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学地理学现已为中国学术界的"显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仍然比较突出,主要是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还严重缺失,有关文学地理的实践研究尚未能提升为学理的思考。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突围关键在理论建设。而理论建设,又尤其需要有概念体系的建构。其概念,似应从地理空间、文学地理空间这两个核心概念出发,延伸开来,大致有以下概念群落:区域与地方、场所与空间、地方经验、地方感、地理意象、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2.
文学地理学融合了文学与地理学研究,但以文学研究为本位。作为中国古代边塞诗的特殊形式,上都扈从诗所开掘的"地理空间"、所创设的"地理意象"及采用的"地理抒情"策略都使之具有内在的地理学属性。这既与传统的边塞题材作品有一致之处,同时也是元代上都扈从诗的独特特色。  相似文献   

3.
文学地理学学科建构的逻辑基点在于学科定位,由一般的文学地理现象研究到文学地理学学科意识的自觉再到明确的学科定位,对于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构具有奠基性和导向性意义.在从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定位走向学科建构的过程中,需要同时在理论、方法与体系建构三大核心环节同步推进,系统整合.根据文学地理学学科建构的要求,今后应重点在文学地理学理论、断代文学地理、区域文学地理、城市文学地理、文人群体活动空间以及文学地理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寻求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文学地理学中的“自然气候”范式,强调了自然气候在文学风格形塑中的核心作用。斯达尔夫人之后,文学地理学研究者对自然气候与文学之间的关系鲜有关注。在当下的文学地理学研究中,以自然气候为视野考察国内文学地理现象仍具有重要意义。21世纪以来,青春文学“川派”作家群的语言风格彰显,正是自然气候深刻影响文学风格的典型。从语言风格对这一作家群体的地域化身份界定,本质上是通过“空间隐喻”方式所达成。“空间隐喻”是指这一作家群体将四川多雾气候的地理特性,以“空间隐喻”的方式“映射”到其作品语言中,形成一种语言风格的地理学暗指。正是这种地理暗指,青春文学“川派”作家群才具有一个能被界定的同一身份。  相似文献   

5.
文学地理学批评,又称"地理批评",是一种运用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文本分析为主,同时兼顾文本创作与传播的地理环境的文学批评实践。文学地理学批评与生态批评、环境批评和后现代主义的空间批评有联系,也有区别。文学地理学批评应遵循"以文本分析为重点""以人为主体""时空结合""有限还原"和"环境干预"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作为世界性显学的《文心雕龙》研究,在文学地理学这一全新研究方法的运用方面,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一是学术群体尚不壮大,二是还没有出现对《文心雕龙》全书进行文学地理因素的整体、综合研究的成果。综述文学地理学视野下《文心雕龙》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文心雕龙》文学地理构成要素,关注地理与区域,关注空间与历史,将是《文心雕龙》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依饭经文是仫佬族地域文化发展的产物和表征,目前学术界对其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在文学地理学的视阈之下,地理与文学的关系属性贯穿于经文的生成形态、内容主体、艺术方式、价值意义之间,于地理—文本—艺术的研究范式中发掘经文神话故事中蕴含的文学地理学观念,不仅突显出民族民间文学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借鉴意义,而且昭示了以文学地理学视角研究民族民间文学的广阔空间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诗经》文学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朱熹博采众长,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明确提出"废《序》言《诗》",主张"以《诗》说《诗》",求《诗经》的"本文本意",为后人从文学地理视域解读《诗经》文本打开了巨大的空间.他抛弃小序和《诗谱》比附政教、以美刺言《诗》的做法,在《诗集传》中用"地域界定+风俗考察"的方法解读《国风》,将地理视角贯穿于对具体诗篇、诗句和词语的理解中,并在《诗集传序》中提出文学与地理之间"物-人心-诗"的关系链条,直接影响了宋末的王应麟.  相似文献   

9.
近二十年来大数据及相关行业的飞速发展,为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数字资源和推出更多研究成果的可能。文学地理学是近年来在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方面发展势头良好的新兴学科,呈现出研究队伍逐渐扩大、研究成果取得突破性进展、跨学科研究课题数量激增、相关研究取得了阶段性共识等特点,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和学术界对文学地理学研究的需要,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的资源优势和方法优势,钩稽探寻中国文学地理的发展脉络和走向。  相似文献   

10.
以文学为本位,运用文化地理学的相关知识建立文学研究的背景与框架,《空间与审美——文化地理视域中的中国古代文学》以地理、作家、文本三者的关系为研究枢纽,多层次、多角度展现中国古代文学的地域性特征与民族风貌。其研究拓展文学地理学的格局,创建文学地理学的内在理路,显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局面与新品质。  相似文献   

11.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2.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颜氏家训·音辞》中"败"、"好"、"恶"三个字的语音在汉语史中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词性、语义也有着相应的变化。经过考察,可以发现"败"、"好"、"恶"语音声、韵、调的发展和更替具有规律性;词性、词义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上古到中古和从中古到现代,语音演变趋势呈现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千谒文是我国古代一种应用文体,从应用文的实用效果来看,这种文体的真正成熟应在宋代。本文通过三苏的干谒文,兼与唐代干谒文的比较,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三苏干谒文的成功之处,即构思纡徐婉曲,曲折往复;自我展示,恰如其分;言辞得体、不卑不亢。  相似文献   

17.
论“硬新闻”的“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硬新闻”写“软”,成为白热化的新闻竞争中非常重要的新闻业务问题。软化硬新闻,要把理论认识和新闻实践统一到党性与群众性相一致上来,找准党的要求与群众需求的结合点,关键在于确立一个新而巧的新闻主题。硬新闻软化到位的标志,是广大读受看报道。  相似文献   

18.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9.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20.
钟嵘《诗品》中的"滋味"说体现了其诗歌审美理论,在古代诗论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滋味"说吸收了前人"味"论的文艺思想成果,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五言为体、抒情写景的详切充分、追求"自然英旨"、"风力"与"丹采"的具备等方面,它对后世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古代的诗歌创作和批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