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速滑是黑龙江省的优势项目,在黑龙江省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多年来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速滑运动员。文章通过对黑龙江省速滑三线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分析黑龙江省速滑三线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以期为黑龙江省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速度滑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优秀的后备人才。黑龙江省是冰雪体育强省,速滑后备人才的培养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冬奥会夺金目标的实现。运用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从速滑运动员的注册与分布、后备人才成绩水平及数量趋势、训练及参赛情况、学习和日常管理、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以及教练员队伍情况等方面对黑龙江省速滑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黑龙江省速滑运动后备人才训练较系统,日常组织管理与思想教育工作有利于后备人才的持续发展,速滑教练员综合素质水平较高;但速滑后备人才分布与培养质量不均衡,人才储备量不足,年参赛次数较少,教练员普遍缺乏深层次的理论基础,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不利于速滑运动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储备。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沈艳  张强 《冰雪运动》2008,30(1):7-12
为达到吉林省乃至全国的速滑后备人才培养实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回顾吉林省近几年在全国速度滑冰重大赛事上的表现,采用与黑龙江省进行对比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影响吉林省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的项目布局、教练员水平、训练条件和运动员出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实施"体教结合",提高教练员的素质和能力,完善、优化训练条件等促进吉林省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海  刘云发  郭伟 《冰雪运动》2009,31(4):9-13,28
为推动和完善吉林省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和运行手段,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推理等方法,对吉林省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吉林省短道速滑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在长春、吉林、松原、四平、白城、辉南、延边、通化等8个地区;青少年短道速滑教练员都是本科学历,年龄范围主要在25~35岁,执教年限多数在3~8年,职称以初、中级居多,大多数教练员发表论文是迫于"聘职进称"的压力,发表论文是一个被动过程,不能很好地用科研手段解决平时训练中出现的问题;青少年短道速运动员训练及器材经费以自筹为主;多数家长支持孩子从事短道速滑运动;男、女甲组后备人才培养好于黑龙江省,乙、丙组则弱于黑龙江省。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短道速滑基础比较薄弱,后备人才缺乏,是严重制约山东省短道速滑项目发展的瓶颈。为实现山东省短道速滑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找一条适合山东省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的道路。通过对山东省短道速滑队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调查,明确短道速滑项目在山东省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山东省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指出普及轮滑,改善场地条件,扩大短道速滑项目的社会影响,发挥竞赛的作用,提高运动员文化素养等策略。研究表明,体教结合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山东省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瓶颈的最优模式。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海  刘浩 《冰雪运动》2009,31(1):9-14
为了进一步推动和完善黑龙江省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和运行手段,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黑龙江省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以及目前各队培养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目前黑龙江省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储备分布不均衡,造成生源减少的因素是家长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经济负担2个方面;教练员年龄结构相对合理,但理论学习和科研水平偏低;经费的主要来源是靠教委、体育局和学校拨款为主,不能满足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需要;主管训练部门的领导和教练员对选材都比较重视,但没有建立客观评价指标和相应的选材大纲;比赛次数偏少,不能给运动员和教练员及时的反馈信息。提出采用加大对社会宣传力度,扩大后备人才选拔的范围和区域,提高和完善后备人才选材的科学化建设,采用聘用制激励教练员提高业务能力,运用多样化的训练手段和比赛形式等发展策略促进后备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通过对2001年"金沙棘"杯全国青少年短道速滑锦标赛的分析,指出现阶段短道速滑后备人才较充足,但无顶尖高手,提出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的理想模式,供管理层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我国速滑运动员培养现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我国速滑运动培养体系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探讨我国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的新途径。结论是要大力发展体教结合战略,建立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完善选拔、培养、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9.
“体教结合”发展模式是培养全方位速滑运动员的必由之路,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黑龙江省速滑运动项目“体教结合”发展模式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黑龙江省速滑运动项目“体教结合”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黑龙江省速滑运动项目“体教结合”模式发展的对策,旨在为黑龙江省培养更多优秀速滑后备人才,使之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黑龙江省少年短道速滑锦标赛的调研分析,指出我省短道速滑少年组后备人才较充足,已经形成良性发展趋势,建议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以保证我国短道速滑运动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短道速滑在我国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运动项目中属于优势竞技项目,要继续保持该项目的竞技优势,其关键就是把握好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即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现状及未来可持续发展,以形成较合理的队伍梯队建设。此研究对我国短道速滑后备人才梯队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抓住优势,弥补不足,并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形势,探索适合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从而实现我国短道速滑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牛荣利  王力 《冰雪运动》2009,31(5):73-77
研究目的:教练员是运动队管理的主体,是进行科学化训练并不断提高运动员技术水平的主要依靠力量,随着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上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速度滑冰运动员的优秀表现,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速度滑冰运动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认可与关注,教练员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着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速度滑冰运动成绩,以及黑龙江省高校的冬季竞技体育目标能否实现,对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速度滑冰教练员的各方面进行研究有重要意义。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黑龙江省高校速度滑冰教练员队伍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表明:黑龙江省高校具有具备一定素质水平的教练员队伍,速度滑冰教练员队伍整体结构日趋合理,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根据黑龙江省高校速度滑冰教练员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我国冬奥会优势项目的世界地位和国内短道速滑联赛成绩进行分析。全国短道速滑联赛中男女运动员的整体实力呈现短距离成绩整体好于长距离;男女运动员在长距离项目上成绩提高幅度较大,特别是女子1500m和接力成绩的提高最为明显;2004-2009年度注册在训运动员整体比例呈现基础训练人员(三线运动员)逐年增多,而一线运动员却在逐年减少的怪现象,输送到一线队伍的运动员太少,投入和产出比太大,虽然我国形成了很好的基层训练网络,但是国家却没有相应的得到更多的高水平运动员。后备运动员储备呈现不合理的状况。  相似文献   

14.
韩毅 《冰雪运动》2008,30(3):19-22
采用现场观察、文献资料等方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1届冬季运动会短道速滑比赛奖牌分布、对抗格局、比赛成绩等进行分析,试图通过对我国短道速滑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制约我国短道速滑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老将实力突出,小将表现可喜,“北冰南展”发展战略的实施已见成效。认为场地条件急待解决,教练员水平有待提高,梯队建设有待完备,科研力度不足和技战术落后等是制约我国短道速滑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训练体制、教练员队伍建设、科学化训练、运动技术改进、后备人才培养和扩大项目影响等多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短道速滑项目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探索我国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冬奥会金牌突破背后的实质,为实现速度滑冰项目的全面崛起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速度滑冰项目的冬奥会之路表明,坚持正确的既定战略目标持续不懈的努力与选择新的突破方向的有机结合;科研与训练相结合范围的拓展与对项目特征的再认识;后备梯队建设与优秀运动员培养管理的协调发展;"走出去"与"引进来"保障措施开阔了教练员执教的思路,激发了自身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运动员心智成熟度的提高等是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实现金牌零的突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6.
为满足速度滑冰项目科学选材工作的需要,对我国速滑运动员指长比(2D:4D)与运动成绩、血清睾酮、血红蛋白及血球压积等多种身体机能水平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探索指长比在速滑运动员选材中的作用。通过对黑龙江省冰上训练中心速滑运动员的手指长度及指长比的测量与分析,表明速滑运动员指长比与运动成绩相关性不显著,与血清睾酮等3项机能指标显著相关,即指长比(2D:4D)越高,相关血清睾酮(T)等3项运动机能指标越低,说明指长比(2D:4D)可以作为速度滑冰项目科学选材的重要指标被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