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中有许多含有相同语素、在意义上对称的词语.如“男人”和“女人”、“好人”和“坏人”等。同时也存在着大量意义上并不完全对称的词语,如“新房”和“旧房”、“大人”和“小人”等。  相似文献   

2.
日语中的“ついに”、“とうとう”、“やつと”、“ようやく”这四个副词有很多相似的用法,一般的日语学习者也不易区分.这四个词和汉语的“终于”的含义十分类似,都可以用来表示某件事情经过一段时间或经过努力后得到某种结果.但是也有不少情况是不能和“终于”画等号的.因此有必要研究能否译为“终于”的情况.通过词典例句和翻译作品的句子来分析,最后得出“ついに”和“とうとう”基本上都能够译为“终于”,“やつと”和“ようやく”以过去时“シタ”的形式出现时可以译为“终于”,其他时或体的形态则不能.  相似文献   

3.
钟彩虹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27-128,134
运用语言学理论,从句法和语义两个角度对出现在单句中的时间词“刚”、“刚才”和“刚刚”进行对比。主要对“刚”与“刚才”对谓语的要求,与“了”、“在”、否定词、时间词的共现情况及二者能互换的语境进行考察,并从语义上进行解释。其次分别对“刚刚”与“刚”、“刚才”与“刚刚”的异同进行考察,揭示这三个时间词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一些报刊对“二”“两”“俩”多有误用,现谈谈它们的用法:“二”和“两”都是数词,它们的用法有相同的地方,如“22000人”既可写成“二万二千人”,也可写成“两万两千人”。但是,它们  相似文献   

5.
谭玉焱 《成才之路》2020,(4):110-111
汉语中的频率副词“常常”“经常”“往往”在词义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共同点及差异。文章通过对“常常”“经常”“往往”三个词在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方面的对比分析,系统说明“常常”“经常”“往往”之间存在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6.
一、绪论
  最近,学习韩语的人越来越多,对韩语语法感兴趣的学习者也越来越多。但是韩语初学者想要学好“”及其相关的语法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汉语中表示“所在”和“所有”意思的词有两个,即“在”和“有”,而韩语中却只有“”一个。为了使韩语初学者更好地学习和深入理解“”,我认为有必要将韩语中的“”和汉语中的“在”、“有”进行比较并分析得出结论以供韩语初学者进行参考。本文首先分析“”并对“”的多意语构造进行详细的介绍;在这之后分析“在”、“有”的意思及其功能和用法;最后比较“”和“在”、“有”,并通过大量的例句具体分析“”和“在”、“有”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7.
近来,重庆的“打黑除恶”专项行动引起广泛关注。群众在拍手称快的同时,也感到不解:落网的“黑老大”中不少人都有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光环”,况且这种情况在全国并不鲜见,人们不禁要问:“黑老大”是怎么“染红”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肩负神圣的职责和使命,其产生过程有严格的程序和规定。但是,一些地方却把代表和委员作为一种政治待遇,向所谓的“致富能人”倾斜,这其实是一些干部“GDP崇拜”和政绩观异化的另一种表现,也是“黑老大”戴上“红帽子”的土壤。  相似文献   

8.
“谦”“慊”“嫌”“歉”“嗛”是一组以“兼”为声符的同源词,字形也相近。在文字的发展中,这五个字常常辗转相同,意义交叉严重,古今的字义与用法也发生了许多改变,给后人的理解和运用造成困惑。本文结合前人的注解与用法对“谦”“慊”“嫌”“歉”“喋”这五个字的含义及通假情况进行整理,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诗文中,“宿愿”“夙愿”和“素愿”三个词可以互相代用,意思是“平素的愿望”或“向来的愿望”。然则其词义是怎么来的呢?这需从“宿”“夙”和“素”三字的分析入手。  相似文献   

10.
否定副词“不”和“没”一向被认为是基础汉语教学的重点。留学生经常把“不”和“没”弄混 ,往往在该用“不”的地方用了“没” ,而在该用“没”的地方又用了“不”。有的时候虽然用对了“不”和“没” ,但又把“不”和“没”在句中的位置搞错了。本文结合留学生在使用这两个词时出现的错误 ,首先从语用上对它们加以区分 ,另外又对它们所出现的位置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文革”文学与“十七年文学”之间的联系是微妙而复杂的,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联性”。这些“关联性”是我们能够走向对“文革”文学进行“客观”评价的重要理由。“文革”文学与“十七年”文学之间,除了在“文学体制”、“文学生产方式”和“文学与时代政治的关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之外,更为值得注意的还有文学的“理论命题”、文学创造的“实际操作”和“文学行为”等具体体现的文学思潮类型、形态方面的大量“同源”“同向”的现象。二者之间呈现为鲜明的“历史”的“成长性”与“观念”的“层积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历岗 《小学语文》2007,(9):43-43
问:“作”和“做”在使用上常常发生混淆,请问:怎样辨别它们的不同用法?答:“作”和“做”同属动词,都有“从事某项活动”或“制作”的意义,用法上存在着部分通用的情况,如“叫做”“当做”“做主”也写作“叫作”“当作”“作主”。但是,“作”和“做”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可从以下方面加以区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而且”“并且”“并”和“且”是常用的表递进关系的标记词语,语义上当基事和递事同为肯定结构时,四个词都可以实现由浅入深的逐层推进,但是当基事为肯定、递事为否定时,“并”则不能实现由肯定到否定的过渡。句法上“并”和“且”在使用上的限制要比“并且”和“而且”多。“并”不能连接句子,在连接短语时只连接动词和动词性短语。语用上四个词都有简化表达结构、强调突显递事的功能,但是不同之处在于语体的指示功能不同。  相似文献   

14.
企业都希望强大,也需要强大。强大离不开“强”和“大”,强大是由“强”和“大”组成。“强”,是指实力、先进性、竞争力、成功率;“大”,是指规模、市场占有率等。“强”的优势在于“大”,又需要“大”的支撑;仅仅有“大”而不“强”,即有规模而无效益。从哲学上讲,“强”与“大”的关系可谓“质”与“量”的关系。企业的发展从本质上讲也是由“强”而不是由“大”决定的。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之所以能打败国民党的反动军队,也证明了“强”可胜“大”。现在我们在经济上一直强调要走内涵扩大再生产而不是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发展道…  相似文献   

15.
有的教师把“欲穷千里目”的“目”字作为“看”解,似乎不太妥当。我认为这里的“目”是名词,因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对仗的,不仅平仄相对,词性也是相对的。“千里目”与“一层楼”名词对名词,“千里目”即“千里眼”的意思。再从语法结构的角度来说,更应把“目”当成名词。“穷”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穷千里目”是使动用法,即是“使千里目穷”。这和“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语法现象相同。故只能说“绿”活用为动词,而不是“岸”。  相似文献   

16.
关于教学,理论界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从语词含义的角度审视教学,通常存在以下几种不同的指称和用法,即从“教”的意义上使用并界定“教学”、从“学”的意义上探讨“教学”、从“教”和“学”的协同活动中探讨“教学”、从“教学生学”的角度阐释“教学”、强调教师的教应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从而赋予教学新的意义和内涵.  相似文献   

17.
《<论语>六则》“思考和练习”在谈到“而”字的顺接和转接用法时,曾这样写道:“转接,指用‘而’字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有转折,如‘学而不思’。这里的‘而’字同白话里的‘可是、但是’相当。”我以为似可商榷。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中,两个“而”字虽都表示转接,但在句中的作用却并不表示转折关系,而是表示假设关系,这是一种特殊用法。“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分別表示两种假设条件,“罔”、“殆”则是在这两种假设条件下出现的情况或结果。  相似文献   

18.
“蕴藻”的“蕴”应读作“wen”陕西郭根科《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二册149页所选鲁迅先生《社戏》一文中,对“蕴藻”一词“蕴”的注音为“yun”是不对的。《辞源》第四卷2733页可查到“蕴”字有两个注音:“yun”和“wen”。当“水草”解释的“...  相似文献   

19.
班主任,首先就是要做好学生的 转变工作。那么,解决学生的问题怎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手到病除”呢?我认为,关键就是要学会班主任工作的“望”、 “闻”“问”“切”本领。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经历,就此谈谈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20.
西周文献中“否”、“丕”和“不”三者之间的字形与词义的关系较复杂。西周金文有“不”和“否”,“丕”义通过“不”来表示;除了“不”作否定副词外,“否”也用表否定副词“不”。传世文献的《尚书》、《逸周书》中的“否”、“丕”、“不”三者皆出现,意义和用法已基本分开;《诗经》、《周易》只有“不”、“否”,《诗经》中“丕”的意义通过“不”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