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现在,教学的民主与开放,使得我们的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并由此生成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如果说,教材是静态的学习资源,那么课堂中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成的资源则是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性学习资源。这种动态性资源生动鲜活,充满灵性,其特点是稍纵即逝,可遇不可留。  相似文献   

2.
王小霞 《成才之路》2014,(20):14-14
课程改革对老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场“学习的革命”,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教育的话题。在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性资源,这资源生动鲜活而又充满灵性,随机生成的课堂瞬间精彩纷呈。一、“生活化”资源—不尽长江滚滚来 一堂课是否精彩,不在于教师是否传授了多少个知识点,也不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巧妙,而是在这堂课中,学生学到了什么,是否有参与思考表达交流的机会。语文课弹性很大,课程中有许多隐性动态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及时捕捉并开发这类资源.这就是课堂上的闪光点。在教学富尔格姆的《信条》时先与学生找到信条的标准是:它是真理,我们会一直坚持遵守的原则。教师首先展现自己的信条:每天早晨喝一杯温水,吐故纳新;既然选择了开始,就不要放弃等等。然后再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信条,学生纷纷依据自己的感悟来写,谈人生,谈朋友,谈做事,谈旅游,这个环节的设置把学生的兴趣提升到制高点,所谈的内容“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生活化”的资源让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坐标。  相似文献   

3.
现在,教学的民主与开放,使得我们的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并由此生成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如果说,教材是静态的学习资源,那么课堂中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成的资源则是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性学习资源。这种动态性资源生动鲜活,充满灵性,其特点是稍纵即逝,可遇不可留。记得上学期,  相似文献   

4.
教师要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通过师生互动,更好地利用许多课堂生成的动态性教学资源,提高双向交流与对话的质量。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基础、关键和深化等方面探讨了开发、利用动态生成性的隐性课程资源,以激活生物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富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是课堂教学改革要努力达到的境界。“动态生成性”是对教育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动态的、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地产生许多学习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在课堂中善于捕捉、整合信息,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巧妙运用信息。从而使数学课堂异彩纷呈,充满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许多课程资源往往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生成。用好课堂生成资源,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本文就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中利用好生成性资源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生成性"是当前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之一,具有动态性、生成性和真实性.该教学可以从教师加强自身的教育智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弹性预设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发现和利用生成性资源,提高师生互动等方面来实现,从而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使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使新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理想的课堂?理想的课堂应当充满灵性与智慧,是开放、民主、互动对话和相机生成的课堂,是一种充满激情与生命力的课堂。那么,生成的课堂就是这种理想的课堂。如何在生成的课堂上,让不曾预设亦精彩?策略有三:一、明确关系,理解概念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首先要清楚预设和生成的概念。“预设”简而言之就是预先设定,如教学设计、教案等都是预设的产物。所谓“生成”就是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体验成功的过程。生成一方面源于学生的大胆质疑,另一方面源于学生独特的感受。新一轮课程改革呼唤生成的课堂,那么,预设与生成有怎样的…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想,课改自始至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必须树立人本思想始终体现育人性。就此我们应该建构一个绿色课堂。所谓的绿色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一个师生互动的课堂,更是一个智慧生成的课堂。建构绿色课堂,体验生命活力,是新课程改革中的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0.
一、学生资源的概念界定 著名学者郭思乐教授曾经提出,“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学生资源一般是指在学生身上所蕴藏的或表现出来的、可被教师利用并有利于教学的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刚它主要是指来源于学生本人或通过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而生成的资源,如学生就某个知识点提出的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或回答、课堂中的突发事件等。学习者作为学习的能动主体,可以作为一种资源被整合到学习过程中,这不仅可以丰富课程资源,而且有助于学生不断内化知识,促进学习上的交流、协作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富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是课堂教学改革要努力达到的境界。“动态生成性”是对教育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动态的、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地产生许多学习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在课堂中善于捕捉、果断整合信息,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巧妙运用信息,从而使数学课堂异彩纷呈,充满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开放、互动的课堂具有较强的资源性。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是课堂生命的活水,有效地利用能让课堂更显生机。实现师生生命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与成长,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从个人主义走向合作——新课程对教师文化的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是全方位、立体式的改革,而非又一次的简单的“外科手术”,它不限于课程体制的变革,还涉及到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和评价、课程资源开发等各个方面。新课程的实施最终要落实在课堂上,其成效如何关键是教师。对教师来说,本次课程改革不亚于一次“革命”,因而在传统的教育下所形成的一些教育理念、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等,都需要加以改变。要改变这种“旧文化”的强大惯性,必须进行一场“新文化”运动,而“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改变教师“各自为政”的局面,由“单兵作战”走向合作。  相似文献   

14.
动态性生成资源不同于那些经过处理的、至善至美的已经物化的资料和条件,动态性生成资源存在于课堂上师生的交往互动中。注意学生的情绪表现,了解其所反映的深层次内容,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抓住不可多得的教育契机。  相似文献   

15.
2006年秋季我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由于传统课堂教学强调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以教案为本位.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以学生学为本位,以开放互动为本位.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生成教学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1数学生成教学的涵义“生成”是一个相对于“预成”,“既定”的概念,它与“数学教学”相连,构成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数学生成教学过程中既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不…  相似文献   

16.
富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所努力达到的境界。“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教育过程的预先设定性、计划性、规定性和封闭性成为可变的教学活动。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积极培置“动态生成”资源,实施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17.
体育新课程理念中提到要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按不同的类型可分为多种,其中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正吸引着我们积极地关注它,我们在动态性生成资源引领下,进一步地对课程、课堂、教学的实质进行着深入的思考与实践。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这句话恰好是对“巧妙运用课堂生成资源”的最好诠释。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构建生成性课堂呢?  相似文献   

18.
所谓生成性课程资源,是指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伴随教学过程而产生的课程的因素,包括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各种状态与行为。课堂生成性资源是课堂生命的“活水”,有效地利用能让课堂更显生机。如何在课堂上捕捉生成性资源,构建动态教学课堂,让英语课真正“活起来”?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学语教学在继承与创新、批判与建树中一路前行。广大小学语教育工作的深思与躁动、憧憬与探索使语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欣喜与振奋之余,对时下的语课堂进行一番冷静而理性的审视,我们发现,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越位”或“不到位”的游离状态,这显然有悖语课改的初衷。因此,如何厘清理念,匡正失衡,使语教学实践摆脱游离状态,这是每位语教育工作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区别于已往历次改革,不再停留在教科书或教学方法改革层面,而具有明确的课程理念和对课程的整体思考.是一场深刻的思维方式的变革。在这场改革中,数学教育大众化成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课程不再局限“文本课程”,而重视课程的生成性、选择性;教材不再是被神化的“经典”,而成为课程“范例”;教学不再是传统的“客观真理”的呈现,而是师生多维互动、对话交流的动态生命体验过程;除了知识和技能外,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