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和平主义运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反战运动,其主导思想是反对一切战争,维护各平。它的兴起成为英国绥靖政策的理论基础,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分子的扩张野心,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相似文献   

2.
绥靖政策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英国为首的大国普遍采用的一种外交政策.绥靖政策之所以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盛行的"和平主义思潮"则是绥靖政策产生的社会基础和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3.
英国的绥靖政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爆发前后,英国鉴于自身国力衰 落,为保全其世界霸权地位,对法西斯德国采取了绥靖政策,它与英国传统的均势外交政策是连续性与中断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有多种原因的,其中绥靖政策的不断推行是一个直接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到底是战争的宣泄所引起还是和平的溢流而导致?促使二战爆发的是法西斯的叫嚣还是和平主义者的妥协?抛开众所周知的客观因素——英法实力衰退以及经济危机的爆发,从当时民众的心理状态和社会氛围来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20世纪30年代英国和平主义运动的极端进行为绥靖政策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温床,是绥靖政策推行的直接因素并最终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相似文献   

5.
一提起“绥靖”,人们就会联想起张伯伦及慕尼黑的丑剧,会认为“绥靖”是个令人厌恶的字眼,并且在许多论著和相关回忆录中,往往把绥靖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归结为张伯伦等当时的政府要员所为。然而,这是一种误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主义为绥靖政策提供了赖以滋长的土壤,同时,弥漫于英国全社会的亲德思潮对其发展无疑起到了催化作用,英国对德国的同情,甚至敬慕,已强烈地表现出来。英国舆论界在这一问题上的鼓噪尤为突出和有效。  相似文献   

6.
英国30年代绥靖政策的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绥靖政策是一种特定的历史现象;英国在30年代大步地走上绥靖道路有它深刻的根源,主要表现在:经济大危机带来的冲击、战后国家实力的衰败以及战争给政府带来的教训、人民的反战情绪。  相似文献   

7.
刘波 《历史学习》2002,(4):14-15
绥靖政策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西方国家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所采取的一种外交妥协政策。英国是推行绥靖政策最为积极的国家之一,张伯伦也因签订了绥靖政策的标志性文件《慕尼黑协定》而备受后人指责。本文试从两次大战间的英国经济入手,剖析当时英国内部的经济状况、和平主义运动和军事力量,从而找出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8.
最新的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表明,卢沟桥事变后英国的对日政策,从九一八事变后的绥靖政策,转变为一种自私自利的、被迫的援华抗日政策。英国明确反对日本侵略中国,但不愿为了中国而与日本开战;英国官方不愿公开援助中国抗战,但允许通过民间方式援助中国;英国希望“和平”解决卢沟桥事变,但英国对日退让的底线是“恢复到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英国的这种对日政策虽然仍然是一种妥协,而且还没有完全摆脱绥靖政策的阴影,但已经有了实质上的改变:英国并没有出卖中国来与日本妥协,实现其维护在远东利益的计划。这也就说明,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并不存在英美等国勾结共同出卖中国的“远东慕尼黑阴谋”。  相似文献   

9.
简评1937年美英关于罗斯福和平计划的秘密谈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37年罗斯福设想召开一次世界和平会议讨论有关欧洲的政治经济和裁军问题,在美国不承担任何政治义务的前提下满足德国的要求并制止特勒发动战争。但是英国2认为政治磋商应该优先于对经济绥靖和军备 任何考虑。英国的这种项解决的办法与美国希望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想法发生冲突。与此同时,英国内阁中存在着强烈怀疑美国政策的倾向,而英国首相张伯伦更是认为罗斯福的和平计划会破坏英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因此美英秘密谈判最终  相似文献   

10.
绥靖政策的实质是纵容和姑息法西斯。苏联同英、法、美一样,都对纵容和鼓励法西斯侵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苏联也应包括在绥靖政策推行国之列。苏联绥靖政策包括对日绥靖政策和对德绥靖政策。对日绥靖开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顶峰是1941年《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结束于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对德绥靖开始于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1940年苏联对德绥靖达到顶峰,在舆论上、行动上完全站在法西斯一边。但顶峰之时也是它该悄悄收场的时刻,苏德战争的爆发标志着苏联对德绥靖政策的破产。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年代,英国实行了扶德抑法、联美反日、警惕美国、排斥苏联的“纯粹外交”政策。这是英国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国间实力对比的变化和国内的和平主义、反战主义、理想主义思潮的兴起,经过反复斟酌而采取的全球性均势政策。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趋失灵,最终被缓靖政策所取代。  相似文献   

12.
在纳粹"精英们"的意识形态理想中,妇女是作为"民族母亲"这一传统身份而存在的.但当面临夺取"生存空间"这一更为迫切的反现代主义的现实需求时,纳粹政权实施了战时妇女就业动员政策.虽然该政策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但那些就业妇女却具有了更多的现代性特征.纳粹政权正是利用这些现代性工具来实现其现代主义目标的.  相似文献   

13.
一战后列强间的经济矛盾、1929—1931年的经济危机、经济绥靖政策等一系列与二战爆发相关的国家间经济问题,表明二战的发生与上述事件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以此说明国家经济利益与国际冲突缘起之间的内在关系,启迪人们对经济与和平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英国1939年《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白皮书》的出台,既有其历史背景,又是对犹太复国主义态度的转折性的改变,并认为1939年的《白皮书》就是英国30年代对德、意绥靖政策的另类表现,是英国绥靖总格局中的一部分,它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助长了欧洲法西斯势力的气焰,导致了二战期间欧洲大量犹太人惨遭纳粹杀害,同时也间接成为以色列建国的一个催化剂,从而埋下了中东问题的隐患。1939年的《白皮书》的出台也从侧面反映出英国实力正逐步走向衰弱。  相似文献   

15.
1939年3月以后,各种迹象表明德国法西斯的下一步侵略计划是先西击英法,后东攻苏联,因而,同苏联和解成为英法和德国竟相争取的目标。苏联领导人错估德国向英法开战将会旷日持久,所以,在唯一有可能制止战争的三国谈判中没有尽最大努力加以阻止,从而丧失了制止世界大战的最后机会,最终给国家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16.
1938年9月慕尼黑危机期间,美国对纳粹德国奉行绥靖政策。它支持满足纳粹德国吞并苏台德区的愿望,企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来换取欧洲和平。罗斯福总统在危机期间虽有一些斥责绥靖政策的言行,但那只是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17.
希特勒对苏政策是他侵略战争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他的种族主义和生存空间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外交策略。文章从希特勒的种族主义和生存空间理论出发,对二战前希特勒对苏政策的形成与特点进行了探析,试图挖掘纳粹德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实现其军备重整和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8.
倪昕 《培训与研究》2008,25(12):36-38
二战前夕德国法西斯侵略气焰的嚣张给英国带来巨大威胁,英国不得不放弃绥靖政策并与法国结盟。但是具有同盟关系的英法两国却存在深刻的矛盾和分歧。1939年3月到1940年6月这一期间英国对法国的摇摆政策和英法两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是使二战迅速扩大的重要因素。英国的对法政策集中体现了英国外交追求国家根本利益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30年代,德国国内各派势力在远东政策上出现了分歧。来华德国军事顾问问题是其中一个焦点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国防军和外交部间发生了许多争执,但它们的分歧并非实质性的,因而当纳粹党为拉拢日本而要求撤回顾问团的时候,他们很快联合起来反对纳粹党的这一决定。  相似文献   

20.
1933-1936年是集体安全达到顶峰尔后走向终结的时期.这一时期,纳粹德国崛起,欧洲的力量平衡发生变化,凡尔赛体系开始被打破,法国的巴尔都同苏联一起倡导集体安全.罗马尼亚外长底图内斯库是巴尔都最积极的支持者,他把罗马尼亚的命运与集体安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积极推行与苏联合作的大联盟外交,使罗马尼亚成为欧洲大陆引人注目的一个小国.底图内斯库的名字同巴尔都一样成为集体安全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