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试论陈望道的"大修辞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陈望道先生两个时期不同的“修辞学研究对象论”的比较论析中,阐明了望老修辞学思想的两度飞跃,论析了望老的“大修辞学”观点与吕叔湘、张志公的“辞章学”观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李廷扬先生的《美辞论》融语文学和修辞学为一体,内容博大精深,从修辞学角度看,它具有以下特点:(1)旗帜鲜明地将:美”作为修辞的最高境界;(2)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美”与修辞的全面联系;(3)深入细致地揭示了“美”在修辞中的表现形式,文章就此对《美辞论》进行了评介,同时阐述了笔者对修辞学方法论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修辞观入手回顾分析了西方修辞学的演变历程,指出:智慧性是修辞的本质特征。重视智慧性,修辞学便兴盛,反之则衰亡。高举智慧论旗帜,是新世纪修辞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哲学的“修辞学转向”是20世纪继“语言转向”和“解释学转向”之后的第三次哲学的人类理智运动。修辞学转向通过对人类言谈的修辞学本性的分析,揭示出人类的生存本质。人类的本质是使用符号,但由于语言这种符号不是中性的,它带有人的意向并且受人类境遇的影响,因而是语境的。不同的语境使得人类之间产生了疏远和分离,而修辞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人们之间的疏远和分离,通过说服论证走向修辞学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受众一直是西方修辞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而中国修辞学的研究素来将重点放在提高表达效果的修辞主体身上.受众理论历经三个阶段,期间发生了两次意义重大的演变,第一次是从古典修辞学的“说服论”发展到新修辞学的“认同论”;第二次是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和网络新媒介影响,与修辞者形成“平等互动”的关系.借鉴西方修辞学受众理论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分析修辞活动的实际案例,改进外宣工作,提升国家软实力,且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次改革的20余年中,总的指导思想是博大精深的邓小平理论。而其中非常具有时代性的,是“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和“姓资姓社不争论”,即国内外有些学所称的“三论”——“猫论”、“摸论”、“不争论”。  相似文献   

7.
修辞观不仅是语言观,也是一种文化观,它反映了人们如何构建一种科学理论的文化心理流动。客体论的修辞观所构建的是传统的修辞学,即以实用功利为框架;主体论的修辞现恰恰相反,它基于当代社会人们的心灵远游和自我意识的呼唤,把修辞这种语言活动当作人类自我观照、自我超越的一种手段。它所构建的是供人们遨游与托命的玲珑巧妙的心灵载体─—现代修辞学。  相似文献   

8.
宗廷虎先生从事修辞学教学和研究近50年,在学术道路上长期潜心钻研、孜孜以求,取得学界公认的累累硕果。他的著作和文章内容涉及修辞学理论、修辞学研究方法、修辞学史、修辞现象研究、修辞应用实践等诸多领域,为当代修辞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从“修辞理论的独特建树”、“修辞学史的巨大贡献”、“修辞实践的骄人成就州”三个方面对宗廷虎先生的修辞学研究作了一个轮廓性的概括和评述。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由显性状态和潜在状态所组成的。以往我们只注意到了它的显性状态,往往忽视了它的潜在状态。以往的修辞学也主要是研究显性语言的修辞,这可以叫做“显性修辞学”。现代修辞学还应当研究潜在语言的修辞问题,这可以叫做“潜性修辞学”。显性修辞学可以以归纳法为主来研究,潜性修辞学必须运用演绎法才能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修辞学的出路所在──评王希杰《修辞学新论》禺雨八十年代末,修辞学界曾有一次关于修辞学研究的衰荣之辩,“学”“术”之争。一些青年学者认为,中国修辞学在八十年代初再度繁荣之后,便一头“跌入低谷”,徘徊不前,究其原因,一是研究对象始终停留在修辞技艺上,...  相似文献   

11.
<广义修辞学>建立了一个由"表达论"--"接受论"--"互动论"三者构成的系统的研究格局,这是修辞学领域的一次新革命,把修辞学的研究推向了新的深入与开拓.  相似文献   

12.
《理论修辞学——宏观视野下的大修辞》从整体结构到基本思想都表现出当下中国修辞学由“狭义”走向“广义”的转型意识。首先,它的基本框架给我们建构了一种新的修辞学理论系统,体现出修辞观的改变。其次,这一理论体系中的主要概念——修辞主体、修辞角色、修辞身份等,有别于以前的提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修辞观念在发生转变。书中“修辞现象的本质”的理论阐述集中而直接地表现出修辞学创新思想,总体上体现出当前中国修辞学由“狭义”向“广义”的转型趋势。  相似文献   

13.
美辞研究源远流长。美辞论成为现当代汉语修辞学说之一。本结合评论李廷杨的《语新论——美辞论》,既大致清理了美辞论演进、发展的线索,又从化哲学层面对“语言本位”问题、“两类美辞”问题、美辞和丑辞的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修辞学发凡》是汉语修辞学的经典著作。本人在研究形貌修辞的实践中,对《修辞学发凡》非语言要素可以修辞及“辞的形貌”的修辞思想 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形貌修辞”这一术语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辞的形貌’的修辞学专著”-《形貌修辞学》。本人认为,没有《修辞学发凡》就没有“形貌修辞”,更没有“形貌修辞学”。  相似文献   

15.
倪元璐在书法艺术上追求神明变化的境界,他在继承文人画传统的基础上主张神形兼备;在创新方面倪元璐提出了中国美学史上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论——“传神”、“我法”、“四傅”。  相似文献   

16.
吕成 《大连大学学报》2010,31(1):114-118
“行政行为形式论”在分析行政决策时并不成功,行政决策很难予以“型式化”。“行政过程论”对行政决策的分析更加符合行政决策的实际。“行政过程论”扩展了观察问题的视野,但在解决问题时仍有不足,还需要引入“行政法律关系论”。未来我国行政法学的研究,应当构建“行政行为形式论”、“行政过程论”和“行政法律关系论”“三位一体”的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对比修辞学的概念和历史发展,对比修辞学与翻译学的关系。对比修辞学的两个层面--各语言拥有的修辞手段,修辞资源的对比和各语言拥有的语体和言语体式“言语体裁”的对比,以及对比修辞学的研究顺序,并结合汉俄,汉英等实例阐释了对比修辞学的功用。  相似文献   

18.
《汉语修辞论》是一部独具特色的修辞学学著作:明确提出了对修辞学说的评价和选择标准;揭示了修辞学的科学结构,讨论了修辞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探讨了修辞学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原则;总结了20世纪汉语修辞学的主要成果,展示了汉语修辞学研究的历史演进的大致脉络,指明了修辞学的发展方向;讨论了修辞学说和研究主体、社会时代、传统文化的关系;反思了修辞学的社会形象、社会功能等问题。全书具有四大特点:客观公正的科学精神,高瞻远瞩的学科发展论,精辟独到的学术见解,独具特色的写作范式。  相似文献   

19.
当代语言学、修辞学大家王希杰先生的“三一”修辞学理论,反愉部修辞学的问题建立在以下三组概念之上:四个世界、零度和偏离、显性和潜性。这个理论体系抽象出了当代修辞学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提高了 修辞学的科学品位和社会功能,因此,可望为21世纪的修辞学研究带来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汉语修辞学史的研究是汉语修辞学中的热点,成果很多。汉语修辞学史研究想更上一层楼,是不容易的。对汉语修辞学研究现状进行评论,是汉语修辞学前进所必须的。这种评论应当建立在“诚”字之上,端正学风。研究汉语修辞学史,进行汉语修辞学评论,目的是要推动汉语修辞学研究,促进修辞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