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2 毫秒
1.
一、激发内心是关键
  要想让听课真正起作用,最关键的是,要扭转教师自我成长的观念,让教师从内心深处有自我发展的欲望。有了自我专业成长的需求,教师就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途径来提升自我,就会主动去听课,甚至没有教研活动也会主动关注这方面的信息,或者去蹭附近名师的课。有了内心专业成长的需求,教师就会深深懂得“名角一台戏、名医一把刀、名师一堂课”的道理;就会明白“教师的功底在课堂上得以凸显,教师的价值在课堂上得以实现”的说法;就会在行动中不断通过听课打磨自己的课堂,通过研究别人的课追求专业成长,进而实现由教书匠到教育家的华丽转身。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启动和逐渐深入,各种教改活动、教研活动轰轰烈烈地进行。听评课作为学校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深受学校和教师的青睐。不过,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他们对待听课评课的态度往往不尽相同。在现实中,有的学校,只注重教师听课的数量,不注重听课质量,不切实际地规定教师听课节数,不注重检查和落实,造成教师平时不听课,期末学校检查听课笔记时集中听课,疲于完成听课任务量而胡乱选择听课学科,甚至出现教师抄袭听课笔记,弄虚作假的现象;有的教师,不重视听课学习,听课不认真,行为不严谨,或私下窃窃私语,或摆弄手机,甚至打瞌睡,他们评课不能切中要害,不是一味高唱赞歌,就是把一堂课批得体无完肤;还有的教师,不重视别人听自己的课,或在课堂上表演作秀,或以没“准备”为由拒绝,关起门来上自己的课……这些都与课改的初衷相悖,自然达不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宁夏教育》2012,(5):80-80
有效听课是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必须强化五种意识。一要强化听课的渴求意识,激发听课动力,包括积极听专家的课、听本地优秀教师的课、听本校教师的课、听网上的课、以旁观者的身份观看自己的课堂录像。二要强化听课的准备意识,包括理念的准备、课程标准的准备、教材困惑的准备。三要强化听课的思考意识,内化听课收获,包括保持思考的状态和训练思考的品质。四要强化听课的交流意识,可与上课教师、听课教师和学生交流,丰富听课感受。  相似文献   

4.
对一个新教师来说,坚持听课,可使自己尽快成长。那么,新教师在听课时应该怎样听呢?听课时该听什么听一节课,应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对新教师来说,听课需要关注两个方面:关注教师的教。新教师不同于学生,听课的目的是回去教学生,所以,首要目的是要看指导教师怎样教。一般要注意如下几点:1.课的结构。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型不同,课的结构也不同。新教师在听课时,要看指导教师是怎样安排课堂结构的。例如:教学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才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提…  相似文献   

5.
梅艳秀 《成才之路》2011,(26):15-15
摘要:听自己的课是诸多听课形式中最特别的一种,具备自己独特的优势,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与听别人的课不同,听自己的课可重点关注教学语言、教态、驾驭课堂的能力等方面,还要和自己的教案结合起来,并经常与别人的优质课相互比较。听自己的课,以“旁观者”“局外人”的身份观听自己的课堂,并认真分析、反思一节课的得失,可使以后的教学“扬长纠短”,从而实现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6.
<正>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对其进行记录、分析与研究,蕴涵研究、合作、发展等要素,以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传统的听评课存在着处理简单、视角单一等诸多问题,听课教师常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观察别人的课堂存在何种缺陷,很少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在漳州市举办的第一期学科带头人专业培训课上,笔者一年前所拍摄的录像课被参训的生物教师用于实践课堂观察,笔者也就同时作为观察者和被观察  相似文献   

7.
<正>听课是教师在职培训的一种很好的途径,是专业成长的集训地,但目前听课,一般的教师都只听本学科的课,很少主动去听其他学科的课。上课时也往往只顾及自己的学科,作业也强调的是自己的学科。有时为了强调自己的学科  相似文献   

8.
李冰 《贵州教育》2013,(23):42-43
走上讲台,每个教师都听过很多课,也观看欣赏过很多好课,可是自己的课堂这些年来变化并不火。每次去听公开课,发现有些教师的课部是同一种风格。本学期我们学校让教师们在听课时专门记录上课老师的优点,主要目的是把别人的优点借鉴到自己的课堂之上。  相似文献   

9.
听课学校都重视听课对教师成长的作用,都不同程度地给教师下达了听课任务,但年轻教师听课往往存在以下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听课只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听课任务,听课是为了"克隆"——年轻教师容易把优秀教师的课"移植"到自己的课堂中,甚至有的年轻教师还不知道听课究竟听什么?  相似文献   

10.
陈学超 《教育文汇》2009,(11):41-41
教师听别人的课,被别人听课,都是很常见的事情。这些年,我上过不少公开课,可有一节课却让我难以忘记,因为在这节课上,学生当着那么多听课老师的面,挑出了我的“毛病”,让我看到了藏在自己“皮袍下”的“小”。  相似文献   

11.
某小学一位青年教师向我介绍他提高课堂教学基本功的做法:把录音机带进课堂,把自己的课录下来,先放给自己听,自己分析,然后向他人请教。听了这位老师的自我介绍,我颇感新鲜,这不失为年轻教师尽快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听课历来都是听别人的,评议别人教...  相似文献   

12.
新任教师虽然精力充沛,干劲十足,但是,由于他们刚走上工作岗位,缺少课堂实践经验,教学效果往往欠佳。因此,认真听课和评课,向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学习以促进自己专业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听课之前充分准备。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想在听课中真正有所收获,就必须在听课前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如听谁的课,事先至少应  相似文献   

13.
<正>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以后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以后,每个人就是两个思想。"对教师而言,听课正是这种交换思想的过程。听别人的课,自己的课被别人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工作9年,听过多少节课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是这些课就像是隐形的加速器,一直在促进我的成长。刚工作的时候,我对上公开课教师的一招一式都佩服不已。哪里有公开课就往哪里钻,总想从公开课中探得一劳永  相似文献   

14.
听课对教师,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来说,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无论是听专家的课,还是校与校之间的听课交流,还是学校内教师之间的听课,教师从听课中都能够或多或少地习得自己所需,择善而从,以更好地提升自己。伴随听课始终的是做记听课笔记,其初衷是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回忆当时上课的场景,以反思课堂之用。可综观学校老师的听课笔记,大都以课堂流程为听课笔记的线路,即导入、教授新课和复习结束课堂三大块,所记内容大都为上课老师的提问语言和教师精彩的讲解、点拨。有的听课教师把学生的回答语言也做了记录,可由于听课教师在记录过程中会顾此…  相似文献   

15.
听课对教师,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来说,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无论是听专家的课,还是校与校之间的听课交流,还是学校内教师之间的听课,教师从听课中都能够或多或少地习得自己所需,择善而从,以更好地提升自己.  相似文献   

16.
新任教师知识丰富,精力充沛,干劲十足,但是,由于他们刚走上工作岗位,缺少课堂实践经验,教学效果往往欠佳。因此,认真听课和评课,向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学习以促进自己专业的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作为一名新任教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听课呢?一、听课之前充分准备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听课亦然。教师要想在听课之中真正听有所获,就必须在听课之前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如听谁的  相似文献   

17.
正听课、评课本应该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载体。但长期以来,听课、评课成为学校考核教师的一项重要指标,成为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经过调查,加上自己的体会,笔者觉得,当下的思想政治听评课存在不少问题。一、思想政治听评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思想政治听评课的简单化处理思想政治听评课的简单化处理表现在:一是听课前,听课教师不会与上课教师作课前沟通和交流,听课毫无准备,  相似文献   

18.
教师专业化发展离不开听课。一名教师要想成为优秀教师,首先就要从听课开始,要明白听谁的课,如何听课这两个命题。本文就是从这两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听课,让广大教师迈开专业成长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9.
一、激发内心是关键要想让听课真正起作用,最关键的是,要扭转教师自我成长的观念,让教师从内心深处有自我发展的欲望。有了自我专业成长的需求,教师就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途径来提升自我,就会主动去听课,甚至没有教研活动也会主动关注这方面的信息,或者去蹭附近名师的课。有了内心专业成长的需求,教师就会深深懂得"名角一台戏、名医一把刀、名师一堂课"的道理;就会明白"教师的功底在课堂上得以凸显,教师的  相似文献   

20.
杨慧 《教学随笔》2016,(5):165-165
教师专业化发展离不开听课。一名教师要想成为优秀教师,首先就要从听课开始,要明白听谁的课,如何听课这两个命题。本文就是从这两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听课,让广大教师迈开专业成长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