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叶蕾 《现代语文》2009,(10):29-30
钟嵘《诗品》谢朓条品语历来为评论家所关注。钟嵘为什么要说谢朓的诗歌“颇在不伦”,却对谢朓论诗时的“感激顿挫”念念不忘,为什么谢胱的诗歌审美标准和他的五言诗歌的创作有那么大的差距,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由于钟嵘所持的是浑厚感人的五言古体诗的审美理想而认为谢朓的诗歌创作不能令人满意。而作为诗人的谢朓,他的创作追求不是写出优秀的古体诗,而是要创造新的诗歌形式——永明体。  相似文献   

2.
《诗品》评江淹条云:“文通诗体总杂,善于摹拟.筋力于王微,成就于谢朓.”其说多为今人采用,认为江淹诗的艺术技巧取之于王徽、谢朓.顾农先生近在《扬州师院学报》(95、1)发表“萧统《文选》与钟嵘《诗品》”一文,认为萧统选陶是吸收了钟嵘意见的结果.文中为证明自己的论点,取证颇多,《文选》选江淹诗亦被作为佐证一条,云:“《文选》选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正是‘善于摹拟’的典型之作,此外又在‘游览’类中选其《从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一首,在‘行旅类中选其《望荆山》一首,都是写景之作,正言于钟嵘‘成就于谢朓’的观察”.仅着眼于《从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望荆山》二诗均为写景之作,与谢朓的不少诗作相近一点,遽断为江学谢,其说大误.  相似文献   

3.
“小谢”之称始见于钟嵘《诗品》,指谢惠连而非谢朓,这一现象与钟嵘对永明新体的排斥关系密切。唐代近体诗获得极大发展,唐人尊谢朓而不重惠连,“小谢”之名从此确定为谢朓。宋人提出“三谢”之说,注意到谢灵运、谢惠连与谢朓在诗风上的古近之分,重新关注谢惠连的文学价值。明清时期因《诗品》流行、诗坛复古风潮等因素,谢惠连再次受到重视,部分推重古体的诗论家乃至重新呼之“小谢”,并提出谢惠连成就高于谢朓的论断。作为诗史上的小家,谢惠连的地位升沉是时代文学思想发展演变的上佳见证。  相似文献   

4.
钟嵘评刘桢“其源出于古诗”,究其古诗与刘诗的渊源主要是就感情基调、情感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三方面论述。依钟嵘的美学观念来看,古诗是“文质”兼有的,而刘桢则主要继承了古诗的“气”质,并将它最大化地用诗呈现出来。刘桢的诗以“气”“骨”“力”胜,这是钟嵘之所以给予他很高评价的原因。但综观现存刘桢的诗作和历代评论家对他的评价,钟嵘的品评还是不够全面的。刘桢诗虽以气胜,但也有沉郁顿挫的深情,可以说是:“骨中有情,气中有文。”  相似文献   

5.
谢朓山水诗意象是在传统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它们向 我们昭示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视点和思想意蕴。 谢诗风、云意象着眼于高远的宇宙空间,把诗歌题材推 向了一个高蹈于尘世之外的旷远境界。谢诗暮、夜意象则显 示了他内心隐晦、曲折的痛苦。“香草”类意象则是一种暗示 的象征性描述,它们基本上沿续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象征 意蕴,让山水诗增添了一份高洁之气。谢朓的思归表面是一 种“赏心”,内层却是对“赏心”的疏离。  相似文献   

6.
钟嵘《诗品》最早给予谢朓诗歌以评价,其评语以是否值得提倡为前提,以是否符合“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质”来品评高下,然后兼顾艺术成就,因此在谢朓的品评中出现了偏差。  相似文献   

7.
一谢脁(公元464—499)字玄晖,又称“小谢“。其所以有“小谢”之称,有人说,因为“他和谢灵运是同族”。其实这种说法,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谢脁和谢灵运同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朓的高祖谢拔是东晋有名的政治家谢安之弟,而谢灵运的祖父东晋名将谢玄乃谢安之侄。谢脁确为谢灵运的族属晚辈。但是在晋、宋、齐、梁之间,谢氏族属的诗人,并不只谢脁和谢灵运两人,而后人为什么不把他们和谢灵运并称呢?就以《诗品》中在籍的谢氏族属的诗人说罢:谢庄是谢灵运的族侄,《诗品》称之  相似文献   

8.
谢朓是南北朝诗坛的一位重要诗人,对谢诗的阐释起于南朝,沈约、萧子显的认同与钟嵘的批评主要集中于“调与金石谐”上,刘勰的论中不涉谢诗,颜子推则毁誉参半,以及当时士子们的闻风响应等,都是当时文学观念的综合反映。谢朓诗歌在南朝的接受状况,反映了中国诗歌由古诗向近体发展演进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9.
谢朓是南北朝诗坛的一位重要诗人,对谢诗的阐释起于南朝,沈约、萧子显的认同与钟嵘的批评主要集中于“调与金石谐”上,刘勰的论中不涉谢诗,颜子推则毁誉参半,以及当时士子们的闻风响应等,都是当时文学观念的综合反映。谢朓诗歌在南朝的接受状况,反映了中国诗歌由古诗向近体发展演进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10.
谢朓是南齐的一个著名诗人,人称“小谢”,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有较高的地位。他的诗  相似文献   

11.
谢朓咏物诗多为同咏之作,反映了当时文人汇聚的特点。而且,谢朓咏物诗结尾多归于美人失落或迟暮之感,与后世宫体诗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尽然。咏物诗与山水诗互相促进。谢朓联句诗,典型地反映了当时此类诗体的特点。一是押韵不太讲究,多沿袭柏梁台古体诗,二是合乎永明体平仄运用,三是表现了联句诗讲究对句平仄句式的一致性。另外,谢朓联句诗语言表现手法上也颇有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12.
谢朓咏物诗多为同咏之作,反映了当时人汇聚的特点。而且,谢朓咏物诗结尾多归于美人失落或迟暮之感,与后世宫体诗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尽然。咏物诗与山水诗互相促进。谢朓联句诗,典型地反映了当时此类诗体的特点。一是押韵不太讲究,多沿袭柏梁台古体诗,二是合乎永明体平仄运用,三是表现了联句诗讲究对句平仄的一致性。另外,谢朓联句诗语言表现上也有特出之处。  相似文献   

13.
叶蕾 《现代语文》2009,(8):29-30
钟嵘《诗品》谢胱条品语历来为评论家所关注。钟嵘为什么要说谢胱的诗歌“颇在不伦”,却对谢胱论诗时的“感激顿挫”念念不忘,为什么谢胱的诗歌审美标准和他的五言诗歌的创作有那么大的差距,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由于钟嵘所持的是浑厚感人的五言古体诗的审美理想而认为谢胱的诗歌创作不能令人满意。而作为诗人的谢胱,他的创作追求不是写出优秀的古体诗,而是要创造新的诗歌形式——永明体。  相似文献   

14.
谢朓是南齐时代的重要作家,“永明体”代表诗人,他生活在一个动荡混乱的年代。谢仕途坎坷,一生政治抱负未能遂愿,年轻的生命也因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而陨落。在谢朓诗歌中清晰地表现出了他对自己政治前途和生命的担忧的这种忧患意识,下面通过谢朓的文学创作并结合他的生平事迹来探讨一下他的这种忧患意识下的隐遁思想,以便更清楚地认识、了解谢朓。  相似文献   

15.
1980年代以来,谢朓研究取得很大成果。首先,对谢朓诗歌情景的浑融、才情与谋篇、格律技巧及艺术风格都有深入的探索,特别是情景交融这一点,抓住了谢朓诗歌的根本特色,研究不断深入、细化,标志着谢朓研究的进步。而对其才情与谋篇得失还是毁誉参半,未有定论。对其格律技巧的研究,虽常有述及,但由于资料缺乏及近体诗规则的拘束,不够深入。其次,把谢朓与谢灵运、陶渊明、李白进行比较研究,更多地展现了谢朓诗歌创作的特色。特别是李白与谢朓的关系这个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学术界极大的兴趣,前期学者主谢、李相承说,并出版了专门论集,影响甚大,后期研究者则一反谢、李相承说,对李白与谢朓关系提出质疑,这些文章虽数量不多,但仍从根本上动摇了谢、李相承说的根基。  相似文献   

16.
从钟嵘对谢灵运的评语以及刘宋入品作家来看,钟嵘对刘宋文学的繁盛持肯定态度;<诗品>对宋诗"自然"之评,成为后人定位钟嵘诗歌品评的重要标准之一;而他对刘宋诗歌思想内容之认可着眼于"雅怨",对刘宋山水题材的开拓缺少关注.  相似文献   

17.
刘琨是中国历史上为人们所熟知的一个人物,讲晋代文学史通常都要提到他。刘琨流传下来的作品只有《答卢谌》、《重赠卢谌》、《扶风歌》等几篇,却历来受到重视,予以很高的评价。《文心雕龙·才略篇》指出:“刘琨雅壮而多风”;钟嵘《诗品》说他:“善为悽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元好问则认为可以追踪建安和曹植、刘桢争胜(见《论诗绝句》)。讲西晋后期到东晋初期一段的政治史,一般也要提到刘琨,因为他在当时复杂而激烈的民族斗争中是个声名很大的人物。但近年来讲晋代的文学和政治却不敢再提他了。据说是因为刘琨除了上边所说的几首诗以外,还写过一篇《劝进表》,这篇东西  相似文献   

18.
谢朓研究者对所谓“意锐而才弱”的问题向来多有涉及,但均因末能深究其中“意”、“才”二字的确切涵义,以致莫衷一是,鲜有的论。弄清字义并从二者的辩证关系入手,通过与谢灵运诗歌的对比,说明二人在用典与抒情上的不同,从而揭示出宋齐诗风变迁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谢朓是继谢灵运之后的又一位著名山水诗人,其山水诗创作深受后者的影响。但是,谢朓诗才高明,能在继承灵运的基础上,融汇自己的个性、经历和时代精神,既学习前人,又有所超越。尤其是其诗自觉运用声律,对句整齐,体式严格,体现了永明体的诗风,又能挣脱以诗谈玄说佛的束缚,独具清婉流美之风格,对后代山水诗创作亦产生了久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谢脁与谢混的渊源关系不仅体现在两人诗歌都以写秀丽的山水诗见长,而且还体现在诗风的清新自然上。谢脁的山水诗既有清新明丽的一面,也有警策有力的一面,并对鲍照的山水诗有所继承和发展。谢诗工于发端,而往往末篇多踬。结合钟嵘的审美理想和时代风气,笔者认为钟嵘的评价是比较中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