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技巧一:选择最小个的马铃薯用大个的马铃薯在水槽中实验时,溶制一水槽食盐水需要食盐约500克,溶解时间也较长。用小于鸡蛋的马铃薯,可在500毫升的烧杯中加入300毫升水,溶解约45克食盐既可,既经济又方便。  相似文献   

2.
在一次科学教研活动中,我听了四上《溶解》单元《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感触颇深。教师在一开课就让学生进行猜想:"这里是100毫升的水,你们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此时学生在认知一片空白的前提下进行盲目地猜测:有的说能溶解6克,有的说能溶解30克,有的说能溶解100克,还有的甚至说能无限制地进行溶解……此时教师无法对学生的猜想进行合理的评  相似文献   

3.
浓硫酸的吸水性和溶解时的放热现象江苏省无锡县东北塘蓉阳初中彭树鑫初中化学讲了溶解的过程,及浓硫酸的吸水性。在讲解浓硫酸的吸水性时,可增补一个小实验:用一根火柴头蘸上浓硫酸,放在空气中约10秒钟左右,火柴头即会着火燃烧起来。这个实验,既说明了浓硫酸的吸...  相似文献   

4.
《小水轮》一课要求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小水轮转速与水位、流量的关系,该课供学生控制水流的材料是底部钻孔的易拉罐盒。易拉罐在农村并不多见,准备困难,而且在实验中水的落点不易控制,弄得到处洒的是水。 改进的具体做法是:取500ml盐水瓶一个,开用后的一次性输液器一副,洗净。将输液管截短至40厘米,保留  相似文献   

5.
听过许多教《水能溶解别的物体》的课,就教学中几个常见的问题议论如下: 1.涉及“溶解度”的问题 作食盐和砂在水中溶解、不溶解的实验,常常是砂子准备得多,这样就只好用等量的食盐,使食盐溶解达到饱和以后,有不少食盐颗粒因不能继续溶解而沉降到水底。出现了这种情况,如果教师硬要学生说食盐都“化”了,看不见盐的颗粒了,这是不科学的态度。所以要按小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准备盐粒,即每100毫升水准备的盐粒应少于35克。  相似文献   

6.
一、教材说明本课主要有三个活动内容:“食盐在水里溶解了”、“面粉在水里溶解了吗”、“观察高锰酸钾和砂糖的溶解”。“食盐在水里溶解了”第一个实验是将食盐和沙分别放进水中经搅拌以后观察比较,初步得出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相似文献   

7.
初教“溶解”,我按教材的设计及教参书的建议进行教学,把食盐、高锰酸钾、砂分别放入水中,用小律搅动,让学生观察对比实验现象。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食盐和高锰酸钾分散到水中去了,砂没有。但学生把白糖、碎石子、粘土、纯碱、石膏、小苏打、面粉等物质分别放入水中搅动,进行观察后,却总是把“粘土”、“面粉”诸填在“溶解的物质”表格中。这说明学生对“溶解”没有真正理解。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通过分析学生实验情况,问题出在观察不细,对知识要点把握不准。实验中学生把食盐、高锰酸钾和砂分别放入水中,搅动后,食盐和…  相似文献   

8.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中有《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教学内容,这课的教学要求是要让学生明白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同时要求学生能设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方案,经历简单的探究性实验研究过程。教学重点是如何设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研究方案。难点是在实验中如何加盐。笔者近些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感觉到如果不好好处理教材,将课本中繁琐的实验简化,一节课是很难完成这教学任务的。现将我在该课的教学中是如何将繁琐的实验简洁化,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进行科学探究实验,从而轻松完成教学任务的做法简要告诉同行,以便求得大家的批评指正,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9.
课前,我为每组学生准备了八个烧杯和八种需要鉴别的物体,按照使用的顺序,整齐地摆在各实验桌上。 上课时,我引导学生观察等量的砂、食盐在水中的不同反应,借以认识溶解和不溶解现象,接着观察一粒灰锰氧在水中缓慢分解的现象,让学生对溶解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最后观察比较食盐溶液和灰锰氧溶液的共同点,使学生能从看到的灰锰氧的溶解过程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溶解”的含义。  相似文献   

10.
一、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的过程一个好的问题能很快使学生卷入到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去。在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根本无法研究,或没有研究的价值;或者发现不了问题,最后还是由教师生硬地提出自己预设好的问题。下面通过两个课例来分析原因。课例1:《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引出问题的过程。师:今天老师带来食盐和水,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做一个实验,现在老师往装有水的杯子里加入一小勺食盐会怎样?(教师用筷子进行搅拌。)生:食盐会溶解掉。师:老师再往杯子中加入第二勺食盐会怎样?(教师再用筷子进行搅拌。)生:食盐还是会溶…  相似文献   

11.
在课堂演示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我结合初中化学《混和物的分离》中[实验4-10]的教学探索,谈点体会。[实验4-10] 在烧杯里加入10克硝酸钾和食盐的混和物(食盐的量较少)。注入15毫升水,加热,使混和物完全溶解,然后冷却,观察硝酸钾晶体的析出。再进行过滤(图4-9),硝酸钾晶体留在滤纸上,食盐仍然溶解在滤液里。为什么? 做完以上实验后,我指导学生阅读了课本中与实验提出的问题有关的一些内容。之后,有学生问:为什么这个实验叙述中说“食盐仍  相似文献   

12.
朱秋艳 《贵州教育》2013,(12):26-29
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让学生知道"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过程与方法:设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计划,经历简单的探究性实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制定研究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2.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和对液体混合物的过滤操作的活动过程;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教学重点:对所观察现象的描述和概括。教学难点:对不同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比较。教学准备:(分组)食盐、沙、面粉、葡萄糖各一瓶,搅棒5支,小烧杯4个,大烧杯1个,过滤用小试管、漏斗各2个,试管架1个,滤纸2张,小勺5把,高锰酸钾一小袋。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  相似文献   

14.
发电站"时,为了让学生弄清楚水力发电的方法和原理,需要学生做一项研究"影响小水轮转动快慢因素"的实验,学生通过该实验可以知道小水轮转动快慢与水位高低、水流量大小、水流冲击小水轮叶片位置3个因素有关,即:水位高、流量大、水流冲击小水轮叶片外侧,小水轮转动快;水位低、流量小、水流冲击小水轮叶片内侧,小水轮转动慢.  相似文献   

15.
《水能溶解别的物体》这一课,要求指导学生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认识水有能溶解别的物体的性质,教材中有两组实验: 第一组:典型的不溶解——“沙子会逐渐沉到杯底”;典型的溶解——“把食盐放进水里,食盐却看不见了”;在前两项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灰锰氧的溶解过程,想象“溶解”是怎么一回事,把握溶解现象的共同特征,形成溶解概念。  相似文献   

16.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用小图钉也可以做不少小实验,下面介绍两个:一、凸镜实验:在学习球面镜一节时,作为凸镜的重要应用——汽车上的观后镜成像,每个学生都很感兴趣,但又不能在课堂上每个学生人手一个,所以,用小图钉代替凸镜做这个实验,即方便又实用。具体做法:用一个金属图钉和一个小平面镜,将一张硬纸片中间剪一个与图钉帽大小相同的孔(约一平方厘米)贴到平面镜上。把平面镜和图钉帽并排放在实验者面前,实验者在观察两个镜面时,会发现从平面镜  相似文献   

17.
一、固体物质未完全溶解型例120“C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ZOC时将20克食盐放入SO克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A)70%(B)30%(C)286%(D)265%解析因20克/50克>36克/100克,说明20克食盐不能完全溶解在50克水中。由溶解度概念知,ZO℃时50克水最多能溶解18克食盐,所以该溶液中港质的质量分数为解,溶液一定是饱和的,也可根据溶解度求得溶二、所加物质与水反应型例2将8克SO。溶于92克水中,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解析某物质(酸性氧化物或碱性氧化物I与水反应所得的溶液中,该物质不是溶液中精溶质…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食盐在水里溶解了”和“面粉在水里溶解了吗”这两个教学环节的时候,我采用了分别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分别观察沙子、面粉、食盐在水中有什么变化,再分别进行描述。用过滤的方法能不能把沙子、面粉、盐从水里分离出来的实验我也是采用了分别实验,分别观察的方法。可是课堂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能够更加仔  相似文献   

19.
在做“研究影响小水轮转动快慢因素”的实验时,要做三组对比实验:水位高和水位低、流量大和流量小、水流冲击小水轮叶片外侧和水流冲击小水轮叶片内侧。在做每组对比实验时,要同时控制一个不同条件和两个相同条件,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很难同时控制这三个不同的关键点:水位、流量、水流冲击小水轮叶片位置,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在做“研究影响小水轮转动快慢因素”的实验时,要做三组对比实验:水位高和水位低、流量大和流量小、水流冲击小水轮叶片外侧和水流冲击小水轮叶片内侧。在做每组对比实验时,要同时控制一个不同条件和两个相同条件,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很难同时控制这三个不同的关键点:水位、流量、水流冲击小水轮叶片位置,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