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宗教宽容:和谐社会的精神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的社会秩序,必须要有和谐的社会伦理制度作为基础和保障.作为一种文化,宗教最重要的是为人类存在赋予意义和目的.宗教给予生命个体精神寄托的同时,在范导人们行为,凝聚社会情感,培养社会认同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以宽容、平等、博爱为基本原则的宗教信念,正是人类千百年来不断追寻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本准则.宗教宽容,为人的自我完善和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提供了一种具有一定社会理想的价值追求目标,最终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必要而充分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2.
羌族剪纸艺术别具特色,与民族宗教关系密不可分。羌族剪纸作为艺术形态在原始宗教礼仪活动中形成并发展着,其存在与表现形式是民族宗教文化的视觉再现体,在宗教文化意义上体现了羌民族群体在意识形态上的升华,并创造了民族习俗、伦理以此影响着现实社会,是创作者个体或群体在精神意义上的图腾与象征,其神秘的象征意义和宗教文化的积极功能更赋予其作为民族艺术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3.
从世界各地移民到美国的族裔群体无不拥有从祖籍国或民族带来的宗教,它们往往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识,是族裔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美国的多元文化实际上就是以宗教为核心标识的不同族裔群体所表现出的多元文化。在早期美国历史进程中,宗教宽容与自由思想的确立对于美国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基督教宽容思想的演进、洛克宗教自由思想的影响以及国父们为宗教自由而做出的巨大努力,为后来美国多元文化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宗教艺术是两种对立文化形态的联姻。本文从历上和审美角度认为:二者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就在于对人的生命个体活动的泯灭否定与终极关怀。宗教艺术,只要能按照美的规律,肯定人的生命活动及其社会价值,形象地再现人作为多种现实关系承担者的真实性、目的性,就不失为上乘的艺术品。真正具有审美意义的宗教艺术,本质上总是非宗教的。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作为明朝中叶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思想。这部小说中佛教、道教、儒教三种文化融合在一起,反映出当时三教合流的社会思想。究其根源,应是受当时的陆王“心学”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而小说对宗教的戏谑嘲讽则反映出中国人独特的宗教信仰和当时社会个性解放的启蒙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   

6.
宗教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体系,具有政治、文化、社会控制等功能,敌对势力一直青睐利用宗教对我国青年进行渗透和影响。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他们的精神选择将会影响到未来中国的走向。本课题利用分层理论和spass软件,通过对大学生群体宗教影响的调查研究,重点分析和总结新形势下宗教在大学生中的实际影响程度,提出针对不同层次受众的高校宗教观教育对策,从而维护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7.
宗教伴随着民族的产生而产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以其特有的方式对民族成员或者群体的知与性产生着广泛、核心、持久的影响。基督教作为一种异质文化,在景颇族地区的传播、发展,不仅使景颇族的社会结构受到冲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还使景颇族的传统文化陷入困境,群体认同遭到威胁。  相似文献   

8.
法律与宗教在历史上曾经交织在一起,而宗教观念总是制约着法律,并在古代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性地位.随着近代政教分离制度的广泛确立,宗教的传统影响力随之式微,法治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选择,但宗教作为人类社会进程中带有普遍性的文化现象而仍具有特定的现实存在空间.在我国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中,宗教文化一直具有深刻影响,因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中,需要在理论上厘清法律与宗教的关系,进而在实践中促进法律与宗教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宗教文化是皖江历史文化的主要特色,也是皖江历史文化的价值所在。皖江宗教文化有以天柱山为中心的禅宗文化,以九华山为中心的地藏文化,以巢湖、芜湖和马鞍山为中心的道教文化,以及以沿江各大城市为中心的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五大宗教按其宗教伦理来说,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其中佛教解决的是人的生死问题,道教解决的是生命的超越问题,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可以合为一种,解决的是人的现世生存问题。这三种宗教伦理是皖江宗教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皖江历史文化的基本内核,对皖江社会的发展势必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宗教是人类社会中独特的社会历史和精神文化现象,同时,宗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内容繁杂的宗教文化。宗教与宗教文化将长期存在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们要科学地对待宗教和宗教文化,积极引导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要充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主义大繁荣大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宗教观和无神论教育,积极研究和发掘宗教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减少、抑制其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社会化及其现代教育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社会化是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共同关心的课题。通过分析不同学科视野中的社会化概念,提出社会化的实质是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中成长变化的过程。社会化具有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而其实现与社会化对个体"形成共性"、"发展个性"的作用密切相关。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并非消极被动地接受社会影响,而是其社会化进程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与影响者。分析、探讨社会化的内涵、功能及其个体地位对于我们思考现代教育,尤其是教育的功能、目标、方法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会性别角色获得与民族文化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静  赵伟 《西北师大学报》2004,41(1):114-117
个体性别角色定型是一种文化上的规定性。它既是民族心理的重要表征 ,又是民族社会化的重要体现。不同民族所处的文化环境对这个民族性别角色的形成发生重要的影响。要研究民族的深层心理问题 ,就需要对性别角色及其获得进行研究 ,需要对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英语习语作为语言文化的载体,大量来源于英美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文学典故和外来习语。由于英汉民族文化的个体特征,英语习语所负载的文化相应出现和汉语文化重叠,文化互补,文化冲突以及文化空缺现象。  相似文献   

14.
This essay, in discussing religious education in the Netherlands, takes its starting point in the dual Dutch educational system of denominational private schools and public state schools. For several reasons, the stringent dividing line between religiously neutral state schools and religious or denominational schools is no longer defensible. On the basis of an empirical as well as a normative line of thought, the author argues for multireligious schools. Such schools would meet the demand for coherence‐‐and, thus, particularism‐‐ by stressing the need for a stable primary‐ and secondary‐school culture, and at the same time would address the plurality of social, cultural, and religious traditions among students.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Swedish preschools are supposed to be non-confessional. At the same time, they are supposed to pass on a cultural heritage of a nation where the Lutheran Church has permeated society for centuries. Based on a study of traditions and religion in Swedish preschool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nd discusses how preschools work with religion as an aspect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as regularly occurring activities and themes during the preschool year. The empirical data consist of a survey about traditions in preschools, video ethnography in two preschools, and group interviews with preschool staff. The article centres around the question of how a cultural heritage is passed on without simultaneously passing on religion. Although the data show that all preschools have special activities in relation to Christmas and Easter, it also demonstrate a reluctance to speak to the children about what the teachers understand as religion. Drawing on the notion of secularism and Smart’s dimensions of religion, the article shows, on the one hand, the difficulty of emptying religious practices of religion,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difficulty of reducing religion to only one dimension. As a social phenomenon, religion is complex, contingent, and multidimensional.  相似文献   

16.
丧葬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物质和精神两大文明的表现之一,并随之发展不断变迁。因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各族群或民族的丧葬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生活在我国喜马拉雅山地的西藏错那县门巴族的丧葬文化,就非常有其地方与文化特色。基于当地社会历史调查,认为高原山地环境、历史上独具特色的复合社会形态和佛本并举的宗教模式等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了具有喜马拉雅山地特色的丧葬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没有脱离历史背景和社会结构与机制的纯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哈尼族的传统宗教文化,就是与其特殊的民族迁徙史、"父子连名"的血亲机制、"师徒连名"的文化传承机制、"地名连名"的民族区域结合机制相联系的。从宗教文化传承的社会结构上看,它是通过原生的"血亲力量集团"、"宗教文化贵族集团"和封建化时代的"村社议事会"所构成的特殊社会结构及其机制实现的。充分认识民族传统宗教文化存续的社会结构和机制,既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也是实现民族文化创新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劳务输出已经对贵州织金布依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布依族成熟而典型的农耕文化,特殊的民族教育状况,独特的社会组织方式等因素,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织金布依族地区的劳务输出工作。我们应该建构高效的帮助劳务输出人员的教育培训、法律咨询、心理咨询等机构,以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在加快织金布依族地区的劳务输出步伐的同时,逐步改变织金布依族的社会组织方式和传统文化习俗,全面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15-17世纪经济社会的进步和转型,英国的教育状况得以发展。一方面,教育机构、教育内容及各阶层的教育观念日益向世俗化转变;另一方面教育资源及受教育阶层不断扩大,教育日益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受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加上科学知识的日益发展,在17世纪,英国形成了现实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儒家文化为中华民族内部的族际伦理奠定了宽容开放的伦理基调,而民间宗教传统则在日常生活层面具体细微地雕琢共同的民族精神。承继先秦巫祝文化的遗存、糅合了儒释道三教精神、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民间宗教,对于中华各个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俗常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这增强了中华各民族间的精神联结,促进了民族混居地区各族生活习俗的趋同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认同与民族融合。但是民间宗教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处境,致使其文化功能部分丧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