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土地是各种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维持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根据旅顺1:7区土地利用结构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特点。将旅顺口区土地利用类型非为耕地、园地、滩涂等七类;将旅顺口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为食物及原材料生产、气候调节及废物处理等九类,为旅顺口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1991年~2006年贵阳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卫海  李阳兵  周焱  陈鑫 《资源科学》2008,30(12):1890-1896
以贵阳市为研究区,利用1991年、1996年、2000年、2006年4期的遥感影像资料和地形图,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功能,获得贵阳土地利用的现状、动态度、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等专题图、数据,并结合社会经济及人口数据对贵阳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①建设用地和林地的面积保持持续上升,耕地呈现持续下降,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则呈现出先减少后略有增加,水体的转移比例一直很小;②1991年~2006年间,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是耕地与建设用地、耕地与林地、未利用地与耕地之间的相互转化;③1996年~2006年间,耕地都主要转向建设用地和林地,林地主要来自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④1991年~2006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强度较大,总体来看,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3.
1988年至2005年北京生态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蒋晶  田光进 《资源科学》2010,32(7):1407-1416
以北京为研究区,依据1988年,1995年,2000年,200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角度,运用Costanza的方法,结合谢高地修正的我国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分析了北京生态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中心城区和西部平原台地区主要是耕地转变城乡建设/交通用地,东部平原区主要是耕地转变为城乡建设/交通用地和水域,而山区主要是耕地转变为城乡建设/交通用地和林地。北京从1988年到2005年生态服务价值先上升后下降,1988年到1995年生态服务价值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东部平原区水域面积的增加,使东部平原区生态服务价值上升,而平均1hm2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山区>东部平原地区>西部平原山地区>中心城区。2005年,北京生态服务价值约为GDP的4%,且从1988年到2005年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因此,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时应更多地将生态服务价值考虑其中,尤其是应多保护水域、林地等生态服务价值系数高的土地利用类型,实现北京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变化对单一生态系统的影响,如土壤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地、草地生态系统等,本文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综合考虑了整个生态系统来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文中涉及到的数据包括土地利用数据、土壤数据、植被数据。利用ArcGIS9.3分析1985到2005年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根据不同的方法,分别计算了江苏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碳储量和植被碳储量,并分析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①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975.72Tg,其中土壤碳储量为922.03Tg,占有机碳总储量的94.5%,土壤平均碳密度为9.41kg/m2,植被碳储量为53.69Tg,占有机碳总储量的5.5%,植被平均碳密度为1.791kg/m2;②1985-2005年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共减少9.73Tg,其中土壤有机碳储量减少7.54Tg,植被有机碳储量减少2.19Tg,土地利用变化造成了有机碳的释放,释放量占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的1%;③建设占用耕地是引起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但总体而言,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对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平衡的扰动并不大;④应通过加强耕地保护、增加碳汇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等方式来降低人为活动对自然碳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运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方法,1991年、2001年和2006年3期遥感影像,分析汨罗市1991年到2006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城乡建设用地快速增加,耕地和林地面积有所减少,未利用地和草地变化幅度不大,水域面积萎缩。15年间汨罗市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较小,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2.87,建设用地年变化速率最快。  相似文献   

6.
1989年至2006年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云凯  白秀玲  姜加虎 《资源科学》2011,33(6):1186-1194
本文利用1989年、1999年和2006年三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及速度、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类型转化模式等角度对鄱阳湖区近17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湖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耕地面积正在逐渐减少,但其减少速度相对较慢;而建设用地、滩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建设用地增加速度为最快;水体和未利用地受湖区水土资源开发的影响,面积出现大幅减少;林地是近17年湖区最为稳定的土地类型,面积基本保持不变。从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变化来看,湖区各土地类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互转换,水体主要转出方向为草地和滩地,转入部分则主要来自于耕地;而受生态退耕和垦殖活动的影响,耕地、林地和草地三者之间转换较为频繁;研究期间,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是通过大量侵占耕地来实现的;而滩地面积的增减主要受水位和人类耕作活动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马江浩  陈佳  杨新军  张小文 《资源科学》2021,43(8):1615-1627
土地利用是区域经济社会活动的基本形式和重要载体,土地利用变化会对区域社会系统产生重要影响。从土地利用变化视角切入,探究其对干旱区乡村社会恢复力时空演变的影响,对缓解干旱地区乡村人地矛盾、促进其乡村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基于恢复力评估分析框架,从社会、经济、人文和基础设施4个方面构建干旱区乡村社会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民勤绿洲作为案例区,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前后民勤绿洲乡村社会恢复力时空演变特征,探讨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变化对乡村社会恢复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民勤绿洲乡村社会恢复力呈现中部和南部乡村不断升高,北部乡村先降低后升高的演变过程;②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变化会对乡村社会恢复力时空分异产生显著影响。其中,耕地和生态用地之间的相互转移对恢复力变化方向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2000—2007年草地向耕地转移以及2007—2015年耕地向生态用地转移会提升恢复力;不同时期影响恢复力的主导土地利用功能因子存在差异,流域重点治理前土地垦殖率和人口密度的影响更显著,流域重点治理后生态用地占比和乡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农牧交错带以其典型的生态脆弱性特征与生产经营上的农牧过渡性特点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在人口增长与环境恶化的双重胁迫下,土地利用方式与程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该文利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后期的美国陆地卫星遥感数据,分析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研究发现,10年间,交错带的用地类型变化主要体现为耕地的扩展以及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收缩.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尤其是现代强度开发利用过程,引起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演化,主要表现在:由于部分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由以放牧为主转变为以农耕为主,土地利用的强度不断加大,使草原环境日趋恶化,出现了草地沙化、草地质量下降及其第二性生产力转化率低下、草地生物多样性减少与草原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的特征.与此同时,农区环境也出现了不断恶化的趋势,天然森林植被的退化十分严重,森林被大量砍伐,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林地向耕地转移的趋势.沙漠化面积的不断扩大,土地利用程度的加剧,导致了有限水资源的超量开采,使沼泽与湿地面积持续萎缩,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不断发生演替.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河上游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塔里木河上游地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带和环境危机带,对以人类活动为主导的区域水土资源的开发反响强烈,主要表现在其土地利用的景观空间格局随水土资源开发程度而发生的变化.本研究以景观生态学的前沿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借助3S技术和数理统计软件,在现代绿洲-荒漠陆地生态系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较系统的分析了1990年~2000年塔里木河上游地区阿克苏-阿瓦提绿洲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同时对变化的影响因子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研究区10年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显著,农田、居民点、盐碱地景观大面积增加,草地、林地、水域、湿地景观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整个地区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减少,优势度指数、破碎度指数增加,人类对生态景观的干扰程度不断增强.引起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人为因素,其中,经济因素和人口因素是引起农田变化的主要因子.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景观更趋破碎,这也是人类改造与利用自然景观的趋势所在.  相似文献   

10.
吴艳芳  许月卿  田媛  郭洪峰 《资源科学》2011,33(12):2285-2292
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利用1993年、2008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从数量结构、空间格局和类型转换三个角度对平谷区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15年来,平谷区耕地面积锐减,园地面积大幅增加,城乡建设用地逐年增加;②土地利用变化的强度和方向在不同地貌分区存在明显差异,山区、半山区受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政策影响,耕地流失最严重,主要转为园地和林地,而在平原区,主要是建设占用导致耕地减少;从山区、半山区到平原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量依次增大;③在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上,主要表现为耕地转为园地、林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林地转为园地,以及草地转为林地;园地的增加主要来自农业结构调整,新增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区,来源于耕地。因此,协调经济发展与农地保护间的矛盾,是平谷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继续加强生态保护,以保障平谷发展服务首都北京的功能,实现自身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加权秩和比的评价方法,对1993年全国各省(市)高校的科研综合实力进行了评价和排序,为定量评价科研的综合实力和效益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Three approaches of studying innovation in services are recognized: the assimilation, demarcation and synthesis approach. The synthesis approach attempts to arrive at a theory relevant for service and manufacturing. Gallouj and Weinstein [Gallouj, F., Weinstein, O., 1997. Innovation in services. Research Policy 26, 537-556] were one of the first to take this approach.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the synthesis approach by revising their theory to enable reasoning about recent innovation trends in networks of organizations and in the distribution of services. The theory revision is based on several case studies. 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innovation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results from recent demarcation studies.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背景下辽宁省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辽宁省54个气象台站建站以来的气温、降水、积温、风速、日照、蒸发等9个气象要素年资料,分析了近半个世纪辽宁省气候资源变化的空间、时间特征,以及其变化对农业和气象能源的影响.结果表明:辽宁省各地的气温、积温普遍为增高趋势,降水、风速、日照、蒸发普遍为减少倾向;气温、积温、日照、蒸发等均具有突变性和阶段性特征,风速、最低气温无显著突变性,而是存在明显的趋势性;从长远看,气候资源变化对辽宁省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弊大于利;虽然观测表明风速有下降趋势,但不能说明风能资源蕴藏量有下降趋势,需要今后进一步关注,但太阳能资源有一定的减少倾向;辽西地区易发展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相似文献   

14.
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提高研究生质量起着重要作用,专题讨论是当前日本流行的研究生教学方法之一。通过对一次环境学科方面专题讨论的实例分析,证明该方法通过确定主题、组织讨论、成果展示、成绩评定等步骤,可以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模式,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希望对我国的研究生教学方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在企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与知识产权有关的资产占企业资产的比重也不断增大。专利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无形资产的主要内容。然而,在现行会计制度中对专利的研发、计量及摊销过程中的核算方法并不符合当今企业的实际情况。这篇文章将企业专利权划分为资产性专利权和非资产性专利权,试从知识产权的角度分析目前企业专利权的会计核算方法,找出存在的缺陷,并尝试解决现存问题。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国内图书馆应用RFID的基本情况,归纳了应用RFID开发设计的主要功能,评估了这些功能的实现情况,分析了RFID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对RFID在国内图书馆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持续出现且继续深化的各种新社会生活形式,如虚拟空间与信息交流的广泛渗透和升级,社会流动与文化观念的不断加速和变迁,劳动分工与工作方式的日益精细和专业化,人际交往与心理体验的普遍拓展和功利化等,倒逼着人们比其他任何历史生活年代都更为迫切地诉求在社会实践和社会互动中营造普遍的信任环境,实现有效的合作。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诚信的社会理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社会治理进程将会面临信任的三大变迁,即:从内群信任转向外群信任的群际信任变迁,从人际信任转向制度信任的抽象信任变迁,从低信任社会转向高信任社会的社会信任变迁。  相似文献   

18.
论美国科学不端行为定义演变的几个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阳  王希艳 《科学学研究》2008,26(2):255-260
 从1989年美国公共卫生局发布第一个正式“科学不端行为”定义,到2000年美国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的“研究不端行为”定义实现了定义的统一,美国科学不端行为的定义经历了十多年的争论,内涵发生了四个大的变化,一是取消模糊语言“其他行为”;二是加强对术语“捏造、篡改和剽窃”的解释;三是建立不端行为调查结论的判断依据;四是从“科学不端行为”转变为“研究不端行为”。  相似文献   

19.
以2000~2009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关于江苏省"211"高校研究数字图书馆的论文为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别对其文献数量变化、研究主题分布、著者分布和期刊分布进行研究分析,从而总结出江苏省"211"高技对数字图书馆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20.
供应链管理在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喜云 《现代情报》2009,29(4):90-92
本文针对当前高校新型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运用,探讨了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及作用。对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