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重金属铅对小麦叶绿素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完全营养液培养的小麦幼苗进行不同浓度的重金属铅处理,并研究了处理5d后小麦生长及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麦幼苗在高于500mg/L的铅胁迫下,出现叶片失绿症。随着铅处理浓度的增加,小麦叶绿素合成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趋势。在铅浓度较低(≤200mg/L)时,叶绿素含量随处理浓度的上升而递增,但当铅浓度高于300mg/L时,叶绿素含量随处理浓度的上升而递减。对叶绿素a/b值而言,随铅处理浓度的上升呈有规律的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2.
砂仁叶片光合作用光抑制及其防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脉冲叶绿素荧光仪测定砂仁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及阻止卷叶对其影响后发现Fv/Fm、Fv'/Fm'、Fm、Fv、Fm/Fo、Fv/Fo随光强的增加而降低,中午达到最低值后随光强的减弱而升高,Fo则一直在降低,NPQ、qN及qE-fast和qE-slow随光强的增加而升高;阻止卷叶后荧光参数的日变化更明显,光合放氧量子效率也降低.结论光抑制条件下砂仁叶片通过热耗散,卷叶等保证光合机构不被破坏.  相似文献   

3.
杉木幼苗不同叶位叶绿素含量及荧光特性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莆田学院学报》2015,(5):28-31
以1年生杉木幼苗为材料,测定杉木不同叶位的光合色素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杉木幼苗的叶绿素总含量为中部叶>下部叶>上部叶(P<0.05),但各叶位间的叶绿素a/b的值差异不大。Fo、Fm和Fv的值随着叶位的下降而减小,Fv/Fm、Fv/Fo、Qp各叶位间差异不显著。ΦPSⅡ随着叶位的下降而升高,NPQ的值则是上部叶>下部叶>中部叶,下部叶与中部叶的Fv'/Fm'差异不大。相关性分析发现,叶绿素与Fo、Fm呈显著负相关,但与ΦPSⅡ呈显著正相关。实验结果表明,1年生的杉木幼苗的功能叶为植株中部的叶片,底部的叶片虽已趋于衰老,但对杉木的光合作用仍有一定的贡献,初展的上部叶虽然叶绿素含量最低,却已具有较高的转化光能效率和PSⅡ潜在活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10、100和1000μmoL/L H2O2溶液对水稻幼苗进行常温和低温的浸根处理,研究发现,常温下,耐冷品种中Fv/Fm、qP和西φPSII与对照比差异不显著,qNP增加,冷敏感品种中Fv/Fm基本维持对照水平, qP和西φPSII下降,qNP增加较多;低温下,10μmol/L H2O2处理12h,耐冷品种中叶绿素荧光各参数较对照增加, 不同浓度处理不会引起qNP的显著变化,但在冷敏感品种中,所有处理都会引起叶绿素荧光各参数较对照下降, 且随处理浓度增加和处理时间延长下降加剧。这些结果说明低温增加水稻对H2O2的敏感性,但文中不同H2O2处理对耐冷品种光合能力的影响较小,低温下10μmol/L H2O2处理甚至可以刺激水稻耐冷品种幼苗的抗冷性增加, 究其原因.可能与低温下耐冷品种体内可以保持较高的氧化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以河南桐柏野生大豆幼苗为材料,通过不同浓度Na Cl(0,50,100,150,200 mmol/L)处理,测得叶绿素的含量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均呈现一定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不同Na Cl浓度处理下,野生大豆总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的含量均先上升后下降,而在高浓度盐胁迫下初始荧光(F0)有升高趋势,最大荧光(Fm)有降低趋势,这说明高浓度盐胁迫使野生大豆的光系统Ⅱ(PSⅡ)受到伤害,电子传递量减少,对光合作用产生了抑制.  相似文献   

6.
用0.3mmol.L-1NO供体硝普钠(Sod ium n itroprusside,SNP)预先处理梨叶片,3d后接种纶纹病菌(Physalospora P iricola Nose),8d后开始测定各种指标.结果表明,浓度为0.3mmo1.L-1的SNP处理,能提高梨病叶中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以及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o)、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的值.能抑制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的值.可初步确定,较低浓度的SNP可缓解轮纹病菌对梨叶片的伤害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脱毒裂萼草莓的叶绿素含量、生长温度、光强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脱毒裂萼草莓叶绿素含量为2.885 mg/g.fw,较病叶提高了21.58%;在光强为0~2000μmolm-2s-1范围内,净光合速率(Pn)随光强的增加而增加,直到光饱和点,最大值为10.5μmol CO2m-2s-1;在温度为0~17℃时,Pn随温度增加而升高,17~40℃时,Pn随温度增加而下降,测出其最适生长温度为17℃左右;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8.
对脱毒裂萼草莓的叶绿素含量、生长温度、光强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脱毒裂萼草莓叶绿素含量为2.885 mg/g.fw,较病叶提高了21.58%;在光强为0~2 000μmol.m-2.s-1范围内,净光合速率(Pn)随光强的增加而增加,直到光饱和点,最大值为10.5μmol CO2.m-2.s-1;在温度为0~17℃时,Pn随温度增加而升高,17~40℃时,Pn随温度增加而下降,测出其最适生长温度为17℃左右;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9.
以中乐油2号和蓉油11号油菜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渍害胁迫及恢复进程中油菜幼苗叶片光系统Ⅱ(PSⅡ)光化学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渍害胁迫的加剧,两品种油菜叶片初始荧光(F0)、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不断上升,最大荧光(Fm)、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P)不断下降,说明随着渍害胁迫的加剧,PSⅡ部分反应中心受到破坏,光合电子传递受阻,光能转换效率下降,发生明显光抑制;从第13d起进行恢复处理,所有叶绿素荧光参数均有所恢复,但仍未达到对照水平.可见,当渍害胁迫超出了油菜机体自我调节的阈值时,油菜叶片的部分光合机构发生不可逆的破坏,最终影响油菜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0.
用不同浓度的α-萘乙酸(NAA)200mg/L、400mg/L、600mg/L处理黄瓜种子12小时,以蒸馏水为对照,进行恒温催芽及幼苗培养,观察其对黄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NAA处理对黄瓜种子的萌发与幼苗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发芽率、发芽势、壮苗指数和G值均比对照高,且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各项指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400mg/L处理对黄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为本实验筛选的最佳浓度.  相似文献   

11.
针对冀东地区常见的九种树木叶片及相应虫沙,对其叶绿素提取液的吸光度值及吸收光谱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鲜叶乙醇提取液在430nm和663nm有强吸收峰,虫沙乙醇提取液在410nm和663nm有强吸收峰。相同条件下,乙醇对于鲜叶片中叶绿素的提取效果优于丙酮;而丙酮对于各种虫沙中叶绿素的提取效果优于乙醇。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大叶黄杨叶绿素在不同光、热、氧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大叶黄杨叶绿素对光非常不稳定,光越强,稳定性越差;温度小于8 0℃时,大叶黄杨叶绿素比较稳定,具有较高的保存率,超过8 0℃,会促进叶绿素的分解;高氧的存在不利于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菠菜叶绿素的提取条件及其理化性质 结果表明 :在丙酮、乙醇及丙酮 :乙醇 =1∶1的混合液中易于提取 该色素在碱性条件下对热稳定 ,对光不稳定  相似文献   

14.
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及寒害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个周麦品种不同生长时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系统变化及寒害对这种变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基本相同,即越冬期至孕穗期迅速上升,遇寒害下降,寒害结束后缓慢回升,而后迅速上升,至灌浆期达最高峰,随后下降.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从菠菜中提取叶绿素B的一种方法,以蔗糖为固定相,乙醚-石油醚(1:9,v/v)溶液作为展开剂从菠菜色素中分离叶绿素B,用紫外-可见光光度计和荧光光谱分别检测分离出的叶绿素B.并研究了叶绿素B在不同溶剂中的荧光光谱.通过研究我们得出:叶绿素B在溶剂中的光谱性质与溶剂的介电常数有关.  相似文献   

16.
以叶绿素-α重要衍生物脱镁叶绿酸-α甲酯1为研究对象,与溴化氢反应生成亲电加成产物卟吩2,然后在碱性条件下与四氧化锇作用,其7-8位的碳碳双键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邻位二醇卟吩3.讨论了卟吩环系的共轭体系和芳香性质,以及与化学反应活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研究厦门市5个样点、6种常见绿化树种及盆栽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叶片含硫量与大气中SO2浓度的关系,得出了6种植物叶绿素a、b变化趋势是:鼓浪屿、厦门大学>火车站>后江埭>电化厂;叶片含硫量的变化趋势与叶绿素a、b含量变化相反.表明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大气中SO2浓度和叶片含硫量呈负相关,并计算出蕹菜叶绿素含量与大气SO2浓度相关模式,为大气环境评价提供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稀土与叶绿素作用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稀土对叶绿素形成的促进作用、对叶绿体结构的影响、体外稀土叶绿素的合成和结构表征、天然植物叶片稀土叶绿素的发现和结构表征、人工培养菠菜体内稀土叶绿素的形成和结构表征等方面综述了稀土元素与叶绿素作用关系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实验中的几个为什么及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琍 《铜仁学院学报》2007,1(5):103-105
叶绿体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在植物生理学的实验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本文通过对实验原理及难点进行分析,并改进实验中的一些试剂、实验步骤和方法,使学生的实验成功率明显提高,取得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