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实验和文献资料法,对传统太极拳、长拳的教学方法和太极拳与长拳的同步教学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太极拳与长拳的同步教学不仅能提高高校武术课上太极拳和长拳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体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附和人体运动的一般规律,是一种值得研究和采用的武术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运动有益于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治疾病、强筋壮骨,可以通经脏、调气血、平阴阳。但由于太极拳动作缓慢连贯,灵活多变,手脚的变化要上下相随,周身协调,给学生造成一种繁琐复杂、难以记忆的学习压力,降低了学生对太极拳的学生兴趣。寻求一种怎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兴趣,使太极拳动作易于掌握记忆,加快学生的学习速度,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正是我们体育教师所面临的教学挑战。  相似文献   

3.
杨氏十六式太极拳是我国于近年推出的又一新的普及太极拳套路。它的套路结构动作更加简洁、易学、易练、易记,更加符合于当今的生活节奏。文章针对高校普通大学学生的身心特征,运动需求特征,结合十六式太极拳的运动特点,重在培养学生学练太极拳兴趣的方法探究,采用多种灵活可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太极拳的能力和自我锻炼的自觉性,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校太极拳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探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太极拳运动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终身体育的最佳运动项目之一。随着大众体育健身热地和高校普系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太极拳运动以其特有的健身功效,在高校广泛开展。这对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太极拳运动,有着深远的意义。但从目前高校太极拳教学现状调查研究中发现:多数大学生对学习太极拳运动的积极性持续不久,之中外形不重内涵,而且教师对太极拳运动教学的认识也参差不齐,教学不尽人意。文章从太极拳自身特点和高校开设的具体情况出发,对太极拳教学中的重点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校太极拳的优化教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为探讨高校太极拳的优化教学方法,通过实验研究,提出高校太极拳教学增加讲解的比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太极拳的认识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和维持学生习练太极拳的兴趣,符合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互惠式练习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观察、理解太极拳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已成为大众化、全民性的传统健身项目,众多高校都把其列为体育教学的一部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对学生太极拳兴趣的培养,就可以把单调、枯燥的、消极和被动的太极拳教学变成丰富的、有趣的积极和主动学习过程,这种教学方法是提高太极拳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的太极拳教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太极拳教学要注重把太极拳文化贯彻其中;要注重太极拳运动感觉、太极桩功和太极拳单势动作的静力练习等方面的基本功练习;要注重太极拳攻防技击含义的讲解贯彻在太极拳教学中;适时地采用太极拳“慢拳快教”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记忆;适当运用形象的太极拳的口诀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此一来大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兴趣,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前,太极拳运动在国内国际得到了广泛传播,但某些做法却是一种抛弃文化内涵的低水平传播。究其原因,是社会缺乏优秀的太极拳传承人才。目前的传承者对拳的理解肤浅片面,造成了太极拳习练者普遍水平不高,在低水平徘徊。人才匮乏的原因,是现有太极拳教育机构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健全,很难培养出合格的太极拳传承人才。本文从现有...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和散手的同步教学法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海燕 《体育学刊》2005,12(3):77-79
通过对传统太极拳、散手教学方法和太极拳与散手的同步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发现太极拳与散手的同步教学符合人体运动的一般规律,能提高高校武术选项课中太极拳和散手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体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作为一项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对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练太极拳,真正达到内外兼修、身心并健的修炼效果,需改变教学理念和改革教学方法。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针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身心特征,结合太极拳运动的特点,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使用分解与完整教学法、口诀法、分组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观察、理解太极拳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对二十四式太极拳套路运动节奏与音乐节奏进行了分析,对太极拳运动特点、太极拳教学发展趋向等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从而使音乐内涵融合于太极拳中,以提高竞技太极拳运动的观赏价值。1前言太极拳既是一种合乎生理和体育原理的健身运动,又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是在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选取二十四式编成的。学习简化太极拳不仅是对中华。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西安市高校太极拳运动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太极拳运动在西安市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西安市高校太极拳运动的发展现状很不乐观,而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为组织不力、缺乏资金、领导不重视、教学方法陈旧、师资力量不足、大学生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欠缺等。根据以上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的拳术运动,学生对此颇感兴趣,但是,高等院校(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差,学习困难大。如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会太极拳,作者通过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兴趣、明确的教学思路、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是学好太极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2006年是简化太极拳颁布50周年,简化太极拳,五十年的过程,大胆的跨越了传统与现代的时空距离,智慧的诠释了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大学的学生身体状况不尽如意,学习简化太极拳,使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真正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以一种长线的运动项目在学校里学习开展,走向社会后又能以此为锻炼的手段,保持身体身心的健康。学会打太极拳,弘杨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瑰宝。  相似文献   

15.
论太极拳运动对社会和谐的功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根据太极拳运动特点、作用、养身价值及太极拳在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各种互动效应,进行归纳、分析,其目的是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华太极拳文化,并积极地参与太极拳运动,为太极拳运动能在人类社会中得到更广泛的流传,为人类的身心健康、社会和谐与安定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有史以来世界太极拳的空前盛会 中国武术协会精心组织、三亚市人民政府倾力支持,共同谱写新世纪太级拳的第一首宏大交响曲 展现科学积极的生命运动旋律 演绎健康和平的人类发展主题   太极拳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武术流派,也是一种优秀的健身方式,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广大群众的长期实践证明,太极拳运动具有良好的健身作用,对于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具有突出作用。世界各国的科技工作者也对太极拳健身进行了系统的科研,研究成果表明,太极拳的健身方法符合现代科学原理,具有很高的健身价值。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曾专门题词“…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修身养心功效而为世人所瞩目。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合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探讨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效应,从而为大学生通过太极拳健身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影响大学生传统文化态度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检验太极拳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态度的影响,文章考察了家庭熏陶和学校太极拳教学两条途径的效果和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家庭熏陶,有家人练习太极拳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更加了解和喜欢,也更加愿意学习太极拳;2)太极拳教学能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喜爱传统文化的积极情感;3)太极拳能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态度产生积极作用,但太极拳教学和家庭熏陶两个影响途径存在交互作用,太极拳基础教学对有家人练习太极拳的学生没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西安市高校太极拳运动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太极拳运动在西安市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西安市高校太极拳运动的发展现状很不乐观,制约西安市高校太极拳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组织不力、缺乏资金、领导不重视、教学方法陈旧、师资力量不足、大学生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欠缺等。文章根据以上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成为了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在大多数人看来,太极拳运动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其实,这是对太极拳健身价值认知的严重偏差。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瑰宝,不仅对练习者有显著的强身健体的作用还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养生之道,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理念及方法的典型代表。为此,强烈建议将太极拳运动列入中小学的体育课之中,这不但能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还能让青少年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掌握丰富的养生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