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浅析上海市《体育与健身》课程理念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可强 《体育科研》2005,26(1):73-75
运用文献资料法,在分析课程理念本质的基础上,解构上海市二期课改《体育与健身》课程理念的内涵,并勾勒出《体育与健身》新课程呈现的特征,旨在帮助体育教师理解课程改革的思想,转变教学观念和行为,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元文 《体育科研》2009,30(5):78-82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从上海的一期课改和二期课改着手,对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保健》、《体育与健身》课程的特点及不足进行分析和阐述,并展望了上海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徐燕平 《体育教学》2011,(11):12-14
"二期课改"《体育与健身》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是对国内外教育发展及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有力回应,也是在"一期课改"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更是对走向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建立结构优化、内容优化、形式优化的体育课程体系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正>笔者回顾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十年历程,结合一个基层的一线体育教师的所见、所识、所做、所思对学校体育与健康十年课改经历的三个时期进行回顾和反思。一、醍醐灌顶期——投身课改的第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广大体育教师经历了课改"通识"培训期和"专业"培训期,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简要回顾了建国以来的体育课程与教材的改革;认为现阶段体育课程与教材的改革,要坚定不移地以素质教育观为指导。在此基础上,对上海市基础教育(中小学)《体育与保健》课程与教材的特色,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与逻辑分析法,澄清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属性、厌学概念,阐析厌学深层成因,探究基于课改的解决之策.结果表明: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属是综合类课程,厌学是学生对学习感到厌恶、反感甚至痛苦的心理现象.中职体育与健康课中厌学现象与农业社会以来"重德轻体、重文轻武",工业社会以来"重智轻体"的文化背景,"体育余暇化"的社会意识下衍生的职教教学主客矛盾息息相关;建构以专业特征、岗位需求为基点的中职体育与健康综合课程模式是解决中职体育与健康课中厌学现象的课改对策.  相似文献   

7.
简要回顾了建国以来的体育课程与教材的改革;认为现阶段体育课程与教材的改革,要坚定不移地以素质教育观为指导。在此基础上,对上海市基础教育(中小学)《体育与保健》课程与教材的特色,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正>开封高中自1983年开始探索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了"打破行政班级界限、按学生运动兴趣选项分班教学",至今已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开高体育人从"激发兴趣"这一朴素的动因开始进行体育课程改革,一发不可收拾,一改28年。他们在改革历程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夯实基础、突出专长、受益终身"的体育课改理念,其改革实践已成为全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有力实证。要说开封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就必须从这场改革的发起者、策划者和践行者——孙庚白老师说起。  相似文献   

9.
通过调查研究,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对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在体育与健身课程的实施中还存在着对体育与健身课程目标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缺乏深刻的认识,未能突出"身体发展"这一核心目标;对体育与健身课程还缺乏"大课程观"的认识,难以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规定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身体锻炼的因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身体锻炼的效果受到影响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应正确理解体育与健身课程目标和形成体育与健身课程的"大课程观"等观点,强调在体育与健身课程中要重视学生身体锻炼、合理安排运动量负荷、提倡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吃苦精神的培养以及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我国最新的改革思想为准绳,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顶层设计"的内涵、困境进行了分析与反思。研究认为:我国体育健康课程改革需要"顶层设计"的系统把握;改革缺乏基本共识、改革动力的丧失以及由谁来"设计"改革是当前所面临的三个方面的困境与难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顶层设计"要征得参与主体的广泛认同,要立足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现实,明确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理念,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操作,把握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阐述高中体育课教学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的要求,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出高中体育课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教育的主体,而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高中体育课教学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提出学生主体地位意识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2.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为背景,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论证法等研究方法,探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运动教育、体育理论教育、《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和大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等问题,构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结构体系,包括基本结构和附属结构。  相似文献   

13.
当前体育素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我国学校体育领域被大力引入并应用,然而相关理论及实践问题也逐渐显现,可能造成我国学校体育乃至学校教育的导向偏差与效用褊狭。基于此,通过文献考证、学理思辨和价值分析,围绕体育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特性,以及学校体育的内在规定,厘清我国学校体育对两大素养的认知误区和不当纳入,以期为我国学校体育对相关素养的合理定位提供理论参照。认为:(1)当下体育素养内涵难以适用于我国学校体育多元价值语境。体育素养仅涵盖规律-理性-科学知识而缺乏经验-感性-人文知识,且其中的道德相关素养与体育缺乏直接关联,因而相关人文-精神取向存在形式化、泛社会化的弊端;体育素养以运动-生物取向为主导,强调体育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人文育化功能。(2)我国学校体育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存在错读与误用。国外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游移于体育学科而承接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其本质是以体育教学形式培养社会生活素养内容,且具有跨学科内涵,这区别于我国“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国内外对体育课与健康教育课的侧重不一,而我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却在某种程度上套用国外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过于凸显非体育的一般性健康要素。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若干反思与应对。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广州体育学院成人教育的发展,结合当前学院的实际,制订了广州体育学院成人教育的“十一五”发展规划。规划对学院成人教育办学的规模、层次、特色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并通过不断开拓创新以达到如下目标:更好地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服务;为科教兴体、全民健身计划服务;为实现学院21世纪发展的总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大力提倡创新体育课,对于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就中小学创新体育课的意义,设计原则,评价方法等内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黑龙江省96名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黑龙江省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动机比较明确,参加的培训形式多样,培训内容基本能够满足体育教师的需求。同时指出黑龙江省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存模式的不足之处,并运用终身教育理论对黑龙江省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加以完善,使继续教育模式更加适合中学素质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之一。文章通过体育教学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在形体上及身体素质上有很大的改善,但是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却是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脆弱部分,大部分的体育教师没有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进行落实,只是进行简单的说明而已。所以这就说明,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不仅与教学方法和手段有联系,同教学的主导思想也有关系,是为了什么去教学生,要把学生教成什么样子,是每个体育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彭新社 《福建体育科技》2004,23(2):35-36,42
在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调查和自身教育经验总结,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主要研究方法,对大学《纲要》的实施、中学和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目前高校在《纲要》的实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课标》的实施中教师普遍感到存在着教学难度加大、教学内容增多;中学教师与小学教师对《课标》认识还不够深刻,对师生关系及各自的角色认识不够;评价相对较难,但总体评价结果是促进学生进步的;在研究过程中分析了影响课程改革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进一步完善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学校社区一体化体育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进行研究,发现“学校社区一体化体育”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和谐发展,并阐述了学校社区一体化体育和谐发展的意义和优势。为此,提出培养一体化体育的中介载体,建设高素质的体育指导员队伍,建立一体化体育信息服务网络,促进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的互动,开发运动项目,成立各种体育俱乐部和培训班等学校社区一体化体育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