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并诗》中塑造了一个"世外桃源"式的理想社会,从桃源社会的思想渊源上探究,将发现桃花源里的自然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为一,这不仅体现了诗人美好的愿景表达,更蕴含着积极的理性探索与非凡的超越精神,共同构建起了桃源之境的多重价值。  相似文献   

2.
潘雅频 《生活教育》2013,(6):111-113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唐朝诗人张旭的这句诗道出了千百年来萦绕在世人心头的疑惑:世外桃源,你在哪里?也许,人世间是不会有陶渊明笔下那样的桃源的,所有寻觅桃源的人终究会像那个武陵渔人,再也不得桃源之门而入,但是,追寻桃源,是我们永远的梦。童年,是最该有梦的地方,是梦最斑斓的时候;童年,应该有一个关于桃源的梦。那么,何不跟孩子们一起去寻找一回心中的桃源?  相似文献   

3.
正"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唐朝诗人张旭的这句诗,道出了千百年来萦绕在世人心头的疑惑:世外桃源,你在哪里?也许,人世间是不会有陶渊明笔下那样的桃源的,所有寻觅桃源的人终究会像那个武陵渔人,再也不得桃源之门而入。但是,追寻桃源,是我们永远的梦。童年,是最该  相似文献   

4.
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云:"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这是成语"指点迷津"的出处。作为初中学生,在阅读学习语文教材时,也定然会遇到诗句所及的情境,不可能一览无余、一通百通。但通过"解惑"者教师的指点迷津,又自然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呈现出"学子迷津处,指点是桃源"的美妙境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体现。无  相似文献   

5.
《桃花园记》是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在晚年所写的。诗人《桃花源诗并记》,标志了诗人思想发展的高度,诗人在这里提出了"桃花园"的社会理想,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终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具有永恒的魅力。桃源故事流传之广,影响之大,是一般诗文所难以企及的。其原因,除了与它的艺术成就有密切的联系外,更重要的是它所表现出的思想内容,与我们的民族审美心理有着  相似文献   

6.
金迪,本名张群利,1963年3月生于湖南桃源。当过教师,当过军人,曾获武警部队75公斤级散打冠军、"优秀士兵"、"战士诗人"等荣誉称号,从部队转业后投身商海,曾获岳阳市人民政府授予"军地两用人才"和"十大优秀青年企业家"称号。作为一  相似文献   

7.
《桃花源记》是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散文中的名篇。该文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几个曲折离奇的情节贯穿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掠夺和战乱,人人劳动、生活富足而又安宁淳朴的理想社会。细细品读此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解析其主题。  相似文献   

8.
<正>庆全庵桃花谢枋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谴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谢枋得,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爱国诗人。南宋亡国后,谢枋得仍然积极召集义兵抗元,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由于元军的追捕,他隐姓埋名逃入武夷山中隐居并筑有简陋的茅屋,为了庆贺自己劫后余生,命名为庆全庵。这首诗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把自己隐居的山间转化为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以抒发自己不向元朝统治者低头的决心。首句"寻得桃源好避秦",运用典故,以虚代实,暗示了作者的  相似文献   

9.
明代湖广诗人江盈科的古体诗用韵,阳声韵中尾韵字大量混押,阴声韵中尤侯韵字与虞模韵字相押、之微韵字与虞模韵字相押,入声韵与阴声韵通押。一方面由于古体诗韵放宽所致,另一方面受诗人乡音桃源方言影响。江盈科古体诗用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桃源方言的一些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10.
正"时间都去哪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一天,我正在音乐课上深情地唱着《时间都去哪儿了》,突然一个学生喊到:"老师,请别唱了,我受不了了!"不知什么时候,这个女生已是泣不成声。这时我才注意到,教室里几十双眼睛都闪烁着晶莹的泪花。在课堂上突然发生的这一幕,让我感触颇深。优美的旋律、动情的演唱,加上极富感染力的歌词,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这泪水源于真诚的情感碰撞,是真善美的自然流露。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以乐塑人,寓教于乐"吧。"感情的纯洁是形成高尚道  相似文献   

11.
唐朝诗人杜牧《清明》诗载:"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生动描绘了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象和风土人情。诗人何以"欲断魂"?这与清明节的传统相关。在清明的节日传统中,蕴含着深沉的德育情结。笔者结合杜牧《清明》一诗,系统分析了清明节的德育功能。同时对当代青年学生应该如何理解和度过清明节,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扬州"作为一个地名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频频出现,尤其在唐代更为突出,诗人们在它身上寄托了对繁荣、强盛、开放、富足的期待和向往,体现了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由此可见扬州在古代诗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实际上,正是"扬州"有利的地理位置带来了经济的繁荣,经济的繁荣又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从而使"扬州"成为繁荣富庶、奢华靡丽的代名词,并成为诗人们久唱不歇的文学意象和唐代文人作品中一份抹不掉的情结。  相似文献   

13.
《松游小唱》:与岷江历史文化的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四川著名羌族诗人董湘琴的<松游小唱>是一本纪行诗集.诗人从都江堰到松潘,足历岷江河谷的松茂茶马古道,岷江河谷的雄奇壮美的自然山水、悠久丰富的民族文化随时触发诗人的灵感,与诗人形成超时空的对话.岷江河谷的历史文化、藏羌民族文化在这一对话中得到鲜活的展示,<松游小唱>也因此而获得深刻的文化意义,并在新的现实语境的对话中不断生发与丰富.  相似文献   

14.
<正>有哪个人能从小鸭的黄蹼里发现春?当读到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时,我惊叹了;当读到台湾散文家张晓风《春之怀古》中那句——春"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时,我几乎惊呆了。娇嫩而细腻的春,能写入小鸭的黄蹼,这到底是谁的杰作?这不仅仅是苏轼、张晓风的"生花妙笔",乃是自然的神笔  相似文献   

15.
自从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后,桃源便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个圣地。桃源究竟存在不存在,如果存在,它又到底在什么地方。特别是近现代以后,对于桃源的争论特别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叫桃源这个地名的有几十处。《桃花源记》中的桃源的原型在哪里,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学术界,争论和分歧都非常大。现在,铜仁立足打造“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品牌,其依据和文化内涵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本文将对桃源铜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进行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16.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闪耀着大同理想的光辉“。落英缤纷”的河岸“,良田美池桑竹”的丰饶“,怡然自乐”的人群“,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逍遥,经过后世文人的诠释与补充“,桃花源”早已成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桃源”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栖泊地、一个自在的精神家园,也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古代文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难解情结。“桃花源“”桃源“”桃源客“”武陵源”等亦成为千古诗人吟唱不绝的经典意象。李白“有谪官桃源去,寻花几处行。秦人如旧识,出户笑相迎”(《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杜甫“有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北征》),戴叔伦有“为问桃源客,何人见乱世”(《送吉中孚校书归楚洲旧山》),张旭“有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青溪何处边”之问,秦观有“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踏莎行》)的感喟。南宋末年诗人谢枋得写道“: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庆全庵桃花》),明王洪有“弱水与桃源,有路从教去”《(卜算子》),清谭嗣同“有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崆峒》)等诗句。词牌名亦有《桃源忆故人》《醉桃源》等,足见中国文人桃源情结的难以消解。瓦西里...  相似文献   

17.
乡土资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在"矛盾特殊性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围绕"桃源初印象""走近桃源村""桃源试身手"三个情境,实现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统一,引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孕育核心素养,构建高品质课堂。  相似文献   

18.
斯宾塞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他的很多作品对于后世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他被后人称为"诗人的诗人"。《爱情小唱》是他的一部十四行诗集,这部诗集在内容上除了赞美爱情外,还有文学使人不朽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信念以及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所主张的以人为本,积极进取,及时行乐的主题。在格律上,他运用独创的"斯宾塞式"十四行诗,使整部诗集显得结构巧妙,工整洗练。  相似文献   

19.
“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桃源,一方神奇的土地。1600多年前,诗人陶渊明在这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诗》。诗中“桑竹垂余荫”,“春蚕收长丝”的人间仙境,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今天,跨入新世纪的桃源,生机盎然。“山鸟似欲啼往事,桃花依旧笑春风”。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这里钩织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壮丽画卷。桃源一中,就是其中的一个亮点。创办于1907年的桃源一中,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如今,她的风采依旧迷人。还是让我们先看一组数据吧———连续10年,桃源一中学生犯罪率为零…  相似文献   

20.
秦晓光 《现代语文》2013,(8):150-151
语文组集体备课时,几个同事坐在一起无意中争论起一个话题:"桃源人"与"渔人"的衣着是否相同。同事争论起来唇枪舌剑,据理力争,场面甚是热闹。有的认为"桃源人"与"渔人"衣着相同,理由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科书上册《桃花源记》对"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教材中采用的解释是"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也有人对这一注释提出了质疑:桃花源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