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课程,其目的是培养青年学子对国家的认同感和提升个体思想道德素质。新时代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基于“精准”视域下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困境进行精准定位、精准设置、精准发力、精准服务,积极发挥引航正向的功能,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铸魂育人,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到学生心坎里,使其成为一门真正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课程。  相似文献   

2.
育人是大学的首要任务,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课程改革本身的内在性要求,更是当下多元化社会背景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时代性要求。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现实中所发挥的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教育功能、道德教育功能方面的状况进行充分调研和客观分析,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代晓雅 《成长》2021,(2):26-26
在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立足于“大思政”背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的协同育人效应,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任务,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从根本上提升高校育人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和谐社会合格人才的主要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迫切需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要求;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方法和创建和谐课堂,构建和谐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几个认识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准确把握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的认识定位;要科学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辩证关系,摒弃“对立论”、“无用论”、“接轨论”等错误认识,努力提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认知水平;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意识,在学科建设的视域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困境,我们应用和谐理念推动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教学理念与教育发展趋势、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需求、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教学环境与育人功能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大思政课”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发展的新动态和新形态.实践育人是“大思政课”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体系,要建好“大课堂”、搭好“大平台”、用好“大资源”、讲好“大故事”,注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性互动相结合、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统筹、拓展教学内容与丰富实践教学形式相结合.通过深化育人理念、优化课程设计、统筹教学资源,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8.
阐述当前高校“管理育人”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论述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高校“管理育人”的可行性,提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高校“管理育人”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革命文化资源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蕴涵着爱国主义价值观念,具有活教材、活载体等功能。用好革命文化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既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的现实需求。在梳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革命文化资源育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展望其内容和框架,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提高革命文化资源利用度,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塑造功能、文化传播功能,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文化渗透功能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阵地,而要顺利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育人功能,必须从受教育者的特征出发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1.
“大思政课”视域下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善用“大思政课”,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既要加强思政课主渠道教学改革的创新,也要扎实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推进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融合。要实现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标,则需要搭建协同育人平台,不断推进二者在育人主体、机制、方式等方面的协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相似文献   

12.
加强以思政课为核心和先导,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的课程思政建设,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攻坚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改革回应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课程思政在于育人目标与育人过程、显性思政与隐性思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宏大叙事与启明心智的有机结合。课程思政的实现,需重点促进管理协同、学科协同、创新协同。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的重要核心课程,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教学主阵地。文章从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意义、思考、路径3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以此提质增效发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作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课程功能。  相似文献   

14.
“大思政”是新时代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动态和新形态,彰显了新时代新征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优势和突出特征,也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和遵循。高校在贯彻“大思政课”理念的基础上,遵循其运行逻辑和建设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调动一切育人主体、挖掘一切育人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推动思政理论课高质量发展。从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相结合、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结合、刚性表达和柔性说理相结合等方面,厘清“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发展的实践路径,为构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格局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阐述了“三全育人”视域下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三全育人”视域下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包括提高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度、增强专业课教师综合育人能力。  相似文献   

16.
“课程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体系的重要环节,是一种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本研究从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课程育人的价值定位入手,梳理和分析高校课程育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从转变教育理念,构建课程体系,搭建育人平台,强化师资队伍等四个方面进一步探讨了高校课程育人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武装时代新人,是一项战略性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是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应坚持“四讲、四用、四考”,提升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最先尝试教学改革的课程,结合“基础”课的教学与实践,分析“基础”课程在教学改革中面临的新挑战,提出增强该课程实效性的解决对策,不仅有利于提高“基础”课程本身教学的针对性、感染力和吸引力,实现育人功能,对整个教改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观念和教育理念,强调高校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孤岛现象”的尴尬境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关照现实不难发现目前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高校各类课程在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和教育功能等方面缺乏协同育人的问题.可以从机制构建方面加以应对,包括建立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直接负责、其他各二级学院积极参与的组织管理机制,高校各类课程教师之间进行常态化师资互动机制,高校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和高校各类课程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互补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育人作用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提供理论基础。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起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理想信念教育,关系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