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短跑运动员上高原训练在国内是很少有的,而且短跑运动员上高原训练为许多教练员和运动训练的专家所质疑或予以否定,他们认为,只有耐力项目为达到提高运动员的血色素水平,在缺氧的情况下,发展有氧能力的目的才上高原,而短跑运动员上高原  相似文献   

2.
短跑运动员上高原训练在国内是很少有的,而且,短跑运动员上高原训练为许多教练员和运动训练的专家所置疑或予以否定,他们认为,只有耐力项目为达到提高运动员的血色素水平,在缺氧的情况下,发展有氧能力的目的才上高原,而短跑运动员上高原,非但不能提高短跑的速度,反而会严重影响短跑的成绩,因为在缺氧的情况下,会对短跑运动员的反应能力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3.
高原训练在很多项目中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开展,但是在我国的速度滑冰项目上,却开展的比较晚,所以有关高原训练方面的经验也比较少.通过分析速度滑冰高原训练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并结合国内外高原训练相关的研究现状与研究进展,提出对于首次到达高原进行训练的运动员,不能急于增加训练的强度和训练量,应调整为更好密度和频次的生理生化指标监控,配合机体适应度科学的递增训练的负荷;在高原训练中,应该多注意运动员的机体反应,适当控制强度,防止运动肌肉拉伤.应详细记录并整理好整个高原训练前、中、后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田径是一切运动项目的基础,短跑又是田径的基础.短跑水平上不去直接影响到其它速度性项目的提高.因此,抓好青少年业余短跑训练,对我国短跑水平提高关系重大,是田径训练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高原训练是以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和身体机能为目的,在高原上进行的一种训练方法.自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之后,高原训练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虽然对以无氧代谢为主的速度性项目来说,高原训练的作用并不大,但对于耐力性运动项目,包括运动持续时间在1-2分钟左右的速度耐力项目,如中长跑、马拉松、竞走和游泳等,高原训练都大有裨益.以下是涉及高原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的几个重要问题.一、从生理学的角度看高原训练  相似文献   

6.
李源 《中华武术》2023,(3):34-35
短跑项目是典型的高强度无氧运动,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好处,对于高水平的运动员而言,短跑并不只是强身健体的运动项目,他们必须拥有技巧、力量、速度、耐力等基础能力,才能在短跑竞赛中拔得头筹。但是近年来我国高校短跑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乏系统合理的专项训练,没有根据每个运动员的不同特点而设定专门的训练计划。因此,要从专项技术训练入手,提高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短跑训练的效率,提高关键技术的训练水平。  相似文献   

7.
力量素质是短跑运动员最重要的身体素质,也是短跑训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在力量素质的宏观训练思想和具体训练方法方面认识不足,已经对我国短跑运动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以训练学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分析了短跑力量训练应遵循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短跑力量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短跑力量训练中的若干对策,希望对中国短跑运动员备战2012年英国伦敦奥运会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短跑是一种周期性的速度、速度力量与技术相结合的运动项目,属于体能主导类速度型项目。在田径比赛的所有项目当中是距离最短、速度最快的,是属于极限强度运动。短跑运动的能力是运动员技术、身体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本文就青少年短跑运动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训练方法等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青少年短跑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从生理学、生物力学、训练学理论出发对现代短跑(以短跑典型项目100米跑为主)技术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现代短跑技术教学训练渐趋的四大特征,以期对改变短跑技术教学训练滞后于飞速发展的现代短跑运动实践的状况和提高我国短跑运动训练水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短跑是一种周期性的速度、速度力量与技术相结合的运动项目,属于体能主导类速度型项目。短跑运动的能力是运动员技术、身体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它是运动员经先天遗传与后天训练形成的,同时在短跑专项极限强度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机体持续运动的能力。本文就中学生在短跑下肢力量训练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训练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世居高原自行车运动员在亚高原训练期间的机能变化.方法:以8名世居高原(海拔1910m)男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系统测试每名运动员在下亚高原前、亚高原(海拔1300m)训练第2天、第4天、第8天、第18天、第25天及第32天的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血清睾酮(T)、皮质醇(C)、晨脉(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等血液生化指标及生理指标.结果:①世居高原运动员下到亚高原环境,大气氧分压增加了10mmHg,运动员Sp02上升了1%,晨脉下降了5次/分,均无统计学差异.②运动员RBC、Hct、Hb在亚高原训练的第2天开始下降,并在第4天降至最低,RBC下降明显(P<0.01),较高原下降了9.25%,Hb稍有下降;一周后各血象指标逐渐回升,并在第25天时升至最高水平,Hb升高了4.33%,且差异显著(P<0.05),RBC无变化.③运动员血清T在亚高原训练的前3周与高原相比无差异,3周后升高,并在第25天显著升高(P<0.05),较高原升高15.56%;C在第二天较高,随后下降,T/C比值变化甚微.结论:世居高原男子自行车运动员亚高原训练期间第1周身体机能状况较差,随后逐渐恢复,在3周后达到最好水平.提示世居高原男子自行车运动员到亚高原比赛时的最佳时间为下至亚高原3周后.  相似文献   

12.
低海拔地区男子柔道运动员在2366m高原训练的生理特点初步研究雷欣,李桦,潘均昂,任宝成,马德明,罗筱荣PreliminaryResearchofPhysiologyofMaleJudoAthletesLivingonlow-landduringTh...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中长跑运动员陈萍高原训练计划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陈萍高原前、中、后训练的运动强度、运动量和训练方法的研究,探讨了陈萍高原前、中、后训练方法、计划安排的特点。研究表明:陈萍高原训练的特点是上高原前强度小,训练量大,主要采用持续跑的训练方法;上高原后训练量略有减少,经过两周的适应期后训练强度增加,并以混合氧训练为主,主要采用间歇跑、重复跑等训练方法;下高原后的前一周以一般耐力训练为主,采用持续跑的训练手段,赛前的专项训练以无氧为主,运动量减少,在训练手段方面,主要采用间歇跑、重复跑为主,兼有氧耐力为辅的训练。  相似文献   

14.
甘肃榆中高原训练基地基本条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实地调查、文献资料调研 ,对甘肃榆中基地的海拔高度、地理气候、后勤保障等情况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建立高原训练基地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 ,认为甘肃榆中具备建立高原训练基地的基本条件 ,且有一定的优势 ,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优秀女子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原训练是我国长跑、马拉松项目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如何更加充分地利用高原自然环境,进一步发挥高原训练效果,提高高原训练的成功率,还需要不断探索。一个完整的高原训练过程包括平原大运动量训练阶段、高原大强度训练阶段和赛前平原大强度训练阶段3个部分,应妥善处理三者之间的负荷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以湖北省游泳队为期23天高原训练的10名队员为研究对象,对运动员的血乳酸、血红蛋白、睾酮、皮质醇等方面进行机能监测与分析,探讨高原训练对游泳的生理效应。结果验证了高原训练提高机能水平,乳酸——速度曲线右移,血红蛋白回升等,为监控训练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有氧代谢能力与耐力项目训练中运动强度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全面阐述了有氧代谢能力的概念,提出了最大摄氧量、无氧阈、最大摄氧量平台的持续时间都应是耐力训练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发展此3项目标应采用的训练强度。  相似文献   

18.
高原训练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原训练对人体有着复杂的生理学效应和训练学效应,是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的一种较好的赛前训练方法。对高原训练的起源及对人体呼吸、心血管、血液、骨骼肌、中枢神经等系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为科学认识和实施高原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机体在高原训练环境下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的变化。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血红蛋白变化有一个或两个峰值,提示下高原后一段时间运动能力高峰期存在;高原训练后EPO水平大幅度升高;红细胞2,3-DPG有明显升高趋势,缺O2时,2,3-DPG使氧离曲线右移是否有利,还值得怀疑,有待进一步探讨。高原训练可以有效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但这种变形能力会随着下高原时间的延续而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高原训练对女子竞走运动员循环与呼吸机能的影响.通过仪器测试及对比分析可见,高原训练后,运动员的心肺功能多指标广泛得到明显提高,表明高原训练对提高女子竞走运动员的循环,呼吸系统的机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