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掌握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制胜规律是提高训练效果的“捷径”。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以及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总结出竞技武术套路的自身运动规律,以期为提高竞技武术套路技术的训练水平,提高创新性、观赏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目前厦门市少儿竞技武术套路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厦门市少儿竞技武术套路训练中存在着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缺乏系统性、部分训练负荷控制不合理、科学化训练水平程度偏低、后勤保障不够完善等问题。提出了采取相应的恢复措施,提高少儿训练的效率;加强对教练员的培养,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医务监督;加强少儿竞技武术套路的科学化训练等针对性对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竞技武术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竞技武术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运用文献资料法进行研究,分析梳理了我国竞技武术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理论方面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提出竞技武术发展对策:一是现代武术运动的发展必须以竞技武术为"龙头";二是未来武术运动的发展必须以竞技武术为先导;三是聚集各种研究力量,促进武术理论体系、技术体系、训练体系全面深入地开拓性研究,为竞技武术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正>对竞技体育运动而言,核心力量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核心力量不仅有利于运动者提高运动表现,而且有利于运动水平的发展。因此,在对运动员进行竞技武术训练的时候,应当尤为关注核心力量的训练。核心力量训练具有改善控制力、提升平衡能力、降低损伤风险等作用,还可以提高运动质量。核心力量对竞技武术运动员来说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5.
采用访谈法、问卷研究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进行研究,旨在全面掌握四川省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现状,分析认为四川省竞技武术套路发展中对运动员梯队建设不足已成为困扰四川竞技武术项目发展的主要矛盾,此外在运动技术发展上、科学化训练上与高水平运动队存在差距等因素困扰着四川竞技武术的发展。对此,课题针对性地提出项目发展对策,以期促进四川省竞技武术运动形成良好的运动员梯队体系和训练运作体制,为四川武术长久的可持续发展争取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竞技武术散打的技术动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观察法,对竞技武术散打的技术动作进行了分类,概述了当前竞技武术散打的发展;以项群训练理论为借鉴,分析了迁移在竞技武术散打技术学习与训练中对技术发展与提高的作用。研究认为:竞技武术散打运动的对抗性决定其运动技术没有绝对固定的规格,竞技武术散打的项群训练,应该以多种项目相结合进行某一项群技术训练,同时,在不同的层次和阶段,各项群要整体运用到竞技散打技术中进行综合训练。  相似文献   

7.
竞技武术正式出现在20世纪50代以后,至今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观察法、逻辑分析法对竞技武术技术进行研究,主要针对竞技武术技术训练的原则、要求和方法、注意事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科学合理的技术训练方式是提高运动技术的捷径,技术存在于各种各样的身体动作过程之中,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和名次。提高运动技术获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已成为每一个武术运动员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调查访问法、文献资料法,对竞技武术套路中常见的损伤进行了研究,从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分析了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损伤的原因与规律,并从运动医学、运动训练学角度结合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实践,提出了预防伤病发生的措施与办法,旨在为武术教学、训练与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武术是以技击为内容,通过套路、搏斗等运动形式,来增强体质,培养意志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中武术都是重要的内容之一。近年来,武术成为各大专院校体育竞赛的项目,一些院校成立了武术协会和武术队,但普通高校的武术运动训练不同于体育院校以及专业队的运动训练,它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本文通过对专业队,体育院校,普通高等院校的武术队的队员、训练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普通高校运动  相似文献   

10.
以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等方法对武术新规则实施后套路训练的嬗变进行了研究,比较武术竞赛规则的变化对新、旧规则中难度动作变革对套路训练的影响分析;动作质量扣分变化对训练的影响分析;对动作质量扣分点训练的影响分析;新规则对技术训练内容的影响分析;追求竞技武术运动在武术竞赛规则的发展,竞赛规则中通过武术训练达到追求"高、难、美、新"的发展方向,推动武术竞技比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竞技武术形式与内容的归流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竞技武术舞台可容性的限制,在比赛场上不可能展现内容繁杂、流派众多的武术的全貌。虽然这个客观存在的现实一直受到各种非议,但是竞技武术按照自身的规律已经顽强地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我们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上来充分证明竞技武术存在的合理性,是武术理论研究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竞技武术只是武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武术和竞技武术二者不可以混为一谈。必须对武术适合于竞技需要的形式内容进行归流和创新,才是竞技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为了有效促进学生武术核心素养的培育,针对我国武术教学中存在套路内容“繁难”、教法单一、重“形”轻“击”、重知识灌输,轻自主性培养、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学生不喜欢武术课”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有效促进武术认知、武术运动能力、武术人格培育的原则,基于此原则,对“化难为易”策略、“化浅为深”策略、“化无趣为有趣”策略、“化技术为实践”策略、“知新温故”等策略进行了具体探索性设计,并对上述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了阐述,为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提供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武术与西方竞技体育比较法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从哲学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武术与西方竞技体育进行了反思,结论指出:研究中国传统武术必须坚持相对性与绝对性相统一的原则,在比较中应吸取那些对传统武术有利的西方竞技体育思想,以拓宽中国传统武术的推广之路。  相似文献   

14.
畲族的体育运动项目很多,内容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宗教性、地域性、季节性、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等特点,尤其是武术项目被列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传承了很多的传统运动项目和传统武术套路,具有较强的观赏性,为了使优秀的少数民族民俗和文化传承下去,要创造条件对畲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5.
《武林风》这档地方卫视栏目,其成功有目共睹。这作为一种现象,值得研究。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理论分析法展开研究。研究思路:透过《武林风》现象分析其成功的原因,进而思考高校武术开展尴尬的根源,并探索高校武术开展困境的破解之道。分析“武林风”现象,发现:大众的“武术情结”是“武林风”成功的思想基础;以娱乐思维为主导是“武林风”成功的关键,进而剖析和思考当前高校武术开展困境的根源是思维问题,即:以竞技武术为内容,以训练模式授课的竞技思维定势问题。因而提出,高校武术开展困境的破解之道:思维转向,即由竞技思维定势转向以娱乐思维为主导,并在武术课的内容、师质改造、竞技武术的定位和武术教育功能的定位方面做了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16.
李微  王智慧 《体育与科学》2012,33(1):44-47,64
古代与近代武术的发展对现代学校武术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通过对古代和近代学校武术的演变过程和推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自然与战争条件的影响;维护统治阶级政权的需要;文武分途的出现;民间、军旅武术的发展以及武举与武学选拔和培养机制的建立是促进古代学校武术发展的主要动因.近代学校武术的发展主要基于政治原因;体育社团和有识之士的提倡;增进健康和锻炼体魄的需要;土洋之争促使对武术的重新认识;政府要人和社会名流的大力提倡等因素.  相似文献   

17.
武术与体育:相异、交叉与包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是一个动态演化的概念,目前,武术"临近的属概念是体育"的观点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质疑.武术包括军事武术、传统武术和武术运动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军事武术和体育是相异的关系,传统武术和体育是交叉的关系,武术运动和体育是包含的关系.整体而言,武术和体育是交叉而非相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实践与探索、竞技武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存在问题两个方面阐述了竞技武术70年的发展历程。从1959年至2012年,先后出台了9部《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经历了53年。通过规则的不断实践、修改和完善,引领了竞技武术套路技术水平的发展,从中可以看出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曲折和辉煌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对武术运动的教学与研究不仅是弘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必要的理论准备,同时也是培养武术优秀后备人才的重要内容.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结合武术教学中的实际情况,通过结合渐进式教学的方法时散打运动的研究,以为如何科学的进行散打运动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Contrasting views and data are available on the issue of whether combative sports facilitate or reduce aggression. In the present study levels of hostility were assessed in two groups of martial arts students using the Buss-Durkee Inventory. Levels of hostility on a variety of the sub-scales were compared with scores from similar samples of participants in a body contact, aggressive but non-combative sport (rugby football) and a competitive sport with no body contact or direct aggression (badminton). When the effects of age and length of training were controlled by use of partial correlation there was no evidence to support group differences in either the combined score from the varied sub-scales of the inventory or the more specific assaultive sub-scale. However, there was evidence to suggest a significant effect of length of training on hostility levels in martial artists. Beginners attracted to the martial arts were more hostile but the hostility declined with the duration of training. No difference was apparent in this respect for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either jui jitsu or karate. It is suggested that such differential effects with respect to length of training may lead to the overall absence of the between-sport differences. The results provide tentative support for the notion that the discipline of the martial arts may reduce assaultive hostility rather than serve as a model for such behaviour, yet support the need for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studies on intra-individual host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