原有的实验仪器有的需要增加,有的需要改进,但有很多是目前没有的,而上课又是急需的,如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的实验仪器,学校除仅有量筒和天平外,凡是学生需要做实验的仪器,全部要老师和学生来准备和制作。那么通过我在指导学生制作实验仪器的过程中,谈几点感受:  相似文献   

20.
吴挺拔 《化学教学》2002,(12):44-45
1 问题情景[老师]同学们 ,我们学习了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 ,生成物是什么 ?[学生 ]生成物是NaOH和O2[老师]往所得的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将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 ]溶液变红。[老师 ]大家做一做实验并仔细观察现象。[学生 ]先变红 ,然后褪色。[老师 ]变红 (正常现象)后的溶液为什么会褪色(异常现象 ) ?2 作出猜想分成几个小组 ,共同讨论。[老师 ]同学们要勤于思考、敢于猜想。爱因斯坦曾说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以从反应过程所涉及到的因素 ,如所用到的仪器、药品、条件 (外界 )、生成物等方面来考虑。通过充分的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