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得2009年9月21日<美术报>的一位作者写了一篇这样的文章--<美术高考生应对"高原现象"策略谈>,文章分析了"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应对策略.这里我要阐述的是在教育教学中观察到的.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由这种"高原现象"而引发的平台期的构成情况,以及如何缩短或尽量减少这种平台期.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平台期,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暂时的停顿或有所下降的现象的时间段.  相似文献   

2.
“高原现象”是美术特长生专业学习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继续深入,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阻碍其专业的发展.通过对“高原现象”进行界定,并理性分析“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突破策略,包括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正视“高原现象”的存在,优化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3.
高三的学生在高考复习的过程中几乎都遇到过这样的一种情况,即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复习之后,学习成绩就再难有较大的提高,学习效率低下,甚至前面学过的知识都感到模糊不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普遍存在于高考复习中的“高原现象”。“高原现象”一词源于教育心理学中动作技能学习的练习曲线。动作技能学习的练习曲线显示:练习者开始进步快,曲线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期,后期进步慢。中间的停顿期叫高原期或高原现象。我们把在复习中出现的学习成绩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的现象称之为高考生的“高原现象”。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高原现…  相似文献   

4.
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或长或短的思维迟钝、进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状况在心理学上叫做“高原现象”,这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是波浪式推进的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波谷。学生的这种状况可能是冲上浪峰前的沉思,也可能是坠下深渊前的沉浮,所以我们要尽量杜绝初中生语文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一、及时弥补学生过渡衔接中出现的断裂  相似文献   

5.
<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或长或短时期的思维迟钝甚至停滞不前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低谷”,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这一时期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期或转折点,学生  相似文献   

6.
焦卉 《人民教育》2021,(5):66-67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马顿和萨尔约在《论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出“表层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概念。他们在研究中请学生阅读学术文章,提示读后会进行相应测验,最终发现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采用了两种策略。一种是试图理解文章思想和学术内涵,另一种则是侧重记忆文章细节和事实以应对测验。  相似文献   

7.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或长或短时期的思维迟钝甚至停滞不前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低谷”,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8.
“自主学习”是相对“被动学习”而言的。在以往的美术教学里,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围着教师转,完全处于被动应对的状态。《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美术学习的主人”。这些命题,较之我们经常说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更加强调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树立新理念,执行新课标,实施新课程,努力构建自主学习的崭新学习方式,打造美术教学的新天地。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美术教学过程应该是美的信息传递和接受的过程,是美的感情交融深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有效…  相似文献   

9.
周哲 《甘肃教育》2011,(11):22-22
“高原现象”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在成长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水平而不上升,或者有所下降,但在突破“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继续上升。笔者以为,一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这种“高原现象”。  相似文献   

10.
正1.高原现象相当多的高三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会出现一段时间学习成绩和复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感觉学过的知识模糊的现象。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高原现象"或"瓶颈效应"。解决方法其实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有"疲劳期",就如我们在长跑过程中总有一段时间感觉无比疲惫一样。在这个阶段,总是觉得无论怎么学习都没有起色,其实这个阶段是你提升的关键时期。只要能挺过这一阶段不放弃,你就会迎来成绩飞跃的"爆发期"。2.舌尖现象高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或考试中也可能看见  相似文献   

11.
在目前的美术教学中,受年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学生的美术学习普遍存在着“高原现象”,即多数学生对美术课缺乏兴趣,美术作业模式化,缺乏创造力,千篇一律,绘画时存在着谨小慎微,不敢画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使学生克服了“高原现象”,重新对美术课产生了兴趣,美术作业有了创造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拟就此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2.
学习中"高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体向度、心理向度、教育向度、主体向度是学生学习素养的4个重要方面,亦是学习过程的4个支柱,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要素。学习中“高原现象”的产生与学习素养的缺失及发展的失衡密切相关,学习过程中的“短板”制约着学习平台的提升,形成学习上的“高原地带”。克服学习中的“高原现象”,关键在于均衡发展和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  相似文献   

13.
职业生涯高原被看作是个体职业生涯的峰点,是职业生涯向上运动中工作责任与挑战的相对静止或终止,是个体职业发展中的“停滞期”.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应对职业生涯高原现象,可以有效解决企业所面临的很多问题.本文对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概念、产生因素与应对策略等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综述,并从研究角度与方法两方面提出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很多学生在高考复习进入后期时.常出现一段时间学习和复习效率停止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有时头脑昏沉,心情烦躁,感觉学习无法向前推进的现象。其实,这是高考复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这种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进步的速度减慢甚至停滞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高原现象”。心理专家通过反复模拟实验发现,人们在技能练习中,成绩并不是直线上升的。“高原现象”是高三复习中的规律性现象。出现高原现象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学生经过近一年的紧张复习,学习动机弱化、兴趣降低、情绪厌烦、身体疲劳;其次是在各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知识结构、学习方法.一时很难找到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刘畅 《文教资料》2006,(10):137-138
在我们的艺术教学过程中,会碰到相当多的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出现“高原现象”。如何正确对待这一现象,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克服“高原现象”,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真正成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善于学习、自主学习的终生学习者。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众所周知,教学评价不仅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这种现象:教师往往以统一的标准——分数或等级,以“优、良、中、差”等形式,简单划一地评价所有学生。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美术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指出:“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可见,评价具有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来晓琼 《考试周刊》2023,(29):140-144
培养具有艺术修养的学生需要连贯的艺术教育,为此探索中小学的课程衔接十分必要。文章对合理利用“中小衔接”,推进中学美术课程的问题进行了策略探究。文章以《瓷器之美》课程教学为例,提出选好“中小衔接”切入口,有效开展从“怀旧”到“引新”再到创新的策略。结合新旧知识,反复“把玩”课堂,开启深度美术学习课程。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数学总复习教学中,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对于同一知识点或同一题型,当练习次数达到一定程度时,学习效率不再提高,而是保持当前这一水平,甚至还会有所下降,心理学上将这种劳动的单调性和重复性造成的低效率现象叫做“高原现象”。“高原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与心态不尽相同造成了数学复习阶段出现的“高原现象”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认知结构不完善,知识不系统。(2)复习方法不当,没有根据复习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3)过度练习导致生理、心理疲劳,  相似文献   

19.
人们在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开始进步较快,待达到一定水平后,进一步向更高水平发展,就很难了。这种情况被称为高原现象。由客观规律所决定,初中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高原现象”,其表现是:在初步掌握子某一数学内容的基本知识后,进入高原现象阶段,会出现对继续深入学习的兴趣不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降低,精神疲劳等现象。显然,教学中,教师若不能及时帮助学生顺利克服高原现象,那么学生的学习就难以达到新的高度,这对学生的提高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相似文献   

20.
林洁 《中国培训》2023,(11):50-52
通过梳理引发职业技能竞赛选手在备赛中产生“高原现象”的三大因素,并判明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从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增强意志力和自信心、适当放松和调节情绪、寻求专业指导和帮助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应对备赛“高原现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