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修辞学发凡》是汉语修辞学的经典著作。本人在研究形貌修辞的实践中,对《修辞学发凡》非语言要素可以修辞及“辞的形貌”的修辞思想 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形貌修辞”这一术语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辞的形貌’的修辞学专著”-《形貌修辞学》。本人认为,没有《修辞学发凡》就没有“形貌修辞”,更没有“形貌修辞学”。  相似文献   

2.
曹石珠 《湘南学院学报》2002,23(1):74-76,80
《修辞学发凡》是汉语修辞学的经典著作。本人在研究形貌修辞的实践中 ,对《修辞学发凡》非语言要素可以修辞及“辞的形貌”的修辞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 ,提出了“形貌修辞”这一术语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辞的形貌’的修辞学专著”———《形貌修辞学》。本人认为 ,没有《修辞学发凡》就没有“形貌修辞” ,更没有“形貌修辞学”  相似文献   

3.
考察了先秦时期有关修辞的论述,孔子从伦理道德角度肯定了崇古的表达趋向,荀子则提出"法先王"的原则,墨子认为"言有三表",正是这个尊古征古的文化传统造成了历代修辞学中"贵古贱今"的思想基调,奠定了中国古代修辞学崇古理论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杨树达先生的《中国修辞学》中的“参互”修辞方式与所谓的“互文”修辞格并不完全相同,杨氏在“参互”一章中所采用的四十个古例不能“一揽子装”,它们可以分为三大类:互文,互体,省略。  相似文献   

5.
《理论修辞学——宏观视野下的大修辞》从整体结构到基本思想都表现出当下中国修辞学由“狭义”走向“广义”的转型意识。首先,它的基本框架给我们建构了一种新的修辞学理论系统,体现出修辞观的改变。其次,这一理论体系中的主要概念——修辞主体、修辞角色、修辞身份等,有别于以前的提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修辞观念在发生转变。书中“修辞现象的本质”的理论阐述集中而直接地表现出修辞学创新思想,总体上体现出当前中国修辞学由“狭义”向“广义”的转型趋势。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的修辞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他有着“权变”、“辩证”和“和谐”的科学修辞观,其次是他对学修辞的审美追求、语法程度、逻辑理据、心理机制和游戏意味有着独到的理解,第三是他的接受修辞理论颇多新见,如“活参”、“阐释之循环”、“考辞之终始”等。可以肯定地说,钱钟书涉及修辞学范围之广、建树之高,在中国修辞学界是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7.
试论陈望道的"大修辞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陈望道先生两个时期不同的“修辞学研究对象论”的比较论析中,阐明了望老修辞学思想的两度飞跃,论析了望老的“大修辞学”观点与吕叔湘、张志公的“辞章学”观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广义修辞学》建立了一个由“表达论”——“接受论”——“互动论”三构成的系统的研究格局,这是修辞学领域的一次新革命,把修辞学的研究推向了新的深入与开拓。  相似文献   

9.
朱光潜修辞思想的要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光潜修辞思想在汉语修辞学史上不可忽视,其要义为:修辞,“文人用字不苟且”,风格,“彼此各有悬殊”,辞格,“几分文字游戏”,修辞过程,“便是从锻炼入手”。  相似文献   

10.
宗廷虎先生从事修辞学教学和研究近50年,在学术道路上长期潜心钻研、孜孜以求,取得学界公认的累累硕果。他的著作和文章内容涉及修辞学理论、修辞学研究方法、修辞学史、修辞现象研究、修辞应用实践等诸多领域,为当代修辞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从“修辞理论的独特建树”、“修辞学史的巨大贡献”、“修辞实践的骄人成就州”三个方面对宗廷虎先生的修辞学研究作了一个轮廓性的概括和评述。  相似文献   

11.
中国修辞学的出路所在──评王希杰《修辞学新论》禺雨八十年代末,修辞学界曾有一次关于修辞学研究的衰荣之辩,“学”“术”之争。一些青年学者认为,中国修辞学在八十年代初再度繁荣之后,便一头“跌入低谷”,徘徊不前,究其原因,一是研究对象始终停留在修辞技艺上,...  相似文献   

12.
互训与互文     
桂天翊 《学语文》2002,(2):45-45
训诂学中的“互义为训”,称为互训;修辞学中的“互文见义”,称为互文。中学古诗文中这两种现象都较为常见。学生掌握了“互文为训”和“互文见义”的知识,对于理解古诗文是很有帮助的。下面结合具体实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13.
对于修辞学是否具有跨学科性质,修辞学界存在不同看法。否定派理由有五点,肯定派根据有三条,文章对此作了全面述评。文章指出,肯定派意见难以证伪,但“边缘学科”就名称来说并非尽善尽美。文章建议将“边缘学科”名称留给文艺修辞学等,而把通通常理解的修辞学称作“综合科学”。文章最后就这场讨论的意义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14.
以前曾出过两部修辞学史专著,即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1984)和易蒲·李金苓《汉语修辞学史纲》(1989)。虽各具特色和价值,但名为通史,而实则详古略今,现代修辞学史稍有涉及而已。真正以现代(当代)修辞学为研究对象,写成断代学术史专著的,宗廷虎先生的《中国现代修辞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应是第一部。其特色如下: (一)取材全面、新颖、真实。所谓“全面”,指基本上占有了本世纪内与修辞学有关的资料。正宗修辞学论著自不待说,其他语言学专著中的有关章节或与修辞相关的其他论著  相似文献   

15.
“修辞学研究随着文体的演进而发展”,这是一条被无数次历史事实验证过的规律。白话修辞学百年来随着文体变革而发展的历程,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白话文体、白话修辞学与文言文体、文言修辞学的竞争分为三个阶段:(1)“新文体”倡导阶段;(2)“白话文”运动阶段;(3)“大众语”运动阶段。建国前白话文、大众语运动存在着不足,建国后白话语体、白话修辞得以发展。白话修辞学随着白话文体的成长壮大而成长壮大。白话文体、白话修辞学在与文言修辞学竞争中渐成主流。白话修辞学的诞生与成长,与引进国外修辞学说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中国修辞思想萌芽期的论定是中国修辞学史研究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目前较为通行的“中国修辞思想的萌芽期———先秦时代”的观点尚有许多可质疑之处。修辞学研究也必须坚持“例不十 ,法不立”的立论原则。先秦时代已不是中国修辞思想的萌芽期 ,而是成熟期 ;许多例证表明 ,中国修辞思想萌芽于商周甲骨金文时代  相似文献   

17.
杨树达先生的《中国修辞学》中的“参互”修辞方式与所谓的“互文”修辞格并不完全相同。杨氏在“参互”一章中所采用的四十个古例不能“一揽子装”,它们可以分为三大类:互文、互体、省略。  相似文献   

18.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就贯彻了“以语言为本位”的思想,建立了独创的修辞学体系,随后又多次对修辞学的学科性质作了一再阐述:修辞学其性质属于语言学,系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无疑的。关于修辞学的学科性质,虽然仍有一些局部的争论,但承认它的语言学属性在学界基本上已达成共识。不过,承认它的语言学性质是一回事,在实际的研究中能否贯彻这个基本原则又是另一回事。笔者最近读到“思想水平和修辞技巧”的讨论:由于语言和思想的非一一对应性,怎样处理修辞的研究跟思想的研究之间的关系?由此我联想到修辞效果的评价问题,这些问题困扰修辞学界已久。例如骆宾王《讨武曌檄》算不算好的修辞?曹植《七步诗》算不算好的修辞?在纪念陈望道先生逝世二十周年之际,通过重读陈先生的著作,想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对比修辞学的概念和历史发展,对比修辞学与翻译学的关系。对比修辞学的两个层面--各语言拥有的修辞手段,修辞资源的对比和各语言拥有的语体和言语体式“言语体裁”的对比,以及对比修辞学的研究顺序,并结合汉俄,汉英等实例阐释了对比修辞学的功用。  相似文献   

20.
当代语言学、修辞学大家王希杰先生的“三一”修辞学理论,反愉部修辞学的问题建立在以下三组概念之上:四个世界、零度和偏离、显性和潜性。这个理论体系抽象出了当代修辞学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提高了 修辞学的科学品位和社会功能,因此,可望为21世纪的修辞学研究带来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