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贫困生人数的增加。在社会给予他们物质资助的同时,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贫困也逐渐凸现出来。精神贫困源自于太多的心理压力、经济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就业压力等等。本文对贫困大学生的常见心理压力加以分析,并探讨了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真正原因,希望使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2.
高校贫困生心理压力调查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校贫困生数量在高校约占28.74%。他们中的许多人承受着较大的经济压力以及伴随贫困而产生的多种心理压力,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并事关高校的安全稳定。本论文在对福州地区高校1 806个大学生(其中贫困生519个)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压力理论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比较法等,详细地分析了高校贫困生心理压力现状:经济压力的影响最大,其他自我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环境压力、人际交往压力都与经济压力息息相关,并进而对贫困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本论文将为建立有效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大学生扩招,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贫困大学生的人数增加。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求学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常见的心理压力主要学习、就业、人际、社会活动等延伸的自卑、敏感、孤独、焦虑、抑郁、妒忌、偏执等问题。本文就以新余学院医学院为例对医学院贫困生常见的心理压力和对策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论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思想解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贫困生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物质贫困的问题,更有一个严重的"思想贫困"的问题.所谓思想贫困,是指高校贫困生由于物质贫困而引起的文化视野狭窄、思想保守、消极、自卑等心理贫困和心理危机.造成高校贫困生思想贫困的原因,既有社会、学校方面的原因,也有家庭和学生自身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对贫困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通过责任意识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及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等,帮助高校贫困生实现思想解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的人数大大增加。据《中国青年报》2005年上半年报告,我国高校中贫困生比例约为20%,特困生约为10%,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数已达到240万。作为大学校园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不仅面临着经济压力,也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事实表明,只有提高了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素质,经济支持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单纯经济救助难以解决“心理贫困”。  相似文献   

6.
当前,高校贫困生中普遍存在的由家庭经济贫困而引发的"精神贫困"问题成为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突出难题.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系统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构建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系统,大力培育贫困生的自我价值感、改善贫困生的认知模式、增进贫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等有利于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高校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7.
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现象调查显示,高校贫困大学生存在就业心理焦虑的比例较高。内因表现为就业心理压力大、期望值过高,自我调适能力较弱,个人综合素质欠缺;外因主要是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等方面的影响。对此,应从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培养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加强指导,多方位服务贫困生就业;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家庭给予更多理解帮助来消除贫困生就业焦虑心理。  相似文献   

8.
高校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由于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等各方面的原因.他们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出现自卑、焦虑、敏感等消极心理。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准确分析和把握贫困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并给予良性引导,消除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9.
高校毕业生择业心态系列调查之三关注高校贫困毕业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受客观环境与主观因素的影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面临着更大困难,从而导致贫困生的择业心理压力增加。笔者通过与贫困生座谈和问卷调查分析,贫困生的择业心理负担在认识心理维度、情绪心理维度及社会心理维度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0.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自尊的渴望和强烈的自卑心理、对优异成绩的渴望和焦虑抑郁心理、对社交的渴望和自我封闭心理等,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确定解决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的目标,提出经济扶困与心理扶困有机统一、通过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教育提高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等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高校贫困生的"贫困"并不只是表现于物质和经济方面,同时也集中反映在精神和心理层面.在帮助贫困生切实解决经济贫困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关注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深入剖析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探求帮助高校贫困生实现心理脱贫的有效策略,是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2.
对高职院校贫困生工作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注和支持贫困大学生,是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公平教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对贫困生的调查和访谈中发现,贫困生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贫困生由于面临着学习、经济、情感、心理及就业等多重压力,更容易陷入精神和心理的贫困当中.在校园中他们往往很少参加聚会和文化活动,因而也失去了很多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这进一步阻碍了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在与同学相处中,贫困生容易导致过于自我保护,表现为孤僻、敏感、偏执和过激.解决贫困生问题是国家、社会各界和高校共同的责任,应多方努力,形成贫困生救助机制,使全社会共同关注贫困生问题;应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贫困生经济资助体系,加大思想教育工作力度,使贫因生从精神上脱贫;应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为高职院校贫困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面临很多压力,需要极大的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更大,极易出现心理不健康的问题。文章分析了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重要性,从心理学视角提出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针对一般心理素质要充分利用积极关注,学会尊重贫困生,做到与贫困生共情;针对特殊心理素质要运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心理素质户外拓展,以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4.
正高校贫困生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及高校扩招而产生的,具有时代的特殊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校贫困生占高校学生总数的10%~20%,数量庞大。由于经济条件差,生活质量低下,导致贫困生入学后面临着种种考验,比如对大学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适应等问题,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应对。因为贫困,消费成为贫困大学生生活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难题,也因为贫困,"低消费"和"高消费"之间的反差成为他们出现巨大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1]。所以说,他们是社会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的人数大大增加。据《中国青年报》2005年上半年报告,我国高校中贫困生比例约为20%,特困生约为10%,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数已达到240万。作为大学校园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不仅面临着经济压力,也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事实表明,只有提高了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素质,经济支持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单纯经济救助难以解决"心理贫困"。因此,了解掌握贫困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并研究相应解决策略,是高校学生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进,在校贫困生的规模日益扩大,并演变成为影响学校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贫困生不仅物质生活窘迫、心理压力沉重,而且缺乏社会网络的支持,生活在经济、精神和社会资本的三重贫困之中。我们要从拓宽渠道、加强预防、树立自信、优化环境四个方面构建起高校贫困生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17.
贫困大学生物质和心理的双重贫困是高校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双重壁垒。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为突破口.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感受.理解但不顺应他们的心理反应和某些认识偏差;实施物质援助时需尽量保护贫困大学生的隐私。关心他们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利益”.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和难以弥补的心理伤害;重视网络心理咨询。为贫困生创造良好的谈心环境。  相似文献   

18.
加强对高校贫困生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贫困生问题不仅是物质贫困问题,还包括制约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贫困问题。本文分析了高校贫困生的思想现状,并从贫困生的认定、贫困生教育的内容和途径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使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更具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郭祥远 《天中学刊》2012,27(3):70-72
由于社会阶层的分化、个体能力和水平差异等原因的存在,伴随高校收费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校贫困生群体的数量以及贫困程度日益加大,部分贫困生陷入经济贫困、精神贫困和学业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解决贫困生问题,必须加大国家教育经费投入,提升家庭发展能力,建立社会扶持系统,健全贫困生人格。  相似文献   

20.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不断深入,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已经到来,我国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因经济窘境而导致的心理压力成为了制约贫困大学生心理韧性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正视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才能通过有效的社会工作助贫困生强化心理韧性,提升成长的幸福感。本文从社会工作视角浅谈高校贫困生心理韧性的帮扶对策,以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