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1 毫秒
1.
对脱毒裂萼草莓的叶绿素含量、生长温度、光强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脱毒裂萼草莓叶绿素含量为2.885 mg/g.fw,较病叶提高了21.58%;在光强为0~2000μmolm-2s-1范围内,净光合速率(Pn)随光强的增加而增加,直到光饱和点,最大值为10.5μmol CO2m-2s-1;在温度为0~17℃时,Pn随温度增加而升高,17~40℃时,Pn随温度增加而下降,测出其最适生长温度为17℃左右;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2.
对脱毒裂萼草莓的叶绿素含量、生长温度、光强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脱毒裂萼草莓叶绿素含量为2.885 mg/g.fw,较病叶提高了21.58%;在光强为0~2 000μmol.m-2.s-1范围内,净光合速率(Pn)随光强的增加而增加,直到光饱和点,最大值为10.5μmol CO2.m-2.s-1;在温度为0~17℃时,Pn随温度增加而升高,17~40℃时,Pn随温度增加而下降,测出其最适生长温度为17℃左右;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3.
杉木幼苗不同叶位叶绿素含量及荧光特性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莆田学院学报》2015,(5):28-31
以1年生杉木幼苗为材料,测定杉木不同叶位的光合色素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杉木幼苗的叶绿素总含量为中部叶>下部叶>上部叶(P<0.05),但各叶位间的叶绿素a/b的值差异不大。Fo、Fm和Fv的值随着叶位的下降而减小,Fv/Fm、Fv/Fo、Qp各叶位间差异不显著。ΦPSⅡ随着叶位的下降而升高,NPQ的值则是上部叶>下部叶>中部叶,下部叶与中部叶的Fv'/Fm'差异不大。相关性分析发现,叶绿素与Fo、Fm呈显著负相关,但与ΦPSⅡ呈显著正相关。实验结果表明,1年生的杉木幼苗的功能叶为植株中部的叶片,底部的叶片虽已趋于衰老,但对杉木的光合作用仍有一定的贡献,初展的上部叶虽然叶绿素含量最低,却已具有较高的转化光能效率和PSⅡ潜在活性。  相似文献   

4.
该实验研究不同浓度的锌对小麦幼苗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小麦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在在处理浓度为2.0 mg/L时比对照组增加了10.17%,荧光动力学参数NPQ的值在处理浓度为5.0 mg/L时比对照组增加了34.31%,ETR的值在处理浓度为3.0 mg/L时比对照组增加了26.18%,qP和φPSⅡ的值在处理浓度为5.0 mg/L时分别降低24.17%和27.47%.但锌处理对小麦幼苗荧光动力学参数中Fv/Fm和Fv’/Fm’的值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在《土壤通报》2004年第2期撰文指出:光合速率在日出后随着光强的增强而急速升高,4月20日小麦光合最强.净光合速率日变化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水胁迫处理显著低于高水处理;不同时段变化净光合速率随施氮量和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总的趋势是降低的.小麦蒸腾速率日变化总体趋势是在日出后随着光强的增强而急速升高、随光强的减弱而降低.小麦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为单峰型,中午最高.叶片蒸腾速率日变化随土壤水分供应增加而  相似文献   

6.
用0.3mmol.L-1NO供体硝普钠(Sod ium n itroprusside,SNP)预先处理梨叶片,3d后接种纶纹病菌(Physalospora P iricola Nose),8d后开始测定各种指标.结果表明,浓度为0.3mmo1.L-1的SNP处理,能提高梨病叶中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以及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o)、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的值.能抑制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的值.可初步确定,较低浓度的SNP可缓解轮纹病菌对梨叶片的伤害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球茎甘蓝"翠玉"品种为材料,栽培于江南地区温室条件下,培养至结球期,对叶片叶绿素荧光等参数进行测定,研究了该品种结球期在江南环境下的叶绿素荧光特征.结果表明:在江南地区,"翠玉"品种最大量子效率(Fv/Fm)约0.83,处于正常范围,实际量子效率(ΔF/Fm')日变化表现出"午休"现象,中午时分样品ΔF/Fm'要低于其他时间.快速光曲线测定结果表明,样品对光照强度的适应能力适中.快速荧光参数的测定表明"翠玉"品种对光能的吸收能力较强,而且95%以上的光能用于光合电子传递.本研究结果从光能利用角度说明了供试球茎甘蓝品种的光合生理特征,对今后的优良种质引种、栽培推广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采用10、100和1000μmoL/L H2O2溶液对水稻幼苗进行常温和低温的浸根处理,研究发现,常温下,耐冷品种中Fv/Fm、qP和西φPSII与对照比差异不显著,qNP增加,冷敏感品种中Fv/Fm基本维持对照水平, qP和西φPSII下降,qNP增加较多;低温下,10μmol/L H2O2处理12h,耐冷品种中叶绿素荧光各参数较对照增加, 不同浓度处理不会引起qNP的显著变化,但在冷敏感品种中,所有处理都会引起叶绿素荧光各参数较对照下降, 且随处理浓度增加和处理时间延长下降加剧。这些结果说明低温增加水稻对H2O2的敏感性,但文中不同H2O2处理对耐冷品种光合能力的影响较小,低温下10μmol/L H2O2处理甚至可以刺激水稻耐冷品种幼苗的抗冷性增加, 究其原因.可能与低温下耐冷品种体内可以保持较高的氧化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以林业废弃物山核桃果皮中提取的胡桃醌0.06mg/L喷洒牡丹叶面为处理,探讨7-8月份胡桃醌对改善夏季大田生长的牡丹叶片光合性能和减轻光合抑制的效应.结果显示:处理后的牡丹叶片与对照相比,光合速率的Pn最高值分别提高10.5%和12.8%,8月份的Pn最高值比对照推迟1h在10∶00出现,光合午休大大减轻;叶片的气孔导度变化不大、但Ci明显下降;PSⅡ光化学效率Fv/Fm降低20%和26%;ΦPSⅡ下降18.1%和19.9%;在10∶00-13∶00点光照最强阶段,叶绿素qP分别下降10%和11.6%,NPQ分别上升17.3%和14.3%.结果表明,胡桃醌减轻了夏季强光对牡丹叶片叶绿体光合机构的伤害,提高了牡丹叶片对光能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了16种石蒜属植物的荧光参数,并且运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石蒜属植物的荧光参数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玫瑰石蒜、中国石蒜、安徽石蒜等物种的Fm、ΦPSⅡ、ETR、Fv'/Fm'、q P值均较高,安徽石蒜、短蕊石蒜、忽地笑和黄长筒石蒜等物种的Fv/Fm较高;忽地笑、安徽石蒜、短蕊石蒜等物种的NPQ值较小.因此,中国石蒜、安徽石蒜、玫瑰石蒜、忽地笑等具有较好的光合生理功能.基于主要叶绿素荧光参数可将16种石蒜属植物聚为三类,并且该聚类结果与形态学分类、分子标记以及核型等分类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以中乐油2号和蓉油11号油菜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渍害胁迫及恢复进程中油菜幼苗叶片光系统Ⅱ(PSⅡ)光化学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渍害胁迫的加剧,两品种油菜叶片初始荧光(F0)、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不断上升,最大荧光(Fm)、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P)不断下降,说明随着渍害胁迫的加剧,PSⅡ部分反应中心受到破坏,光合电子传递受阻,光能转换效率下降,发生明显光抑制;从第13d起进行恢复处理,所有叶绿素荧光参数均有所恢复,但仍未达到对照水平.可见,当渍害胁迫超出了油菜机体自我调节的阈值时,油菜叶片的部分光合机构发生不可逆的破坏,最终影响油菜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2.
以盆栽的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南方菟丝子(Cuscuta australis R.Br.)寄生对喜旱莲子草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方菟丝子寄生致使喜旱莲子草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气孔导度(Gs)、水分利用率(WUE)、气孔限制值(Ls)、Fm值、Fv/Fm值和相对叶绿素含量都呈现明显的下降,而胞间CO2浓度(Ci)和Fo值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南方菟丝子的寄生减弱了喜旱莲子草的光合作用,而净光合速率的下降主要是由非气孔因素限制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以河南桐柏野生大豆幼苗为材料,通过不同浓度Na Cl(0,50,100,150,200 mmol/L)处理,测得叶绿素的含量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均呈现一定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不同Na Cl浓度处理下,野生大豆总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的含量均先上升后下降,而在高浓度盐胁迫下初始荧光(F0)有升高趋势,最大荧光(Fm)有降低趋势,这说明高浓度盐胁迫使野生大豆的光系统Ⅱ(PSⅡ)受到伤害,电子传递量减少,对光合作用产生了抑制.  相似文献   

14.
利用HandyPEA植物效率仪对生长在漳江口红树林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不同盐度环境中(样地FZ1、FZ2、FZ3、FZ4)优势红树植物秋茄的叶绿素荧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初始荧光F0各样地之间无显著差异,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均为生长在样地3(盐度为15.60‰~20.08‰)的最高,Fv/Fm、Fv/Fo和PIABS表现出同样的规律:样地4最低(盐度20.58‰~23.54‰),样地2、3较高且与样地4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的变化情况,曲线起始部分的变化不大,其余部分均是样地3比其他三个样地高.比活性参数ABS/CS和TR0/cs在样地3最高;而DI0/CS、ET0/cs和RC/CS0在样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样地3的盐度环境中下,光系统Ⅱ的电子传递能力最强,更有利于光合器官对光能的吸收、转化,具有更高的光合效率.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南黄海定生绿藻为材料,在室内不同温度下进行培养,通过对叶绿素荧光等参数进行测定,研究了温度对其光合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采集定生绿藻形态特征与肠浒苔相似,该绿藻在低温条件下(5℃)藻体最大量子效率(Fv/Fm)、实际量子效率(ΔF/Fm')以及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等参数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样品,而20℃下样品的上述叶绿素荧光参数均高于其他处理组.诱导曲线表明,在给定光照条件下,20℃下样品光化学猝灭(qP)最高,而5℃处理组最低,非光化学猝灭(NPQ)结果则相反,5℃处理组样品要显著高于其他温度处理.本研究结果说明,温度对定生绿藻的光合生理活性有较大影响,20℃下该绿藻光合生理活性活跃,而低温条件会明显抑制其光能的吸收利用,温度的进一步上升也会降低其光合活性.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全光照(Ac100)、48%光照(Ac48)、20%光照(Ac20)]对淡水种植的桐花树光合特性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c100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型,有显著的"午休"现象,而Ac48和Ac20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午休"程度降低;不同月份期间,遮光处理对桐花树的净光合速率(Pn)、有效光合辐射(PAR)、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存在显著影响.遮光处理的桐花树叶片最大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暗呼吸速率(RD)以及表观量子效率(AQY)与全光照处理相比均下降;随遮光度增大,叶片叶绿素a+b和叶绿素b含量显著升高,而叶绿素a/b降低,且叶面积显著增大.试验表明遮光处理通过影响环境因子和桐花树叶片生理特性等内在因素而影响其光合作用,且桐花树能适应一定程度的遮光环境.  相似文献   

17.
不同光照微生境可导致植物叶片分为阳叶和阴叶,两者在形态、生理和生态各参数上存在明显差异.本文以紫竹为例,应用叶片图像分析系统和植物光谱分析仪,研究阴、阳叶对不同光照环境的适应.通过对比两者形态特征和光合生理指标,结果表明:紫竹阳叶叶片较厚,但其叶长、叶宽、叶面积,SPAD值、NDVI值、PRI值、Fv/Fo及Fv/Fm均显著低于阴叶;阴叶显微结构中存在纺锤细胞,该细胞可提高光的传递速率,而阳叶无此结构.两者结构和生理的差异,表明紫竹对不同强度光照有高度可塑性,从而使全株有最佳的光合作用能力.本研究可为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配置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扦插繁殖是植物重要的营养繁殖方式之一,但很难快速确定其最佳的扦插条件.利用叶绿素荧光仪检测不同IAA浓度处理及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日本荚蒾扦插苗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日本荚蒾的非循环电子传递速率及非光化学淬灭系数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最终保持稳定;光化学焠灭系数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最终趋于稳定;不同温度和IAA浓度处理,各项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存在差异.结论:日本荚蒾最佳扦插条件为20℃、IAA激素浓度为0.1%;叶绿素荧光技术可作为快速确定植物最佳扦插条件技术.  相似文献   

19.
小麦离体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核酸含量随衰老而降低,RNase活性随衰老而升高.亚精胺(Spd)能显著抑制叶绿素、核酸含量的降低,并阻止RNase活性的升高,其中Spd对RNA的作用早期十分明显,阻止了0~12小时的降低高峰的出现,但对DNA含量的降低在后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用Spd、CHM、5—Fu、c_a~(2 )单独或配合处理表明,Spd可能对RNA含量和RNase活性不存在转录水平的调节,可能主要是通,过“电荷效应”而抑制RNA含量降低;而对RNase一方面可能抑制其合成,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其“电荷效应”抑制其活性的升高.  相似文献   

20.
比较了稀疏林地和林缘旷地两种不同光环境下,地果的单叶面积、比叶重(LMA)、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探讨地果形态和光合特征对光照的适应性.结果显示:稀疏林下地果单叶面积显著高于林缘旷地,比叶重显著小于林缘旷地;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林缘旷地;初始荧光值Fo显著高于林缘旷地,最大荧光Fm,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m,实际光化学效率Yield,光化学淬灭qP和非光化学淬灭qN均大于林缘旷地,但不显著.说明地果对弱光环境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但稀疏林地的弱光已导致PSII部分失活或破坏,限制了地果对光强更低的生境的适应,可能是地果在郁闭度较高的林地中鲜有分布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