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区别于传统的文化课,心理活动课注重心理体验、感受,而不注重知识的传授,所以授课时教师都尽量引导学生发言、 分享、说出自己的心声.心理课追求不受外界干扰、反映师生间真实的交流过程和结果的课堂.可在实际操作时,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遭遇尴尬:要么学生过于活跃,课堂很混乱;要么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回答不积极,或者干脆就敷衍了事;要么学生不愿意站出来分享自己的体验,即使站出来回答也离题千万里;还有学生直接拒绝回答教师的提问,或者在分享环节攻击、贬损、嘲笑其他同学.其实,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负面表现,可以称之为心理课中的阻抗现象.本文笔者立足于第二届市初中心理优质课的课例,分析心理活动课中阻抗的主要成因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心理活动课的主要环节是“活动一体验一分享”,即通过各种游戏、活动等,引发学生的体验、互动、反思和分享,从而对其心理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这其中的活动仅仅是介质和手段,活动后的分享才是最重要的。分享能够增加活动的价值,将活动的意义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3.
心理健康教育课最大的特色在于活动、体验和分享,尤其是分享环节,是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最具有“心理味”的环节,也是决定一节心理课成效的关键要素之一。所谓分享,即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师生之间或同学之间通过相互倾听、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分享经验、表达感悟、表露内心,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种活动课程和发展性团体辅导[1].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通过团体活动体验、探索、反思和分享,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活动仅仅是手段,活动后的分享才是最重要的.不管采用何种新奇刺激的活动,若要让学生真正有所体验和感悟,还必须通过讨论分享.分享让学生将自己与他人的感受进行整合,从而产生新的领悟和发现.只有情感体验充分,讨论分享深刻,才能有效地将课上的感悟迁移到课下.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尽管很多教师设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活动,学生也热热闹闹地参与了活动,但活动完之后却草草收场,由教师自己总结发言.我曾专门向一些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了解分享环节的操作经历,大多数教师表示活动过后学生个个低头不愿分享,这让他们很无奈,为了让课堂顺利继续下去,只好自己总结.这一现象的存在使得心理课失去了"心理味",变成一盘"活动"的大杂烩.  相似文献   

5.
征稿启事     
心理活动课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特点,确定活动内容;运用心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设计活动方案;通过生生、师生互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与分享;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6.
角色表演法是目前心理活动课中很常用的方法,通常情况下由教师提供素材,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表演,然后讨论或分享.初中生受其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限制,如果教师在心理活动课中单纯采用讲授或问答讨论等方法,效果往往不理想,而角色扮演法在初中心理活动课中很受师生青睐.纵观一些心理活动课,几乎无角色表演不成心理活动课.因此,角色表演法在心理活动课中具有普遍性和很强的适用性.角色表演,可以分为再现情景的模仿性角色表演、可自由发挥的创造性角色表演.不管是何种形式的表演,目前的主要问题包括媚俗低俗、过于暴力,虎头蛇尾、天马行空等.  相似文献   

7.
分享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决定一节活动课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心理学名词辞典里将分享定义为利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分享可以是知识经验的传递,更可以是心灵情感的交流.通过有组织地分享可以拉近学生彼此间有形与无形的距离,让朋辈成为彼此支持与模仿学习的对象,因此分享在心理活动课中具有催化的功能,能让活动达到更深一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心理课最大的特色在于活动、体验和分享,分享环节有时甚至比活动环节更为重要.这里的分享环节指的是学生对于心理体验的思考和交流,可以是经验的交流,也可以是感受的交流.然而,新手教师常常无力调控分享环节,给人留下心理课深度不够,热闹过后收效甚微的印象.  相似文献   

9.
心理活动课作为一种课程形态,不仅要遵循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如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要求,更要凸显自身特色——以体验为主.这种体验包括心理游戏、故事、视频、情景案例及绘画等形式.无论选择何种形式,其目的都是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受、认知、提升.然而,在实践中,心理活动课对体验环节的设置与把握不够合理,容易出现学生体验占据大部分课堂时间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征稿启事     
心理活动课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特点,确定活动内容;运用心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设计活动方案;通过生生、师生互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与分享;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和预防问题行为发生的面向全班学生的一种活动课程。  相似文献   

11.
征稿启事     
心理活动课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特点,确定活动内容;运用心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设计活动方案;通过生生、师生互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与分享;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和预防问题行为发生的面向全班学生的一种活动课程。  相似文献   

12.
征稿启事     
心理活动课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特点,确定活动内容;运用心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设计活动方案;通过生生、师生互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与分享;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和预防问题行为发生的面向全班学生的一种活动课程。  相似文献   

13.
征稿启事     
心理活动课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特点,确定活动内容;运用心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设计活动方案;通过生生、师生互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与分享;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和预防问题行为发生的面向全班学生的一种活动课程。随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4.
心理活动课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特点,确定活动内容;运用心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设计活动方案;通过生生、师生互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与分享;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和预防问题行为发生的面向全班学生的一种活动课程.而对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评价应是多维度的.本文从活动主题、活动设计、活动过程、教学素养、活动效果等方面把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活动评价标准简化为五条--主题明确、有针对性;思路清晰、情境动人;面向全体、注重互动;科学性、人文性强;注重实效.对于一线教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前初中心理活动课存在品德化、游戏化、心理学化等问题,为了展现心理活动课的学科特点和优势,提出在选题方面贴合学生需求、注重课堂生成、营造课堂氛围、促进体悟分享、引导总结实践等方法,切实提升心理课的“心理味”,从而提高课程实效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6.
心理活动课中的一个环节是活动之后的分享,分享得好,事半功倍,学生从中受益匪浅;分享不好,也就成了纯玩的游戏活动,时间长了,学生面对已经玩过多次的游戏,  相似文献   

17.
“一石激起千层浪”,特定的心理情境产生特定的心理体验,情境为心理体验提供了发生发展的空间。心理情境的创设关系到是否能够引发相应的心理冲突,关系到是否能够呈现潜在的认知偏差,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在心理活动课中激发心灵感悟、促进心理成长。  相似文献   

18.
征稿启事     
心理活动课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特点,确定活动内容;运用心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设计活动方案;通过生生、师生互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与分享;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和预防问题行为发生的面向全班学生的一种活动课程。随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班级心理健康辅导活  相似文献   

19.
征稿启事     
心理活动课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特点,确定活动内容;运用心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设计活动方案;通过生生、师生互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与分享;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和预防问题行为发生的面向全班学生的一种活动课程。随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班级心理健康辅导活  相似文献   

20.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其发展性、预防性功能的重要载体,是一种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相对稳定而又灵活机动的团体辅导形式.在中学阶段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在初中阶段以游戏活动和体验分享为主,在高中阶段以活动体验和心理调适为主.但是这一切必须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实生活,如果切入点的选择脱离了生活、活动的设计忽略了学生实际,就会使课堂陷入一种难言的困境.笔者曾在初中一年级开设以"学会帮助"为主题的人际互助辅导活动公开课,下面以这节失败的心理公开课为例,谈谈自己对心理辅导活动课堂设计的几点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