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应用学科在本世纪科学发展的高度分化、高度综合中异军突起,应用哲学的发展是应用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应确立以体育应用学科为主导地位的课程设置指导思想,加强基础理论课教学,为深入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服务,有利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未来教育观相吻合的复合型体育人才。  相似文献   

2.
体育专业课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院校由于其学科的专业特点,学生的人文素质匮乏,综合文化素质不高。因此,在对高等体育院校进行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体育人才时,体育专业课教学中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渗透,打破过去狭隘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的教育质量观。  相似文献   

3.
高师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的路径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当前高等师范体育教育现状的分析,根据现行教学大纲的教材内容安排的系统性和互通性,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学科的教学,并运用实效性较强的教法手段,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多种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体育人才,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1.“三大理念”与大学体育大学体育是连接奥林匹克运动与教育的桥梁,北京奥运会提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三大理念”拓宽了大学体育与人才教育的渠道。大学体育担负着培养全面发展和创新人才的重任,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大学体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相应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等也随之发生变化。尤其当今世界各国都把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人──KA Q(知识、能力、素质)复合型人才放在首位,以适应国际人才竞争的需要。体育既然是一门学科,就应该发挥出它的教育功能,就应该…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综述法、比较分析法 ,对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中的缺憾和新世纪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定位进行了论述。结果表明 ,高等体育教育专业 ,要适应新世纪人才市场的需要 ,就必需打破以往单一的培养模式 ,以社会需求学科体系 ,学生发展为基本培养框架 ,以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更新教学内容、拓宽课程设置、强化人文素质为基本依据 ,适应未来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重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推动教育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教育要创新,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体育当然也要创新。而且,学校体育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它是行胜于言、理论联系实际的优势学科,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优势学科,它与时代的发展、人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更  相似文献   

7.
新发展阶段全方位提升居民健康水平,保障全生命周期健康,是推进我国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任务。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实现我国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研究认为:新发展阶段体医融合人才培养应以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服务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提升学生公共健康服务能力的目标为导向。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体医融合人才培养困境并提出,以树立“主动健康”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生成体育与医学交叉的运动医学专业,构建以预防和健康促进为核心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多元主体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四个方面,来实现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过程设计和路径优化。  相似文献   

8.
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迅速发展,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口径过窄、模式单一,适应能力较差等等诸多问题日益尖锐。因此如何适应社会需求、深化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人才培养的规格是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也是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归宿。1.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趋势从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培养多层次、多规格、适应性强的人才,是人才培养的基本特点。宽口径、厚基础是未来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特征,复合型人才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从我国人口变化的规律看,现阶段正是青…  相似文献   

9.
何晓燕 《体育风尚》2023,(11):89-91
近年来,国家与社会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专业阵地,肩负着重要的育人责任。为了更好的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需要结合健康课程指导纲要,加强“学练赛评”教育模式的创新实践,通过从实践展示、主题教学、活动开展各方面出发,更好的培养学生体育学科素养。本文通过概述“学练赛评”教育模式,分析核心素养下“学练赛评”的教学价值,从而探究出科学有效的“学练赛评”教学模式创新策略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模式的理论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高等体育教育现状和问题,为寻求在高等体育院校实施各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途径,对复合型人才模式、教育体系与结构和教育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进行了理论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等教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陆亨伯  李建设  刘健 《体育科学》2002,22(3):38-39,80
知识经济和教育全球化对我国高等教育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结构性要求。通过观念、知识、素质、能力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试图运用教育建模理论,构建符合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顺应动态竞争:高校对复合型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战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体育与旅游的有机结合,造就了一个新兴的市场群落——体育旅游市场。而快速发展的体育旅游市场处于动态竞争环境中。发展体育旅游,必须要重视人才培养。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我国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阐明高校应顺应动态竞争市场的需要,设计新型的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培养体育旅游人才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法和统计分析法,调查与分析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问题。本文的研究进一步整理了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总结了人才培养类型为多能一专、复合型、应用型的体育人才,分析了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人才培养规格,旨在为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问题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外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1世纪社会的发展对体育教育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已有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因此,研究与时俱进地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陈述了国内外各种体育教育人才模式兴起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并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势作了展望,希望能为我国建立与时俱进地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体育学科研究生教育作为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现代体育高端人才的重要来源,也是人才培养质量高低和效果优劣的重要标志。在多年研究生培养实践探索基础上,依据现阶段研究生培养实际,提出体育学科研究生"一个平台三种模式"多层次学术交流体系和工作模式,旨在为体育学科研究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6.
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目前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7所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学科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认为:在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强化市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创新是休闲体育专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应用哲学的发展是应用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 ,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确立以基础理论课为基础 ,以体育应用学科为主导地位的课程设置指导思想 ;它有利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有利于培养出适应 2 1世纪复合型体育人才。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体育与健康教育人才的需求已经出现并有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必须掌握体育学科与健康教育学科及教育学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而体育院系具有这方面的专业优势.因此,加快我国高等体育院系设置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就愈发显得紧迫与必要.  相似文献   

19.
“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提出,不仅明晰了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同时也为深化高等学校体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高等学校体育只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部分,“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是适用多种学科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应是全面发展的,把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等同于学校教育思想,无疑是偏颇的。  相似文献   

20.
将研究型教学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实施学科研究型教学应是高师体育专业学科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创新教育为入口,引入学科研究型教学,对构建高师体育专业学科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以期为培养能适应新世纪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创新型”、“复合型”体育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