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与深入,一些错误思潮的涌动始终干扰着国民文化认同的建构,也是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挑战。首先从文化自信的价值意涵与认知维度出发,指出文化认同建构与文化自信实现之间的辩证关系;然后,从主流文化导向、主体意识激发等五个方面探讨了文化自信导向的国民文化认同培育路径,以期为社会公共文化治理的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文化认知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民族认同的根基。壮族在历史上没有完成民族内部的文化整合,尚未实现从文化认知到民族认同的转化、交融与整合。虽然壮族人知晓自己的民族身份,但是,不甚了解壮族世代一脉相承的民族发展历程和杰出文化成就,因此,应当强化壮族历史文化的认知教育,以文化认知为起点,以文化自信为纽带,实现从文化认知到民族认同的转化,建构理性的壮族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3.
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过程应该是从文化探索到文化自觉、再到文化自信、最终达到文化自强的最高境界。我校提出了把学校文化建设转向师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与自觉追求上,真正让学校从文化求索走向文化自觉。一、明确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必须有其独特的视角和切入点,必须在学校历史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思考与提炼,必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这才是真正的以文化立校、以文化兴校。  相似文献   

4.
文化认同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前提,是文化自信的实现基础。文化认同的主体是"人",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必然是"人"在文化交融的文化生态系统中,积极主动探寻和权衡价值差异并选择性投入精力、情感和时间,形成个体文化内在价值"自觉",从而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赓续民族文化符号,坚守民族身份,牢固民族凝聚力,推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文化认同,才能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夜郎文化是黔中文化之主体,也是中华文化之组成部分。伴随着夜郎文化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仅停留于表面之显性文化研究已经无法适应现实,应对夜郎文化的隐性文化即其精神实质做出探究,发掘其文化本质。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转化,而此转化需要夜郎文化的研究从单一视角到多维视角、从单独研究到合作研究、从相互争夺到协同开发。以客观、合理、科学的态度,以夜郎文化的本来面貌进行宣传、不虚构和篡改夜郎文化的历史,正确利用夜郎文化的价值为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6.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要义。在现实性上,文化自信自强不仅体认着民族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意涵之主体认同,而且固基着其“五个认同”归属确证之价值自觉,其传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价值滋养,弘扬于革命文化之精神赓续,发展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内涵熔铸。基于民族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代场景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民族精神中厚植文化自信之历史根基,在弘扬革命文化、赓续红色精神中夯实文化自信之精神底气,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践行时代精神中激发文化自信之内涵活力,既共演着文化自信自强价值理路的实然面向,也基于实践论域澄明着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现实进路。  相似文献   

7.
文化安全是一个国家的民众对民族价值的认同,它与引导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安全领域内存在泛政治化的认识误区,加之文化融入手段的单一,其责任的具体落实并不到位。因此,应提升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属性的认识,在熟知的基础上,增强价值自信,与此同时,还要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资源,实现知与行的并进。  相似文献   

8.
大国的崛起,离不开文化的崛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思路,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保证,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文化强国建设的路径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廉洁的政治为保证,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提升民众的文化自觉,建立起主流价值文化.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信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种辩证的互动关系。伴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初步探索、不断推进和全面建设,文化自信也经历了从萌芽、发展到增强的演进历程。文化自信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条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能够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价值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出来.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取得了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而且对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的认识不断深化.本文从文化的价值入手,深入探讨了文化发展中文化的“批判价值维度”和“创造价值维度”,提出文化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为引领;坚持“二为”方向和“三个面向”要求,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培育贵州文化自信对于促进贵州文化认同、助推贵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贵州文化自信建设在面临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多元文化带来严峻挑战时,应充分依托贵州悠远而独特、丰富而多元的文化资源及其文化蕴含的优秀精神价值,以强烈的文化使命,通过加强对贵州文化价值内涵的深入挖掘及传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推动贵州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强化贵州文化自信教育,着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打造以"多彩贵州"文化品牌为依托的更多特色文化品牌,努力培育贵州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到文化自信,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自信的关键是执政党文化自信.在执政党文化自信的提升过程中,需正确认识执政党文化建设的理论意义,积极把握执政党文化建设的认知定位,深刻剖析执政党思想、制度、组织、行为文化自信缺失问题,以认同机制、动力机制、融合机制、提升机制建设推动执政党文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3.
文化自信,是一种相信和认同自身文化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文化创新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出路所在,是适应文化全球化趋势、增强国际文化自信的需要;是增强马克思主义说服力、增强国内主流文化自信的需要;是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需要。实现文化创新要做到: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加强党的文化领导地位,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沟通。  相似文献   

14.
近百年中国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处于中西古今错综的矛盾汇合和新旧文化复杂的新陈代谢过程之中,而并非只是中国文化被西方化的单向过程。中国主流文化经历了从“认同”到“辨异”再到“求其会通”的曲折道路和认识循环。新中国成立后的近半个世纪,既有解放初期的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也有“左”道乱真所造成的10年浩劫的惨痛教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文化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展望未来,中国学术文化必然从根本上走出单一政治化的旧格局而走向多元发展方向,同时,把“全球意识”与“寻根意识”结合起来,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西方先进文化的中国化而实现中国文化的解构重构  相似文献   

15.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是对文化强国战略指导思想的具体实践。针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文化理性欠缺、文化信仰动摇、文化自信消解等问题,高校应厘清新时代文化强国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认同培育的时代意蕴,明确文化强国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通过“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理论知识素养、重视示范引领作用的充分发挥、重视网络空间教育”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有效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文化认同在大学质量文化建设中具有新的价值,能够使师生产生心理归属感、增强师生间的凝聚力、提高文化自信与师生参与度.大学质量文化发展趋势是质量体系整体化、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人文主义和实用主义并行发展.通过优化质量文化认同环境、完善质量文化管理机制、加强质量文化道德观培养,可以提高师生的文化认同,建设中国特色大学质量文化.  相似文献   

17.
文化自信是我国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提出的"第四个自信",它强调对本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与肯定,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所包涵的民族性、导向性、包容性和实践性等特征对于社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如有利于提高对社区文化的认同感、增强社区凝聚力、拓宽文化视野和激发文化创造力。基于文化自信的视野,社区文化建设应从提高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赓续优秀的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兼收并蓄以及扩大居民文化参与积极性等角度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的形成主要有三个逻辑: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坚持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就要将公共文化建设成为巩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纽带。现如今城市公共文化建设正朝向多元化共生的发展模式转变,应通过建立城市公共文化动态协同治理体系,优化主体的资源有效配置,提高主体的治理创新能力。通过协同治理体系下主客体的良性互动形成协同治理创新机制,多层次、多维度地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城市公共文化治理中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各类问题,实现治理的有效成果,为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建设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其自身文化特质和文化成就所持有高度认同和本真信仰的信念感和理性感。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厘清文化自信的理论构成;从实践逻辑、价值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维度廓清文化自信的内在逻辑;在文化认同、文化交流、文化发展层面阐明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对于在新时代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从形成过程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经历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由“文化自信”到“新的文化使命”,再到“新的文化使命”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统一的三个阶段。在理论上,这一思想是完备严整、开放包容的科学理论体系,彰显统领性、人民性、全局性、实践性等理论特质。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筑牢共同思想基础,贯彻落实这一思想,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