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陶渊明《桃花源记》一文,千古传诵。后世点化“桃源”,入诗入词者颇多。如唐代裴迪的《送崔九》,“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张旭的《桃花溪》:“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青溪何处边。”宋代黄庭坚词《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  相似文献   

2.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三次出现“外人”一词。三次出现的句子是: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关于“外人”一词的释义,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的注释认为:三个“外人”意义相同,都是指“桃花源以外  相似文献   

3.
陶潜《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代散文,文中说到“外人”的语句共有三处: ①其间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遂与外人间隔。 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以上三句中的“外人”,许多选本都解释为一个意思,指“桃源以外的世人”。这就地理环境的方位来说是可以的。但是,就时间概念来说,它们究竟指的是桃源以外哪个时代的人,我们必须仔细揣摩,加以辨析。 第一句中的“外人”,是特指桃源外的秦时人,因为下文明明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而从秦到东晋太元年间约六百年之久,既然一直与外界隔绝,当然“衣  相似文献   

4.
陶潜的《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代散文。文中说到“外人”的语句共有三处:①、其间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遂与外人间隔。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对以上三句中的“外人”,许多选本都解释为一个意思,指“桃源以外的世人”。这就地理环境的方位来说是可以的。但是,就时间概念来说,它们究竟指的是桃源以外哪个时代的人,我们必须仔细揣摩,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5.
《桃花源记》中,“外人”一语,出现三次。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个“外人”是什么意思,看法很不一致。主要有两种意见:第一种以《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4期吴奔星、心海《“桃花源记”的一个问题》为代表,认为这三个“外人”各有所指,“悉如外人”的“外人”,指“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与外人间隔”的“外人”,指“桃花源外的秦时人”;“不足为外人道”的“外人”,指“和渔人同朝代的人”,而只有这个“外人”才能译为“外边的人。”第二种意见以《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11期孙玄常文章为代表,认为这三个“外人”意思一样,都是指“桃花源外边的人”。  相似文献   

6.
一、“桃源”有异议晋人陶渊明《桃花源记》描写的社会: “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封闭!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妄时! “此中人语,不足为外人道也。”……保  相似文献   

7.
颜维奇 《师道》2005,(5):26-26
《桃花源记》一中,“外人”一词共出现了三次:“悉如外人”、“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也”。这里的三个“外人”意思都一样吗?九年级语上册(苏教版)《桃花源记》一对“悉如外人”中的“外人”的注释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也就是说,教材对上述三个句子中的“外人”的解释是一样的。真是这样吗?笔以为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8.
八年级《语》上册(人教版)《桃花源记》一中,“外人”一词共出现了三次: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遂与外人间隔;③不足为外人道也。课本对句①中的“外人”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即上述三句中的“外人”意思一样。笔以为此种解释值得商榷:句②③中的“外人”理解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尚可,但在句①中作此解却不尽合理。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9.
“外人”指什么?──《桃花源记》一则注释的商榷固原三营一中王玉辉《桃花源记》一课“外人”的注释值得商榷。在描写桃花源景色及文中人们的生活一段中,有这样一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课本将“外人”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人。下同。”我觉得,文...  相似文献   

10.
关于桃花源人衣着服饰之浅见──兼谈《桃花源记》中“外人”的注释苏育初语教材《桃花源记》(以下简称《记》)一文中有三处“外人”,都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若依此注,解释《记》中桃花源人说的;“遂与外人间隔”和“不足为外人道哉”这两处“外人”是无可非议的...  相似文献   

11.
顾月华 《云南教育》2008,(10):15-15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选人了《桃花源记》,课本对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句中“外人”的注释为“指桃花源外的人”(即像渔人一样的晋太元中人),与下文“遂与外人间隔”和“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外人”的意思一样。其实将这里“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外人”解释为“另一个世界的人”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选人了《桃花源记》,课本对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句中“外人”的注释为“指桃花源外的人”(即像渔人一样的晋太元中人),与下文“遂与外人间隔”和“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外人”的意思一样。  相似文献   

13.
桃源主题萌发于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主要描述了武陵渔人偶然进入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神秘之境——桃花源,被源内人热情款待的故事,在源内人的口中得知他们的先祖是为避秦时战乱来到这绝境,没有再与外人联系,渔人在桃花源呆了不多时便告辞回家,没有听从源内人的告诫将桃花源的存在告诉了别人,但是高士寻找无果,便这样成为了文人笔下的惯用题材,是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圣地,是他们遍寻不到的乌有之乡。  相似文献   

14.
桃源主题萌发于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主要描述了武陵渔人偶然进入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神秘之境——桃花源,被源内人热情款待的故事,在源内人的口中得知他们的先祖是为避秦时战乱来到这绝境,没有再与外人联系,渔人在桃花源呆了不多时便告辞回家,没有听从源内人的告诫将桃花源的存在告诉了别人,但是高士寻找无果,便这样成为了文人笔下的惯用题材,是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圣地,是他们遍寻不到的乌有之乡。  相似文献   

15.
贵刊今年第10期在“课新解”栏目中登出了樊会莹老师的论《此“外人”非彼“外人”》。樊老师从桃源人与渔人的服饰差异入手,对《桃花源记》这篇课的注释大胆质疑,其论证严密,且有理有据,难能可贵。但仔细拜读后,我对樊老师中的个别论据和中心论点却不敢苟同,特提出来商榷,并求证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咬文嚼字”即在语言文字中寻找疑问,在疑问中求知获益,因此,要想学好语文学科,就必须要“咬文嚼字”。 在《桃花源记》中有三处写到“外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此中人语云:‘不足与外人道也。’”课文的下面对“外人”的注释是“桃花源以外的人,下同。”但理解起来不十分顺畅。“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渔人的感受,如果说外人是桃花源以外的人的话,那么渔人也是桃花源以外的人,也就是说渔人和外人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中有这样三句话:“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中都有“外人”一词。人民教育出版社语一室编的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语教科书第二册第20课对“外人”的注释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意思是三句中的“外人”都是同一意思。都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之意。《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译也是这样翻译的。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收录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教师用书》(人教版)将“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译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显然,将句子中“如”释为动词“像……一样”。笔者认为这样理解不妥,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9.
莫俊峰 《读写月报》2023,(33):44-48
<正>《桃花源记》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佳作,“世外桃源”更是为人津津乐道。对于该文的解读,古来不乏真知灼见。不过,如果越过“桃花源”的神奇,知人论世,去探索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就会感觉曲径通幽,别有洞天。一、一片惊奇看桃源:穿越500余载的古代社会“桃源人要自与尘俗相去万里。”(《古文观止》)借助“武陵人”的目光,作者展示了一个穿越500多年(实则600余年)的古代社会。  相似文献   

20.
说‘外人’     
《桃花源记》一文中有三个“外人”: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遂与外人间隔。③不足为外人道也。课文在注释①句时,说“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其实三个“外人”所指对象并不相同。“外人”一般指某一范围或集团以外的人。②、③中的“外人”指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