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波 《历史学习》2002,(4):14-15
绥靖政策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西方国家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所采取的一种外交妥协政策。英国是推行绥靖政策最为积极的国家之一,张伯伦也因签订了绥靖政策的标志性文件《慕尼黑协定》而备受后人指责。本文试从两次大战间的英国经济入手,剖析当时英国内部的经济状况、和平主义运动和军事力量,从而找出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外交政策在欧洲国际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史学界尤其重视对30年代英国绥靖外交的研究,并习惯于将整个的30年代英国对德政策都归结为“祸水东引”的绥靖政策。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笔者认为,英国30年代的外交固然以绥靖为主,但在前期却主要是围绕“均势”这一基本原则展开的,英国由均势过渡到绥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它是随着整个欧洲局势的变化而转变的。本文现将这一转变过程加以评述,并阐明所以会发生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三十年代英国政府所推行的绥靖政策,以其对侵略者姑息、怂恿,委曲求全,妄图以邻为壑、嫁祸于人的动机和鼠目寸光、自食其果的结局而被永远钉上世界历史的耻辱柱。即使是为绥靖政策进行精心辩护的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们,也不能不承认“英国默默地怂恿德国在欧洲东部和东南部扩张”,“英国打算使德国和俄国作战以指望出现‘持久的均势’”。于是祸水东引几乎成了张伯伦绥靖政策的同义语。近年来,我国史学界有人经过仔细研究和考证,发现祸水东引的说法原来“并不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而是基于对某些事实的判断和猜测”。还有的同志认为,从三十年  相似文献   

4.
简评1937年美英关于罗斯福和平计划的秘密谈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37年罗斯福设想召开一次世界和平会议讨论有关欧洲的政治经济和裁军问题,在美国不承担任何政治义务的前提下满足德国的要求并制止特勒发动战争。但是英国2认为政治磋商应该优先于对经济绥靖和军备 任何考虑。英国的这种项解决的办法与美国希望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想法发生冲突。与此同时,英国内阁中存在着强烈怀疑美国政策的倾向,而英国首相张伯伦更是认为罗斯福的和平计划会破坏英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因此美英秘密谈判最终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史学界对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外交政策进行了重新评价.着重肯定了罗斯福同孤立主义的斗争,承认他对引导美国投入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这对于克服过去对罗斯福评价的片面性,了解罗斯福外交政策的积极趋向,是有必要的.然而,三十年代罗斯福的外交政策毕竟是很矛盾的.反孤立主义、反法西斯侵略即使是主要的,也只是其中的一面,而同时也还存在绥靖主义的一面.一九三八年希特勒挑起捷克苏台德问题的“五月危机”前后,美国的外交活动可以说明这一点.捷克“五月危机”时期,罗斯福支持过英法的绥靖活动,这是大家都比较肯定的.但是,当时美国到底参与了哪些活动?这些活动又起了什么作用?则还不是很清楚.原因在于美国没有公开参与,它的活动主要是在幕后进行的.这也是当时美国绥靖活动的一个特点.所以本文拟就张伯伦上台后绥靖格局的形成,“五月危机”的迫捷屈服,慕尼黑会议的召开等这三段美国的外交活动及其作用加以论列.(一)关于绥靖格局的形成和罗斯福的政策张伯伦是在一九三七年五月继鲍尔温任英国首相的.这时希特勒已进兵莱因兰,公开重  相似文献   

6.
最新的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表明,卢沟桥事变后英国的对日政策,从九一八事变后的绥靖政策,转变为一种自私自利的、被迫的援华抗日政策。英国明确反对日本侵略中国,但不愿为了中国而与日本开战;英国官方不愿公开援助中国抗战,但允许通过民间方式援助中国;英国希望“和平”解决卢沟桥事变,但英国对日退让的底线是“恢复到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英国的这种对日政策虽然仍然是一种妥协,而且还没有完全摆脱绥靖政策的阴影,但已经有了实质上的改变:英国并没有出卖中国来与日本妥协,实现其维护在远东利益的计划。这也就说明,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并不存在英美等国勾结共同出卖中国的“远东慕尼黑阴谋”。  相似文献   

7.
1939年3月15日德国法西斯占领了捷克,取得了军事战略上的优势。此时,张伯伦政府的内外处境极其困难,国内对政府绥靖政策的不满迅速增长,国际上,苏联被迫调整了自己的外交政策,波兰则成了希特勒的囊中之物。张伯伦不得不用新的策略手法来摆脱困境,于是他把原来勾结德国、出卖小国、反对苏联的祸水东引政策,改变成一方面向小国提供保证、同苏联开始谈判,另一方面暗地里继续实行安抚德国的双重外交政策。英国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说,“英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离不开以情优教 ,在课堂教学中应落到实处。第一 ,教师本身对学生、对历史学科要充满热情 ,有一个积极的心态 ,这样才能去发现去创造。教师有较强的责任心 ,如果再调动起自己的情感因素 ,会使课堂呈现出新的景观。我讲到二战前的绥靖政策 ,针对捷克斯洛伐克被宰割、希特勒德国的行径却得到纵容 ,就对慕尼黑阴谋充满了悲愤的情感 ,我向学生补充了张伯伦回到英国后的讲话。我扮演张伯伦的角色说道 :“我们对一个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无论抱有多大的同情 ,但是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使整个不列颠帝国去卷入一场…  相似文献   

9.
从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命令德平进攻波兰开始,到1940年6月22日法国沦亡,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纳粹德国在欧洲发动了疯狂的军事行动,先后侵占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把英国的势力赶出了欧洲大陆,1940年6月Ic日意大利参战后,德、意还人侵巴尔干半岛,染指北非。欧洲战局的这种剧变迫使英国摒弃了原有的对德政策,重新调整其对外战略。希特勒在西线发动进攻,宣告了欧洲绥靖政策的彻底破产。在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张伯伦政府下台。丘吉尔出任首则,组成了联合政府。5月13日,丘吉尔在下院发表演说,向全体…  相似文献   

10.
绥靖政策何时破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剑钊 《历史学习》2004,(10):19-19
绥靖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及战争爆发初期英、法实行的纵容德、意法西斯侵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保全自己,同时企图祸水东引的一种帝国主义政策。由于现行教材对绥靖政策的结束并没有明确的表述,所以,老师和学生对绥靖政策到底什么时候结束,产生了不少疑问。关于绥靖政策彻底结束的时间,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②二战的爆发;③1940年四五月德军在西线大举进攻北欧和西欧诸国;④1940年5月张伯伦下台,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兼国防大臣。我们分析一下几种观点: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只是在理论上宣告了绥靖政…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三十年代英国的绥靖外交,国际史学界大都把英德关系做为研究重点,而对英日关系的研究则比较忽视,直到七十年代才加强起来。但英国的绥靖外交实际上是从东方对日本开始的,而非从西方对德国开始的。对日绥靖是整个绥靖外交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认真分析英国与“九一八”事变的关系,对于认清绥靖外交的推行过程及其反动本质,是十分必要的。 英国、国联与“九一八”事变  相似文献   

12.
对犹太人政策是英国在巴勒斯坦委任统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政策变迁过程中,丘吉尔发挥了重要作用。出任殖民大臣后,丘吉尔将英国在巴勒斯坦推行的“扶犹排阿”的政策进行了部分调整,减少了对犹太人的扶助。1922年,丘吉尔又通过政策白皮书将“扶犹排阿”政策调整为“抑犹压阿”政策。二战前夕,张伯伦政府在巴勒斯坦推行“限犹拉阿”的政策,该政策遭到丘吉尔的强烈抨击。然而,丘吉尔出任首相后,却大体上沿袭了他曾经强烈反对的政策。这些政策调整体现出英国在该地区强烈的功利性动机和突出的投机性策略。  相似文献   

13.
绥靖政策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英国为首的大国普遍采用的一种外交政策.绥靖政策之所以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盛行的"和平主义思潮"则是绥靖政策产生的社会基础和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4.
张新宇 《成都师专学报》2005,24(6):64-66,92
导致英国对德绥靖政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历史因素的影响也极为重要。从历史渊源来看,绥靖政策很大程度上是英国与中欧国家合作以维持欧洲均势的传统政策的回归和继续。  相似文献   

15.
试析“九·一八”事变中英国对日本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汪文军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9.18”事变,拉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序幕,日本的侵略扩张不仅威胁着中国的生存,也威胁着英国在远东的利益。对此,“英国采取了软弱的和解...  相似文献   

16.
人们都知道,张伯伦和达拉第是臭名昭彰的慕尼黑协定的签字者,是可耻的慕尼黑阴谋的罪魁祸首,是把捷克斯洛伐克出卖给希特勒的罪恶活动的直接策划者。但是,不要忘记,就是标榜“和平”“中立”、执行着所谓“不干涉欧洲事务”的孤立主义政策的美国罗斯福政府,也直接参预了这场阴谋的策划和组织,扮演了同英法帝国主义同样可耻的角色。美英法帝国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积极复活德国军国主义,支持希特勒法西斯上台,一手豢养了希特勒这只野兽,纵容和鼓励它向东扩张,而当希特勒积极准备向外侵略时,他们就执行“绥靖”政策,企图牺牲东欧和东南欧各小国的利益,满足希特勒的侵略慾望,千方百计地讨好希特勒。其目的,就是要德国帝国主义充当反苏先锋队,指望挑起一场反苏战  相似文献   

17.
1938年,欧洲弥漫着紧张气氛和火药味。3月13日,德国政府宣布把奥地利并入德国,变成德国的一个省。法西斯德国侵略的血口已经张开,它的下一个猎物是垂涎已久的捷克斯洛伐克。 当欧洲一步步滑向战争边缘时,欧洲人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大英帝国和它的首相张伯伦。张伯伦1937年入主唐宁街时已67岁,但体魄健壮,不知疲倦。他给人的印象是孤僻、粗暴、宁折勿屈。在议会里,他针锋相对的论争过多,和解妥协的口气太少,常常以尖刻辛辣的反诘使他的支持者兴高采烈,却很少用温和或幽默的回答使他的反对者平气息怒。然而,具有张伯伦这样秉性的人物竟然成了绥靖政策的主要鼓吹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战前历史的一大讽刺。  相似文献   

18.
二战前夕德国法西斯侵略气焰的嚣张给英国带来巨大威胁,英国不得不放弃绥靖政策并与法国结盟。但是具有同盟关系的英法两国却存在深刻的矛盾和分歧。1939年3月到1940年6月这一期间英国对法国的摇摆政策和英法两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是使二战迅速扩大的重要因素。英国的对法政策集中体现了英国外交追求国家根本利益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倪昕 《培训与研究》2008,25(12):36-38
二战前夕德国法西斯侵略气焰的嚣张给英国带来巨大威胁,英国不得不放弃绥靖政策并与法国结盟。但是具有同盟关系的英法两国却存在深刻的矛盾和分歧。1939年3月到1940年6月这一期间英国对法国的摇摆政策和英法两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是使二战迅速扩大的重要因素。英国的对法政策集中体现了英国外交追求国家根本利益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最新的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表明,卢沟桥事变后英国的对日政策,从九·一八事变后的绥靖政策,转变为一种自私自利的、被迫的援华抗日政策。英国明确反对日本侵略中国,但不愿为了中国而与日本开战;英国官方不愿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