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汉语文学传统中的"意象"及其差异特征主要表现在英汉语文学作品,"水"这一意象因不同的审美意识和理论思维而具有不同的含义.如"水"的意象与人生对接的"喜"、"怒"、"哀"、"乐"诸方面都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我曾经用心观察过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课堂情景下对下课的不同读法.   "下课吧……"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伴随着下课的铃声,读着"下课"两字,神情严肃,语气平淡,显得很是无奈.那节课教的是如何解决稍复杂的"归一应用题"(原先的老教材内容).……  相似文献   

3.
数字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在生活中被蒙上了浓厚的文化色彩。相同数字在不同文化中含义可能完全不同,而要表达相同意思,不同文化又可能使用不同数字。通过对比分析汉语数字"九"和英语数字"三"在中西方文化内涵上的相似性,可以看出二者的文化共性。  相似文献   

4.
许多字典辞书中都将"口无择言"的"择"字理解为"选择"义,认为与"口不择言"之"择"等同.笔者认为,上述解释恐非确诂.本文从"口不择言"和"口无择言"两词在古书典籍中的使用入手,分析了其不同含义,从而得出前一"择"为"选择"义,而后一"择"为"败、坏的"义.  相似文献   

5.
"问题"是思维的源头活水,如果能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不同的眼光发现问题,运用自己的思维主动探究,那我们的课堂无疑又多了一分乐趣,多了一分活力,多了一分亮度.  相似文献   

6.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当教师把学生推到校长面前的时候,就一定是个难教育、有"分量"的人物了.面对这样"小霸王"式的学生,校长该如何面对呢? "四了解"是基础 "四了解"是指了解家庭背景,了解成长经历,了解个性特长,了解个人需求. 一个孩子成为让家长和学校都头疼的问题,是和以上多方面的因素有关的.从家庭上来说,有离异家庭,单亲教育缺乏平衡;有多子家庭,放任自流,疏于管教;有贫困家庭,满足不了孩子的需求,走向两极;有留守家庭,缺乏父母亲情,存在代沟.不同的家庭,孩子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对家庭、学校、社会也有不同的需求.了解这些,就会为我们的下一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非常时期"论"非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利萍 《现代语文》2006,(6):112-113
以"非常男女""非常可乐"等为代表的语言现象中的"非常"一词,是与一般形容词不同的一个独立的词类--区别词,有其独有的特点.其含义为"异乎寻常的",是"非常时期"中的"非常"这一义项的发扬光大.本文对区别词的语法特征从几方面进行描述,并将其与形容词进行了区分.  相似文献   

8.
"多少"一词放在不同的句式或语言环境中,其含义会有不同的变化,有时存在极大差别,或表示"不确定"或偏义于"多"或偏义于"少".  相似文献   

9.
侯丽 《现代语文》2006,(9):112-112
一些媒体,尤其在新闻类栏目中,时常会出现"资讯"一词: (1)"新鲜资讯一小时,健康生活每一天"cctv2:《第一时间》 (2)中央电视台2套栏目:"全球资讯榜" (3)百度网站中设有"资讯"一栏,开设财经、科技、体育、娱乐等方面的资讯 这些栏目都是以报道新闻事件为主,资讯是"新闻"的代名词吗?他们的区别在哪里?使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Hello"一词,从美国地方言的角度,从美国几个不同地方对"Hello"一词的不同说法.从这些地方问候语的方言中,简单谈了一些各地的风俗、文化、经济等情况.  相似文献   

11.
"老生代"散文是新时期散文发展中的重要现象之一,而"文革"记忆是"老生代"散文多有涉及的内容.在对这一内容的表述上,"老生代"散文家选取了两种不同的叙事态度:一种是以巴金、萧乾、季羡林为代表的讽谏立场,另一种则是以杨绛、陈白尘、孙犁为代表的宽容节制立场.不同的叙事态度产生了不同的美学风格,但因精神资源的共通性与一致性,"老生代"的"文革"多元记忆完成了彼此间的互补,共同构筑了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考察了近代汉语中"在于"句的情况,本文认为"在于"在近代有两种用法,一种是介词;另一种是动词.在句中出现时,由于所表达的语义不同,放出现的位置也不同.当"在于"用为介词时,等同于介词"在".  相似文献   

13.
中间路线问题是个复杂的历史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含及地位作用.1946年的中间路线是一种和平民主的幻想,1947年的中间路线因走不通而破产,1948年的所谓的"中间路线"实际上是国民党御用文人的一种"和平"阴谋,本文对后一种中间路线作了详细的分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14.
"穷而后工"说与"发愤著书"说辨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我国古代文论中的"穷而后工"说与"发愤著书"说是两个不同性质并包孕不同理论内涵的命题,人们惯常把后者视为前者的理论上源,这是有欠准确的."穷而后工"说回答的是作家的创作为何而工的问题,而"发愤著书"说回答的则是作家的创作何为而作的问题,一个属于作品缘何而工的成因说,一个属于情感缘何而发的动因说,两者各有其独自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数学》和新加坡数学教科书New Syllabus Mathematics中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比较,发现:两种版本教科书中的"一元一次方程"内容侧重点不同,人教版《数学》"重应用",而New Syllabus Mathematics"重思维",分别体现出了两种不同的数学教育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得到对教科书编写的启示:厘清数学概念的逻辑关系;注重数学知识的实质;回顾并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应用"与"思维"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赵石 《教学随笔》2016,(6):146-147
近义助动词"能"和"可以"存在着一个语义共性特征:二者从不同侧面指出主语所具备的条件决定了宾语的实现没问题.两个语义区别特征:一是"能"强调宾语的实现条件充分,"可以"强调宾语的实现无妨碍;二是"能"具有积极性特征,"可以"具有消极性特征.语义决定语用,进而分析了二者语用效果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宿爱云 《现代语文》2007,(3):122-123
《马氏文通》中"顿"和"读",是全书中矛盾最多、最易混乱的两个术语,特别是马氏对"顿""读"的界说,研究学者们对此众说不一.本文通过对《马氏文通》中的"顿""读"界说及例句分析,得出一种结论:"顿"和"读"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术语,"顿"是修辞层面,"读"是语法层面,不同层面的东西划分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但可以有交叉的现象.这种交叉现象也就造成了在句读分析中,有的既可以是顿,也可以是读.  相似文献   

18.
在一次"青优课"赛课中,有两位教师在执教"认识整万数"一课时同时设计了一道开放题"猜房价",不同的点拨,产生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考察,现代口语中"土包子"一词的词源当为"土()子",犹言"土农民"".()"方言记音字为"包",又音转为"巴""棒"等不同的形式.  相似文献   

20.
移觉格是不同知觉之间的挪移、沟通所形成的修辞现象,而且移觉格在运用时,往往是用一种乃至多种知觉,来表现其它的某种知觉,也就是因为有"被表现者"和"用作表现者"的不同,因此可以依据"主要知觉"与"辅助知觉",来对移觉格进行新的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