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合理确定寓言的教学内容法国的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俄国的陀罗雪维支认为"寓言是穿着外套的真理"。这些精辟  相似文献   

2.
关于寓言这种文体的结构,拉·封丹有句话说得最妙:"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的教育好比是灵魂"。"寓"者,寄托也,"言"者,故事也。所谓寓言,即"有所蕴含和寄托的故事"。作为为了寓言的故事,往往具有精致而又隽永的文本特质,易于阅读而又回味悠长。故事主人公往往假托动  相似文献   

3.
<正>拉·封丹说得好:"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身体,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灵魂。"所以,在组织寓言教学时,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寓言故事本身的分析去揭示和"消化"寓言的真正寓意。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该如何去"分析"呢?我认为,分析的过程便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即质疑、思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只有在疑义探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才能挖掘出文本的深度与  相似文献   

4.
法国十七世纪著名的寓言诗作家拉封丹曾用十分简练的话概括了寓言的特点。他说:“一个寓言可以分成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这就是说,寓言是把教训寄托在一个故事中;换句话说,寓言是通过一个故  相似文献   

5.
法国著名寓言诗人拉·封丹曾对寓言作过形象的描述:“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与灵魂两部分,所述说的故事好比身体,所给予人的教训,好比灵魂。”一则寓言如果没有了“灵魂”,“哲理”就变成了一个荒诞无趣的笑话。  相似文献   

6.
寓言,由生动的情节构成故事,抽象的概括凝成寓意.陈忠义称之为“理智的诗”“是穿着外衣的真理.”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中的一部分,寓言都有着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能让学生在感知形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促进学生理性辨析能力的提升;寓言所具有的哲理性、讽喻性等特点,能让学生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身体,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灵魂.”因此,在小学寓言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引导孩子们去触摸寓言的灵魂,是寓言教学的核心,也是有效地进行寓言教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三册的《发动机和螺丝钉》是篇寓言故事,寓言作家拉·封丹曾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感受寓言形象;第二步,使学生理解寓言含义。下面说说自己的教法。  相似文献   

8.
寓言是一种寄托着深刻含义,带有明显讽喻意义的简单短小形象的故事。也就是作者把一种事理或哲理寄托在虚构的短小的故事里,让读者自己去领悟,体会,并从中获得教洲。寓言从实质上讲它就是浓缩了的故事与提炼了的哲理的有机结合。它必须具备教训和故事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正如法国著名寓言诗人拉·封丹所说的耶样:“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与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教训好比是灵魂。”寓言与童话虽然有一些联系,但这两种文体有着本质的区别。本文就寓言的特点及其与童话的区别谈谈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刚学完寓言《狐狸和乌鸦》的女儿与我在饭桌上闲聊 ,说如果她能像狐狸一样聪明就好了。初闻我乍一愣 ,旋即笑出 ,继而又有些顿悟。细一思量 ,女儿的话有些道理。狐狸何尝不聪明 ?它不费丝毫的力气 ,只三言两语便从愚笨的乌鸦嘴里骗得了自己所需的食物。不禁想起小时候的自己 ,老师灌注的观念“狐狸是狡猾的”一直在脑中根深蒂固 ,从没敢去试想过狐狸竟然是“聪明的”,甚至持续到现在。1 7世纪法国著名的寓言诗人拉·封丹曾说 ,一个寓言 ,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 ,所述说的故事好比身体 ,所给予人的教训好比灵魂。巧譬善喻是寓言的一大特征…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寓言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寓体生动形象,寓意抽象概括,手法讽刺夸张,语言简洁准确。教学时抓住寓言的特点,充分挖掘寓言自身的审美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感训练的有效途径。一、感知形象美,强化审美感受法国寓言作家拉·封丹曾说过:“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灵魂。”让儿童了解寓体并不是教学寓言的最终目的,但是教学中只有通过多种形式再现寓体的生动形象,才能促使儿童的感受从感性美向理性美飞跃。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寓言角色有狡猾的狐狸,爱听奉承话的乌鸦,自欺欺人的盗铃…  相似文献   

11.
《东郭先生和狼》是一篇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的寓言。这篇寓言是根据明人马中锡的《中山狼》改写的。法国著名寓言诗作家拉·封丹曾经这样说过:“一首寓言诗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说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我们教学寓言故事,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故事,领会其中的教训。《东郭先生和狼》这篇寓言,采用拟人和象征的手法,写了这样故事:好心的东郭先生救了一只被猎人追赶的狼,狼不仅不报恩,反而要吃掉他。最后来了一位老农,用巧妙的方法,打死了狼,救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寓言,这些寓言篇幅短小,含义深刻。如何教学这类课文呢?笔者进行过一些探索,有如下认识和做法: 一、把握特征,探索寓言启迪功能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它外表是生动活泼的故事,内里却含深刻的哲理。法国著名寓言家拉·封丹曾把故事比作躯体,把寓意比作灵魂。身体是有形的,而灵魂是无形的。但灵魂是  相似文献   

13.
<正>寓言通常是一个故事一个道理,故事是假托的,手法是拟人的。小学生可逆性强,要引导他们通过学习寓言来学会怎样为人处世,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好运中不忘忧虑,在厄运中学会忍耐。一、窥寓言特色,察因果关联寓言是穿着外套的真理,故事是外套,寓意是灵魂。"寓言"这一名称,在我国最早见于《庄子》。庄周的解释:"寓,寄也。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寓言中的寓意鲜明突出。《伊索寓言》常告诉人们不要怜悯恶  相似文献   

14.
"洞穴之喻"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提出的最基本的哲学寓言,也是他对教育的过程和本质最深刻的阐释,指明了灵魂转向是受教育者与未受教育者的根本区别。"洞穴比喻"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是一门灵魂转向的技艺,并揭示了善的理念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因此,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以"洞穴比喻"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来剖析我国当下的教育现实,并从四个方面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5.
战国是寓言大量蕃衍的时代,反映在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中真是各具特色。《庄子》寓言文辞瑰丽,《孟子》寓言诙谐有趣,《韩非子》寓言朴实平易,《战国策》寓言则好比是人的中枢神经,与政治斗争的风云变幻紧密联系。《战国策》寓言大都是从当时激烈的政治斗争旋涡中产生而又服务于当日的政治斗争  相似文献   

16.
人的个体生命的存在具有多样性,其存在形式主要有"二元对立论"、"二元一体论"和"一体多元论"三类观点。个体生命存在的"三元一体论"将个体生命分为身体、心智和灵魂三个相互依赖而又相对独立的部分,由此引发出"基于身体存在的个体生命"、"基于心智存在的个体生命"和"基于灵魂存在的个体生命"三种个体生命形式,由此形成的生命(化)教育(学)的核心思想是教育要朝向人的身体、适宜人的身体和成全人的身体;教育要朝向人的心智、适宜人的心智和成全人的心智;教育要朝向人的灵魂、适宜人的灵魂和成全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17.
《宜宾学院学报》2015,(11):72-77
柏拉图在《理想国》《斐多篇》和《美诺篇》提出"灵魂论",其中灵魂不朽论与灵魂净化说探讨了身心二元论与理性的至高无上性。"身体"作为被遮蔽的存在,始终被置于与灵魂并不对等的位置上。直到西方现代"身体美学"的兴起,身体实现了从客体到主体的重新建构,经过了由低级到平等的历史转向,身体不再是传统西方哲学中被忽略的部分,而是有了与灵魂相等的地位,由此有了不可或缺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什么是爱情?两个灵魂一个身体;什么是友谊?两个身体一个灵魂。从这句话来看,情同手足在某种程度胜过两情相悦,就凭这思想与灵魂的高度统一,所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相似文献   

19.
身体与灵魂之间的关系一直为学界所关注,尤其在"隐喻思维"①介入之后,许多带有隐喻性身体行为背后的深意都被挖掘出来.身体不仅是承载灵魂的器官,也是可以独立言说的部分.通过清洗以保持身体洁净是很平常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却往往隐含了社会风尚、道德禁忌等诸多因素.身体洁净的隐喻暗示了身体与灵魂的复杂关系,社会群体对个体的认同以及身体与灵魂在伦理道德中的出路.  相似文献   

20.
正读雷平阳的诗,总感觉其有一种讲故事的味道,其中充满了隐形的"寓言"以及他透过"故事"对灵魂的开示。当然,他的这种诗性"故事",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文学。首先是"故事"的开放性无比强大,诗歌的"身体"中隐约只见些嶙峋的筋骨或者浮动的血脉,而巨大的"故事"本体则被隐藏于诗的背后,或者被消解于诗的意味当中;其次,其之所以有意讲述"故事"乃在于突出诗的闪光,意欲借"故事"来实现一种例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