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9 毫秒
1.
石原慎太郎是战后日本名噪一时的右翼作家.20世纪60年代,石原从文坛走上政坛后,一贯坚持顽固的反华立场,发表了大量的反华言论,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反动的破坏作用,成为日本反华势力的急先锋.  相似文献   

2.
赵朴初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外友好交流活动,由他发起并通过中日两国佛教文化交流,打开了中日民间外交的大门,为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奠定了基础,并为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不愧为"20世纪伟大的和平使者".  相似文献   

3.
1972年,时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周恩来总理邀请率代表团访华,此次访华,双方签署了两国政府的联合声明,至此结束了日本侵华战争以来两国的敌对状态,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进入了两国邦交的正常化时代。邦交正常化30多年以来,两国关系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下曲折地发展着,回顾并且总结分析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过程,对当下处理两国间的各种摩擦是非常有帮助的,相信在借鉴老一辈领导人以及外交家的各种经验的基础之上,在认真分析当前社会大背景的同时,中日两国一定能够克服万难,使两国间的政治、经济、人文的交往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4.
赵朴初先生(1907.11-2000.5)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宗教领袖,也是一位毕生致力于中日友好交流活动的和平使者和著名活动家,由他发起中日两国佛教文化交流,打开了中日两国民间外交的大门,为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奠定了基础,并为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以时间为序,逐一介绍了赵朴初先生半个世纪以来的中日文化交流活动史.  相似文献   

5.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的现状是:“交流加深,摩擦不断”。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两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深,尤其是中日间卓有成效的经济合作为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中日两国还面临以下消极因素的困扰:历史问题的认识、台湾问题、日美安保条约、钓鱼岛主权争端、部分中国人在日犯罪问题、舆论宣传上的不足等等。解决的关键在于,增进了解,建立互信机制。  相似文献   

6.
中日两国自1972年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之间既有矛盾,也有合作,但这些矛盾和合作的背后,日本国内主导的对华态度究竟如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研究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仍旧是国际社会中重要而艰巨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针对建国60年来我国村落体育展示出的鲜明的时代特征,将新中国60年村落体育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建国初期、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三个阶段,通过对各阶段的国家政策、农民生活、农民体育活动和体育意识等的研究,再现新中国60年村落体育的变迁,指出国家政权是村落体育变迁的主导力量,发展村落体育要走适合村落体育特点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摘要:中非高校的体育交流对于促进中非关系和谐发展、加强南南合作新领域、提升中国体育教育国际化水平、助力非洲国家体育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非高校体育交流进行了探讨,结果认为:中非高校体育交流有3个阶段,1978年开始中非高校体育交流的起步阶段;80年代进入中国培养非洲体育留学生的单一渠道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中非高校的体育交流进入多元渠道发展阶段。其中多元渠道发展阶段表现为由中国培养非洲体育留学生单一渠道拓展为继续扩大培养非洲体育留学生、孔子学院体育交流、中非高校赛事交流的3个渠道。中非高校体育交流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中非国家没有互派体育代表团、没有互换体育留学生、缺失校际之间的体育合作计划等。  相似文献   

9.
海峡两岸的金融交流与合作是伴随着两岸经贸往来而不断扩展和日益密切的,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这种交流局面大体上还是个间接化的过程。2009年11月16日《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MOU)》以及2010年6月29日《两岸进一步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标志着两岸金融合作间接化阶段的基本结束,两岸金融业的交流合作正式迈入一个全新的纪元,必将呈现出正常化、一体化的态势。因此,透过ECFA的相关内容,来探寻两岸金融业深化合作的新契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摘要:“十四五”时期,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类社会对健康安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命运与共的认知将更加深刻,对体育促进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和经济生活的认同将更加广泛。在人文交流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一道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三大支柱的今天,把握体育人文交流内涵,认识体育在人文交流中的作用,总结双边和多边交流机制中体育人文交流进展,分析新发展阶段体育人文交流面临的挑战,探讨新发展阶段深化体育人文交流的路径,对更好发挥体育的人文交流互鉴作用,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