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清时期,有大量传教士涌入中国。他们在传教过程中,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也为中国培养了英语人才。这些英文人才又为晚清的社会变革贡献了力量。本文着重探讨晚清时期传教士在英语教育中的历史贡献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以英译书刊出版为媒介的中学西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昱 《中国出版》2012,(2):63-66
晚清时期是中西文化不断冲突、交融与整合的特殊历史阶段,以马礼逊、理雅各等为代表的新教传教士一方面肇始了以英语为媒介向中国传播西方基督教文化和近代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又开启了以英语为媒介向西方国家介绍中国文化的大门,扩大了中国文化在西方国家的影响。晚清时期以英语为媒介的中学西渐主要体现在新教传教士编纂的汉英双语字/词典、编写的汉英对照书籍、创办的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报刊、英译中国文化经典著作等图书期刊出版发行活动。  相似文献   

3.
晚清的史学翻译始于鸦片战争,前后历时半个多世纪。初传时期的西方史学翻译,主要以传教士报刊为依托。尔后,维新派与革命派为各自诉求,也创办大量报刊杂志,介绍西方的史学知识,并最终促成了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4.
英国李提摩太是晚清时期的一个传教士,他积极倡导中国大兴教育,对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从传教、教育改革以及具体实践等方面探讨李提摩太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其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5.
英国李提摩太是晚清时期的一个传教士,他积极倡导中国大兴教育,对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从传教、教育改革以及具体实践等方面探讨李提摩太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其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6.
晚清时期,大批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这些传教士们在教会和本国政府的支持下,在思想文化上极力推行西方宗教观念和价值观。为了达到传播基督福音的目的,他们针对中国女子教育空白的现实,在各地兴建了许多教会女子学校。其中,1884年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在镇江银山门设立的女子学堂,便是具有代表性的一所女子学校。该校最初名为镇江女塾,又称镇江教会学堂,后更名为镇江崇实女中。它是近代以来长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西方传教士进入我国从事传播基督教活动,但是迫于我国的禁教现实,传教士采取了"报刊辅教"的新型传教模式。这一举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有着最直接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8.
晚清基督教传教士编辑活动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基督教传教士在晚清西方科学知识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熊月之先生在其<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一书中将晚清百年(1811年~1911年)西学传人中国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在前三个阶段中(1811年~1900年).基督教传教士居于绝对的主体地位[1].基督教传教士的编辑出版活动,特别是西方科学书籍的编译.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但相关研究多从文化传播的的视角出发.而对其编辑思想以及他们对于中国编辑界的贡献探讨较少,本文试略论之.  相似文献   

9.
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胡俊荣 《图书馆》2002,(4):88-91,85
该文论述了西方传教士在晚清时期介绍和创办新式图书馆活动,参与中国图书馆的变革是抱着强烈的个人动机,具有鲜明的殖民主义色彩。但在近代特殊历史条件下,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图书馆起到了启蒙与示范作用,带来了西方近代图书馆建设的思想和模式,带来了杜威法和新式管理方式及公开、开放与共享的观念。从而在客观上对中国图书馆的近代化产生事实上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黄慧 《出版广角》2016,(6):39-41
传统的“文化殖民史观”认为,西方传教士的出版译介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侵略行为.但客观而言,晚清西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例如文学翻译、科技书籍翻译和其他形态的文化传播方面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美国传教士在晚清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担当了桥梁和媒介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出版的快速发展.研究当时美国传教士的出版译介活动,对今天的跨文化交流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方文化对于晚清报刊小说的发展与繁荣的深刻影响,不容忽略。晚清报刊小说折射出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特征。文章从办报的物质条件、西方传教士的办报活动、晚清期刊小说、晚清日报小说等角度探讨其中折射出的中西文化交融。  相似文献   

12.
晚清中国人对西方图书馆的考察(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时期中国人对西方图书馆的考察大致可以划分为鸦片战争时期、洋务运动时期、戊戌变法前后和清末新政时期等四个历史阶段。本文通过对晚清中国人对西方图书馆的历史考察 ,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西方图书馆观念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3.
晚清中国人对西方图书馆的考察(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时期中国人对西方图书馆的考察大致可以划分为鸦片战争时期、洋务运动时期、戊戌变法前后和清末新政时期等四个历史阶段。本文通过对晚清中国人对西方图书馆的历史考察 ,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西方图书馆观念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4.
晚清中国人对西方图书馆的考察(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时期中国人对西方图书馆的考察大致可以划分为鸦片战争时期、洋务运动时期、戊戌变法前后和清末新政时期等四个历史阶段。本文通过对晚清中国人对西方图书馆的历史考察 ,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西方图书馆观念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5.
晚清教案中的习俗冲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19世纪中叶以来的晚清史上,弥散性、多发性和超常激越性的教案,是民族矛盾震荡了中国基层社会的深刻反映。十字架追随军旗而强行介入中国社会,构成了民教冲突的主要诱因,而这种冲突的内容,则渗透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层生活之中,显现出相当复杂的情景。本文仅就教会、教民同平民之间发生的习俗扞格入手,探索晚清教案的文化起因及其冲突的内蕴。 一 冲突之由 在当代,即使是西方的比较明智的史学家和神学家,也已经不否认他们国家在近代中国的传教事业是以强权为后盾的。可以说,没有西方列强的侵略战争和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就没有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传教事业在晚清年间的突进式的发展。问题在于,传教作为一种倡扬信仰,渗透伦理和组织教团的过程,它同西方列强的暴力征服毕竟又有所区别。当年一些虔诚的基督徒常常产生这样的困惑:历经艰辛的“福音”宣讲和慈善举措,换来的却是社会舆论的鄙夷和憎恶;粗衣蔬食、效托钵僧苦行的传教士,被民众指斥为言行虚伪、居心叵测;有的深入边远,忍暑冒寒的传教士,弄不好就会身首异处。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6.
韩红星  陈锦 《兰台世界》2021,(3):121-125
1832年5月,在广州创刊的《中国丛报》是由美国传教士创办的英文月刊,其内容广泛,包括地理、道德、政治、商贸、文学和宗教,以使在华西方人和西方认识真实的中国,这份报刊因此成了西方人想象中国的重要来源,内中不少文献提及了中国皇帝,议题多涉及中外贸易、中外战争以及日常事务的处理。通过这些直接评论与转译的文章,报纸从不同侧面报道了晚清的皇帝,也让我们得以管窥晚清西方视域中的皇帝形象。  相似文献   

17.
晚清时期,来华传教士等外国人和中国知识界人士,成为翻译出版西方法学书籍的主要力量.这一时期,汉译法学出版领域整体呈现书籍数量多且主题丰富、出版时间与地域分布不均衡、出版机构类型众多、出版活动与时局走向紧密相连、出版质量参差不齐等特点;汉译法学书籍大量出版,助推了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史学界令人瞩目的热门课题──评《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元青近年来,我国的传教史研究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如何评价近代基督教传教士在华活动,成为史学界引人瞩目的热门课题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王立新的新著《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对...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武力逼迫下,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些条约的签订中,很多传教士作为翻译人员参与其中,他们利用语言的优势,在翻译文本中做手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丛报》是晚清由美国传教士在广州创办发行的第一份综合性英文月刊。办刊20年间,该刊不仅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的文章,而且对中国的典籍进行了译介,很多是中国典籍的首次译介,为西方认识和了解中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