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以"场域"理论为视角,从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力量构型、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结成、场内教育主体的"惯习"三个方面对教育效果的达成进行考察。文章认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可以从积极占有先进文化、把握主体间性、积极建构教育对象个体"惯习"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2.
十八大报告"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的总体导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和实践操作提供了良好舆论环境。然而反观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问题或因理论热潮的退却而乏人问津,或因非主即客的二元悖论使现实操作难有突破。本文试图在主体间性这一哲学新范式下对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模式进行重新思考,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间对话和交往的"三角双锥体"模式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中"人"的关系,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精准思政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提质增效开辟了新的发展思路与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立体联动、融合协同,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第一课堂、课外实践育人第二课堂和数字空间第三课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建设面临“主流场域”话语式微、“聚合场域”多元分散、“虚拟场域”主体弱势等现实困境。在新时代,聚焦精准思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建设,必须在紧跟精准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精准思维”“精准设置”“精准融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守正创新和优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主体间交往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交往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应从“主体-客体”生产实践观走向“主体-客体-主体”交往实践观,从根本上使以“物的世界”中的主客体关系转变为“主-客-主”交往实践关系的“人对人的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活动的发生和主体间关系的处理,形成一个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场域,指向教育者“价值引领”与受教育者“主动建构”的有机结合,促进主体间心灵对话、道德体验、理解共识的不断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及其主体性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存在诸多观点,争论的实质是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彰显生发于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进一步完善、育人为本的理念提出和网络环境下人的主体性的扩展.在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本身的规定及其定位逻辑,兼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整体建构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是主体,是"客体性"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是客体,是"主体性"的客体.  相似文献   

6.
场域概念及场域理论的引入,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考察视角。思想政治工作场域理论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优化集聚、整体质量的提升提供重要支持。可从创新理念、建立与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场域的运行机制、建立特色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场域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建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场域。  相似文献   

7.
聂莹 《长治学院学报》2011,28(4):110-113
作为教育主体观的新范式,主体间性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飞跃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嬗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继承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立论,超越了其对主体和主体间关系的理解,实现了由"占有式"主体向"交互式"主体的转变,实现了由"我-它"世界向"我-你"世界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的素质和功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着直接的影响,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体系的生态性建构过程中,教师要整合其他教育课程与各类教育资源,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要培养教师的生态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升教育主体的人生价值,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建构的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话语权,是在党中央领导下,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主体,针对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包含社会主义价值观等主导意识形态的网络文化产品,在网络环境里进行一系列话语传播的实践,从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场域里所获得的权力。这种具有引导、调控和控制功能的话语权,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实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构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话语权的主要策略有:建设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进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以培养相当数量的意见领袖为目标;设计大量隐含主导意识形态的多样化网络文化产品;积极开展与大学生群体的话题互动与引导;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建构具有归属感的共同信念;依法管理网络空间,优化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0.
理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与方法。传统灌输理念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主体性缺失,导致强输硬灌;教师主体性缺失,导致价值虚无主义。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的提出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念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念主体间性转向,变"主体—客体"关系为"主体—主体"关系;变单向灌输为平等对话;变对象化过程为交往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域本质上是相关主体所处的各位置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网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文化再生产的空间场所。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实质上就是从关系的角度,去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与权力场域相对的场域位置;各位置间的客观关系结构;千差万别的惯习。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除发挥场域内相关主体的整体功效之外,关键在于场域与大学生既有的惯习间要形成一种交融状态。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起者和实施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受者。一些人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观点的前提并不牢固,人不仅能作为主体,而且能作为客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的确大量存在主体之间的关系,它大量地或主要地存在于学校与教师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除了教师之外,国家、政党、社会、家庭等也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师还是具有客体性的主体,要抓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抓好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其次,要抓好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教育者接受(继续)教育。在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方面,要在加强学生们的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便学生们能够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不仅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而且还能检验它。  相似文献   

13.
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并未真正以共同体的形式发挥作用,反而存在着理论与实务、不同社会领域、不同地域等方面的场域疏离,运行规则的独立性缺失,沟通和交流的阻滞,凝聚性不足,以及高校的价值有限性等多种局限。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之共效应的实现,要求破除原有的"学术单位体"或实际工作"小集体"观念,消除学术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之间的隔阂。此外,还必须通过工具、知识、话语的集体积累和统一,共同体的内部民主,共同体内部交往的合理化与经常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现实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理论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惯习修正,解决共同体内部的场域疏离问题。  相似文献   

14.
高校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广泛使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契机和挑战。本文着重探讨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重要地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要求;受教主体与施教主体的构成及其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受教主体与施教主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5.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广泛使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契机和挑战.本文着重探讨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重要地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要求;受教主体与施教主体的构成及其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受教主体与施教主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6.
传统人生美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人学之间存在诸多关联域,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建构的理论资源。传统人生美学的"天人合一"观有利于促成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中和之美"对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所追求的和谐主体建构具有借鉴价值,主要体现在强调情理和谐、内外兼修等方面;老庄"有无相生"观启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实现有机统合。  相似文献   

17.
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从主体间性的视域出发,在改变施教者和受教者关系的基础上,实践多方平台上的"对话",是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这里的"对话"不是简单言语上的你来我往,而是两个主体间完整的精神世界的碰撞和改变。  相似文献   

18.
发挥大学生主体性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主体性发挥受传统教育理念、传统教育关系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大学生主体意识、主体行为和主体作用发挥上都存在一定问题,应通过转变观念、改善关系、创新模式和优化环境等措施,发挥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互动场的构建旨在发挥"群体动力"的作用,具有意识形态性和情感共鸣性。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互动场必须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一是教育互动主体必须是"我—你"关系,二是教育互动内容必须注重个性化,三是教育互动情境必须突出体验性。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际教育设计为例,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互动场中应注重两点:整合教材内容,找到互动源;通过优化多媒体课件、正确发挥教师的作用和开展同伴教育等方式实现多维互动。  相似文献   

20.
话语是思想的工具和载体,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起着关键性的媒介作用。新时代,随着全球化话语的渗透、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淡化,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不可避免的现实困境。因此,必须针对思想政治话语进行优化,通过转变话语理念、优化话语内容、丰富话语方式、拓展话语场域、提高话语主体素养,从而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