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功心法之身心调整方略内功心法的修炼主要是对神意气形的身心锤炼,这种锤炼不是随随便便进行的,而是通过一定程序的身心调整,使精神状态(意识状态)和生理状态(形体动作)从杂念纷呈的“五马分尸”和“四分五裂”状态———进入内心宁静(心中一静)、意识专一(专注一方)、气血  相似文献   

2.
刘连洋 《精武》2003,(3):27-27
纯阳九步行气法,全名“纯阳内功九步行气秘法”,是勍手螳螂门真传内功心法纯阳内功中的一种。勍手螳螂之纯阳内功心法,相传源于崂山道教的导引行气功夫,由七星丹田功、纯阳九步行气法、纯阳桩法、纯阳童子功四种功夫组成,是一种体系完备、功效宏大的道教秘传内功心法,诚非普通内功可以比拟。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然是学力深厚、名副其实的武式太极专家,一出手就一针见血地点破——内功心法是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与英雄沾衣跌人的不二法门,而没有玩弄文字、遮遮掩掩地探讨拳学。其实,提倡以内功心法引导内外兼修、武道并重的锻炼法则,有个事半功倍的益处,即超越"练用脱节,食而不化"这一可能存在的障碍,抑或说是陷阱。有人慨叹,时下修炼太极拳者存在的学术犯规现象数不胜数,大家对于普遍把太极拳练成太极操的现象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了,所以多少年后回过头看,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此类走弯路的问题。傅仁东先生之所以主张拳家要注重内功心法,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学人"趋避"把太极拳练成走过程、走弯路的太极操,免得练习者有朝一日懊悔不已。这对于对太极拳理论认识上阴霾满天的太极拳学人,足有拨云见日之感。正如当年为本刊刊头题字的吴作人大师所说的那样:我们要做大自然的儿子,而不是做大自然的孙子。在我看来,拳家反求己之气血、神经,注重人之本性与拳性结合的内功心法,就是太极拳家走向道法自然的太极心智与太极实行。借此机会,本刊竭诚向海内外太极明家搜读如实语人,信而可证的太极内功心法。  相似文献   

4.
蓝晟 《健身科学》2005,(3):33-34
虽然太极拳爱好者都试图让自己内功深湛,从而实现“我命由己不由天”、“延年益寿不老春”的梦想;然而,因内功心法之密要自古以来很少流传于世,所以,尽管修炼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内功这个词,也一直在追求,但对什么是内功的本质,如何才能更好的进行内功修炼,却迷茫懵懂、语焉不详,甚至,一些太极拳名师也都对之闪烁其词、模棱两可。最有意思的是,外国人也对内功的秘密感兴趣,只是他们的研究多从金庸的武侠小说来探讨,所以,他们更是隔靴搔痒,只能用类比的方式来表述:“那就是魔法。(美国畅销小说评论家阿尔蒂尔语)”内功心法从古至今“法不传六耳…  相似文献   

5.
蓝晟 《武当》2012,(7):15-17
虽然太极拳爱好者都试图让自己内功深湛,从而实现"我命由己不由天"、"延年益寿不老春"的梦想。然而,因内功心法之密要自古以来很少流传于世,尽管修炼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内功这个词,并且一直在苦苦追求,但对什么是内功的本质,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内功修炼,却迷茫懵懂,语焉不详,甚至一些太极拳名师也都对此闪烁其词,模棱两可。最有意思的是,外国人也对内功的秘密甚感兴趣,只是他们的研究多从金庸的  相似文献   

6.
二法 达摩内功心法,简言之,无非二法。 二法者,气势也。关键在气势二字,即气与势两个方面。把握气势,就把握了心法要旨。行说气。 气就是指人身之气。在外为吐纳之气,在中为气血之气,在内为真元之气。此气人人本身固有。如佛性之人人具足,只要内修,便能明心见性,自我作佛。慧能大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内劲的学习,先学习拥内劲的心法,然后循序渐进地学习捋、挤、按、采、捌、肘、靠内劲的心法和用法,由此体会太极内功心法的神奇奥秘。杨式太极拳名家李雅轩曾经讲,太极拳要追求虚无的气势。但是,如何追求呢?没有内功心法的训练,要体会太极拳阴面的神、意、气和阳面的形体动作互相孕育的奥妙,逐步达到太极拳太极无手处处手、棚捋挤按皆非似的妙境是不可能的。王宗岳《太极拳论》有这样一句话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虽是短短的  相似文献   

8.
徐廷芳 《精武》2010,(11):34-37
古轮功夫,全称少林吴古轮功夫,乃禅武医合一的功夫。其以禅、武、医三宝为内涵和实质,以无上禅功“心意把”为最高境界,具体包括了一系列古传少林拳械套路、技击秘法、擂台战术、修炼功法、内功心法、禅医养生等,经千年提炼,学术体系科学完整,内涵深邃,是开启身心智慧的绝妙法门。  相似文献   

9.
昌沧 《中华武术》2006,(3):38-39
读过解守德先生著的海外版《太极内功心法》,令我受益匪浅,也令我惊喜不已。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爱好者在太极拳的各种交流探讨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习练太极拳,获取内功真髓"。这确是一个值得重视与探讨的问题。太极内功异常深奥、极其复杂,抽象难懂。故而大多数人在太极功夫修炼上,"外练形式的多,内练秘要的少;杂练误练的多,精练专研的  相似文献   

11.
王深 《体育学刊》2011,18(2):31-36
体育运动之美从身之动的主观体验来把握,可分为3种不同水平的审美体验:一是源自运动中肌肉系统产生的并伴随着情感体验的"运动快感";二是建立在第一反射运动快感基础上,源自对技术动作"内模仿"的"运动联想";三是超越于二级反射的感觉共鸣,是一种心灵走出感官与运动意义相融相忘的"身心通感"。只有从身体的外在形态转向对身体感觉与体验的关注,并致力于为身体的各种感觉,尤其是运动感觉在运动中的充分滋养与发展提供美学依据,体育美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2.
《精武》2010,(5):6-8
一、深圳读者来信、来电问:傅先生,看到您的《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研究》,读后余味犹存,总有爱不释手之感,练太极拳须经三个阶段十层功夫,确实为我们练太极拳指出了明确功法方向,请问如何能练成"劲整"呢?呼吸是否应是正常的自然呼吸?"松"和"静"是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3.
赵中辰 《精武》2010,(5):9-9
本人与傅仁东先生相识数年,非常钦佩其对内家武功的痴迷,以及他为传承和发展武术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尤其是最近发表在《精武》(2010年第一期)杂志上的《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研究》一文,是傅先生一生练拳的经验体悟总结,是练拳的精论,是具有指导性的论著。  相似文献   

14.
本人习练古劳咏春拳自有一套练功方法。每天早上5点钟练习内功心法,学练时要心静,思想专一,全身放松。首先练换气,将体内之气吐出,然后将清新之气吸入。接着要练喷气,将气吸入体内意守丹田,同时双手升高与肩齐,双手向前打出的同时将气喷出。这样每天坚持练习,三年之后就可以将  相似文献   

15.
与其追求虚无缥缈的内功,不如去练身体素质经常有爱好者向我询问内功的问题。一般我都告诉他们:与其追求内功,不如去练身体素质。把身体素质与内功做一比较,大家就会发现,内功的美妙只在文字里,练不到人身上,痴迷内功的人不管付出多大的努力,文字描绘的种种功效也离人十万八千里。与内功相反,身体素质的好处则实实在在,  相似文献   

16.
银娟 《武当》2013,(4):46-47
沈氏太极拳是由三丰祖师始创并原始秘传的古传功法,为武当太极拳的一支奇葩,曾在较早的一段时日内,都只是在家族内部秘传,外间知晓者稀少。沈氏太极拳蕴含独特的太极原理和内功心法及实战技巧,动作古朴自然,独一无二。它把拳路分为春夏秋冬四段,对应春发夏长、秋收冬藏的季节特点,配合特殊的训练方法,以炼内功内气、培补先天元气为主,分阶段习练,逐步达到养身养心养生之功效。2002年,沈氏太极拳当代掌门沈智先生被邀请  相似文献   

17.
侯战国 《武当》2006,(3):15-17
五、“腾、截、空、放”的战术运用“腾、截、空、放”为承架太极拳的总体战术运用,充分体现了武当派功夫的内功心法。腾者,乃技击迎敌变化之道,它体现全身各部位之间的凹凸、起伏之腾落变化,如手出则肘收,肘出则手回,这样的腾落作为一种全息关系可以应用到全身整体与每一个部  相似文献   

18.
《武当》2015,(1):82
全真派混元祖师,修真法脉、星相于体,以内丹为根基,根据人体天地经脉与外宇宙日月运行轨道相配,借天地合法之机,借宇宙之力"引磁上神、修炼内丹"全真派二十三代掌门朱宗游道长、绝技、济世度人、法脉结缘。养身内功:本门独家内功,不需意守,不需入静,仅需几个简单的动作,无论你是否有无基础,无论你是否健康每天早晚各练一次(1-15分钟)大约十四天即可进入最高境界,感应到百脉畅通的神奇境界,可激发人体多种潜能,修本门绝技可白病消除,函授600元,面授3000元,包学会。开天眼神功:天目一开,人体便具备各种特殊功能,道家独门内功心法,聚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总归神聚,地星相应,下神聚则一  相似文献   

19.
心意六合拳内养八段锦,是心意拳的上乘内功心法。此功须在六艺的基础上,以心意拳论为指导方可盘练。长盘可加速人体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的循环,从而养五脏六腑之气,产生丹田之气,达到调理内养五脏六腑,以及对各种慢性病皆有一定的疗效,有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功效。日久功深,丹田气足,实战时心意一动,丹田警动,发出丹田爆发整体内劲,击人时可达一触即发,有感  相似文献   

20.
蓝晟 《武当》2003,(7):30-30
进入21世纪之后,太极拳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撰文质疑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拳,说“现在的太极拳只不过是太极操”、“是徒有其表的太极拳”等,他们还发出了“太极拳内功心法已经失传”,“寻四两拨千斤之杨式太极之真功夫,可谓难上加难。”确实,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拳,绝大多数是“太极操”,因此,许多人练了多年太极拳,连身体的基本健康都达不到,更谈不上延年益寿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