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肾上腺髓质5-羟色胺(5-HT)免疫反应细胞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显示5-HT阳性细胞并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软件做面密度分析.结果溃疡组5-HT阳性细胞面密度于术后4d增高(P<0.01),6d达高峰,与正常组相比差别显著(P<0.01);溃疡组5-HT阳性细胞面密度于术后6d高于盐水组(P<0.01).结论肾上腺髓质5-HT阳性细胞可能间接或直接参与大鼠实验性胃溃疡修复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促凋亡蛋白Bax与抗凋亡蛋白Bcl-2在胃黏膜组织中表达的变化.方法:胃前壁黏膜下注射冰乙酸制备大鼠胃溃疡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正常组、溃疡组、盐水组大鼠胃黏膜组织Bax和Bcl-2表达变化,并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软件进行积分光密度值(IOD)分析.结果:Bax阳性细胞在胃溃疡组1d即增多,表达强度强,显著高于正常组与相应盐水组(P<0.01);之后随术后时间延长,阳性细胞逐渐减少,表达强度渐弱,至术后23d,溃疡组Bax IO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l-2阳性细胞随术后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多,至胃溃疡损伤后的第6天Bcl-2阳性细胞数量最多,表达强度最强,胃溃疡损伤后10d及14d Bcl-2 IOD略低于溃疡后6d,但仍维持于较高水平,至胃溃疡损伤后23d,Bcl-2 IOD显著降低,与正常组、盐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胃溃疡自愈期间Bax与Bcl-2共同参与了胃黏膜的损伤修复.在胃溃疡损伤早期以促凋亡因素为主,抗凋亡因素对溃疡胃黏膜的保护及修复作用主要是在损伤后的6~14d.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肾上腺髓质嗜铬颗粒素A(CgA)免疫反应细胞的变化。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SP法 )显示阳性细胞并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软件做面密度分析。结果 :溃疡组CgA阳性细胞面密度与正常组相比于术后 4d、6d、10d、14d低于正常组 ,均为P <0 .0 1,以 4d最显著。溃疡组CgA阳性细胞面密度于术后 6d、10d低于盐水组 ,均为P <0 .0 1。结论 :肾上腺髓质CgA阳性细胞可能间接或直接参与大鼠实验性胃溃疡修复的调节。  相似文献   

4.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1只。分为实验性胃溃疡组和对照组,后者又分为盐水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于胃溃疡手术后1、4、10、23d分批取胰尾.以免疫细胞化学PAP法对胃溃疡自愈期间胰岛β-EP免疫反应细胞进行研究。结果:溃疡组β-EP细胞面数密度在术后4、10d均增加,4d达最高峰.与对照相比为P<0.01,23d基本恢复正常。邻片单染显示:β-EP阳性细胞分别与部分Glu、Ins 阳性细胞重叠。本研究结果提示:胰岛β-EP细胞参与了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时期的内分泌调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期间,三叶肽因子3(trefoil factor3,TFF3)免疫反应细胞在胃黏膜不同部位中表达的变化.方法:通过胃前壁黏膜下注射冰乙酸制备大鼠胃溃疡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6只大鼠不同部位胃黏膜组织中TFF3的表达.结果:(1)胃溃疡损伤后大鼠胃黏膜TFF3的阳性表达率为63.9%(23/36).(2)溃疡周边部位TFF3的数密度要显著高于远离溃疡的其它部位(P<0.01).其中,溃疡周边部位TFF3的数密度从大鼠胃溃疡损伤后的第2天开始到损伤后的第6天呈递增趋势,且显著高于对应时期的远离溃疡的其它部位(P<0.01);而损伤后的第1天以及第10天以后,溃疡周边部位TFF3的数密度与远离溃疡的其它部位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大鼠胃溃疡期间TFF3表达增高,溃疡周边部位TFF3的表达更强,TFF3对溃疡损伤起着保护及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肾上腺髓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采用透射电镜观察了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溃疡组术后4d、6d髓质嗜铬细胞中NA细胞增多,细胞内有较多颗粒,细胞中可见扩张的内质网和胞质缺损区.结论:肾上腺髓质细胞可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大鼠实验性胃溃疡修复的调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肾上腺髓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采用透射电镜观察了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溃疡组术后4d、6d髓质嗜铬细胞中NA细胞增多,细胞内有较多颗粒,细胞中可见扩张的内质网和胞质缺损区.结论:肾上腺髓质细胞可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大鼠实验性胃溃疡修复的调解.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期间大脑皮层生长抑素免疫反应(SS-ir)和SSmRNA神经元的变化。方法 免疫细化PAP法;地高辛标记反意SScRNA探针mRNA原位杂交组化法。结果 正常大鼠SS-ir神经元广泛分布于大脑皮层。溃疡术后1d,大脑皮层纹状皮质区各层SS-ir神经元减少,但可见大量串珠样SS强阳性纤维,溃疡组SS-ir神经元数与盐水组相比无差异;术后4d,溃疡组大脑皮层纹状皮质区各层SS-ir神经元密集、数量明显增多,与盐水组、正常组相比均有差异(P<0.05,P<0.01或P<0.001)。术后10和23d,以上核区SS-ir神经元数仍高于盐水组和正常组(P<0.01,P<0.001)。术后4d,溃疡组大脑皮层SSmRNA神经元数量明显多于盐水组(P<0.001)。结论 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时期,大脑皮层SS-ir和SSmRNA神经元可能参与了胃溃疡自愈过程的调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探讨乳腺癌组织中CD105的表达与ER、PR、C-erbB-2的表达及同侧腋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60例乳腺癌组织和2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纤维腺病和纤维腺瘤)中的CD105、ER、PR、C-erbB-2的表达,用MVD值(微血管密度)表示CD105的表达量;用阳性细胞比例表示ER、PR、C-erbB-2的表达程度.结果:(1)在60例乳腺癌和2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CD105的表达量(MVD值)在乳腺癌组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P〈0.01);在乳腺良性病变组织——纤维腺病和纤维腺瘤之间的CD105的表达量(MVD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2)CD105的表达量(MVD值)与淋巴结转移(P〈0.05)呈正相关;而与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ER、PR、C-erbB-2无相关性(P〉0.05).结论:(1)乳腺癌中CD105的表达量(MVD值)可作为一种反映血管新生程度的指标;血管新生与乳腺癌的演进有密切关系;(2)乳腺癌中CD105的表达量(MVD值)对判断乳腺癌的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知柏地黄丸抗运动性疲劳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大鼠为实验对象,探讨知柏地黄丸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方法:建立力竭游泳训练模型,测定骨骼肌中总抗氧化能力(TAC)、丙二醛(MDA)含量及力竭游泳时间.结果:运动力竭组大鼠骨骼肌的TAC值较安静组大鼠显著性降低(P〈0.05),MDA含量较安静组大鼠显著性升高(P〈0.01).知柏地黄丸组的大鼠骨骼肌TAC值显著高于运动力竭组,MDA含量显著低于运动力竭组(P〈0.05),游泳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知柏地黄丸能够增强大鼠骨骼肌抗氧化能力,可延缓大鼠运动性疲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异型增生、胃癌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诱导型NO合酶(iNOS)表达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02~2005年胃粘膜组织标本124例,同时采集血清。其中慢性胃炎(Ⅰ组)58例,异型增生(Ⅱ组)41例,胃癌(Ⅲ组)25例。各组均采用酶联免疫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HP抗体和iNOS表达水平。结果:iNOS的表达随胃粘膜病变的进展逐级增高,且HP阳性者iNOS表达高于HP阴性者(P〈0.05)。结论:iNOS可能参与了HP感染引起的胃粘膜癌变过程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胃粘膜病变组织中bax基因蛋白、诱导型NO合酶(iNOS)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02~2004年102例胃粘膜组织标本及患者血清。其中慢性胃炎15例,异型增生22例,胃癌65例。应用免疫组化检测上述组织的bax、iNOS表达,应用组织切片革兰染色和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组织中的HP及血清HP抗体。结果:在慢性胃炎、异型增生、胃癌组织中HP的检出率分别为:7/15(46.7%)、15/22(68.2%)34/65(52.3%)。且上述各组中bax、iNOS的表达与HP感染存在正相关性。不同胃粘膜病变组织中,HP阳性组bax、iNOS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HP阴性组。结论:bax、iNOS的表达与HP感染密切相关,HP可能通过NO的诱导及bax调控使细胞增值加速和凋亡异常而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学周刊C版》2017,(14):139-140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多媒体教学也应运而生。多媒体教学即依照教学对象与教学目标的特点,结合教学设计,合理地对现代教学媒体进行选择,从而优化教学结构,实现最佳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胃肠减压期间口腔pH值变化及减少口腔异味及并发症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将胃肠减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0例,实验组给予3%碳酸氢钠口腔护理或3%碳酸氢钠含漱后刷牙;对照组予常规口腔护理,分别观察口腔pH值、口腔异味及口腔并发症.结果:胃肠减压期间患者口腔pH值均低于正常范围,对照组口腔护理后pH值仍低于正常范围;实验组口腔并发症发生率为4.4%,对照组为32.2%,p<0.01;实验组口腔异味发生率为7.8%,对照组为53.3%,p<0.01.结论:胃肠减压期间用3%碳酸氢钠口腔护理较单纯常规口腔护理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胃癌主要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癌是人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危险因素众多。出门螺杆茵、基因多态性、饮食因素、吸烟及体内微量元素的含量都会影响胃癌的发生。通过综述发现,出门螺杆茵可引起胃癌发病增加;GSTM1、ras、P53等基因可诱导胃癌发生;腌制、熏烤食品及吸烟可引发胃癌;饮酒与胃癌的关系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6.
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胃癌、浸润转移的重要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取半卧位(抬高床头30~40°角),探讨在少量饮水的同时置入胃管的有效性.方法:将150例上胃管的清醒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1]中的插胃管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改进,采用半卧位饮水法插胃管.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在恶心、呕吐、呛咳、流泪、病人舒适度、一次插管成功率等指标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半卧位饮水法置胃管能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行腹腔镜辅助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评价临床近期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3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患者(腹腔镜组),与同期28例行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的患者(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平均时间等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35,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开腹组;腹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数量为(25.5±8.5)枚,开腹组为(20.6±7.8)枚,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7%)及死亡率(0)均低于开腹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随访时间6个月,两组患者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不仅创伤小,恢复快,具有安全性,而且能够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根治水平,其近期生存率与传统开腹手术无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