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结尾展示了欧·亨利小说一贯的结尾特色,即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作者没有正面描述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画出那片藤叶的场景,只是在结尾以苏艾之口转述:"我有些话要告诉你……亲爱的(指琼珊),看看墙上最后一片叶子。你不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啊,  相似文献   

2.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结尾展示了欧·亨利小说一贯的结尾特色,即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作者没有正面描述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画出那片藤叶的场景,只是在结尾以苏艾之口转述:"我有些话要告诉你……亲爱的(指琼珊),看看墙上最后一片叶子。你不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啊,亲爱  相似文献   

3.
人为万物之灵长、世间之主宰,倘若在惊涛骇浪中还能驾驭生活之舟,那将多么美好!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写到:"琼珊在肺炎折磨下,已奄奄一息。医生说她活下去的可能性取决于她活下去的决心。她把自己生命延续的希望寄托于窗外几片残留的常春藤叶上,她要坚持到那‘最后一片叶子'掉下之时再死去。"就是这片"叶子"支撑着琼珊活下去的信心,使她走出了黑暗  相似文献   

4.
一提起美国作家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小说精妙的结尾,原来拯救琼珊的最后一片叶子不是真的,而是贝尔曼画上去的。人们称之为“欧·亨利式结尾”。这种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说“出人意料”,是指小说结尾没有给人平庸、直率之感,  相似文献   

5.
一片叶子,系着两个生命,老贝尔曼的艺术生命在叶片上流动,琼珊生的欲望在叶片上点燃,《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个性化解读也就紧紧围绕这一片叶子展开。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脉络,赏析文章精巧的构思。2.品味小说语言,分析人物形象。3.探究"最后的常春藤叶"的精神内核。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一片普通的常春藤叶为我们讲述了几个平凡人物的感人故事,这片并不普通的叶子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它让我们从人生的苦难中见到了人性的光辉,所以至今它还鲜活地存在于每一个心中有爱的人的心  相似文献   

7.
常春藤,在希腊神话中代表酒神,象征着忠诚、活力、友谊与青春。常春藤叶给人以亮丽温馨的感觉,并蕴涵无限生机。在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中,所有这些寓意都得到生动而深刻的体现。欧·亨利小说的主人公通常是社会的下层人物,诸如受人歧视的店员、经济拮据的办事员、一筹莫展的医生、走投无路的小偷,等等。脍炙人口的《最后的常春藤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8.
<正>《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美国作家欧·亨利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几乎被收入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老贝尔曼在一个"寒雨夹着雪花下个不停"的夜晚,在窗外墙上的常春藤边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叶子,给了楼上身患肺炎、生命危在旦夕的年轻女画家琼珊活下去的念头。最终,琼珊战胜病魔活了下来,而贝尔曼自己却因在"凄风苦雨"中作画,而陷入"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  相似文献   

9.
生命的颜色     
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琼西的年轻女画家因患肺炎病倒了。她生活拮据,身体虚弱,情绪低落。每天靠数着窗外常春藤上的叶片打发时间,随着叶片越落越少,她的心情越来越坏。当叶子只剩四片时,她绝望地对好友苏娣说:“我想在天黑以前看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去,然后我也该去了……”然而经过一夜的风吹雨打,砖墙上还挂着一片藤叶。它是常春藤上最后一片叶子,  相似文献   

10.
<正>初读《最后的常春藤叶》吸引人、感动人的是小说叙说了一个很悲惨的故事却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琼珊染上了肺炎,命悬一线;老贝尔曼为了救琼珊不顾自己有病的身躯,在一个凄风苦雨的晚上,独自爬上梯子在墙上画下了一枚永久的常春藤叶,过了两天老贝尔曼就离开了人世。  相似文献   

11.
又见常春藤     
真好!阿姨终于帮我把常春藤带来了。上次在阿姨家,我一下子就爱上了常春藤。这次我又看到它了!我的心不禁怦然一动。看,原来只有几片叶子的常春藤现在已长成了一盆郁郁葱葱的植物。爱心型的叶子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纷纷挤在一起凑热闹。看到它那墨绿的叶子曲曲折折地泻到地上,长得蓬蓬勃勃、充满生机,我就格外开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最后的常春藤叶》常见的教学内容为例,从现代小说的基本元素角度就目前阅读教学中的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对我们日常的小说教学中存在着抽象化的人性小说阅读教学、具体化的社会历史小说阅读教学、非小说阅读的小说教学等现象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3.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的代表作品。欧·亨利的小说被称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作品中以写人性美的小说最为突出,尤其感人的是落魄的小人物在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作出难能可贵的牺牲。正是在这些小事上,他们达到了自己精神境界的制高点,《最后的常春藤叶》就是这样一部彰显人性美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创意说明 本篇教学设计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围绕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人物、情节等,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相似文献   

15.
张佳丽 《语文知识》2014,(11):77-78
欧·亨利的小说享誉世界,备受读者激赏的一个重要原因,乃方家所谓“欧·亨利式结尾”。这种结尾使得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产生了石破天惊的叙事效果,令读者拍案叫绝,回味无穷。我们当然不会对这种情节设置的合理性产生訾议,但是,完全出乎人们意料的结尾,难道就是空穴来风,没有任何预兆吗?当然不是。高明的文学大师是不屑于以怪诞、生硬的故事情节来吊人胃口的。小说必须讲究构思严谨,严谨是小说艺术魅力、美学趣味的构成要素。那么,《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小说的严谨性是怎样展现的呢?或者说,小说是通过什么方式对读者作出预警,暗示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庐山真面目的呢?那就是伏笔。  相似文献   

16.
又见常春藤     
真好!阿姨终于帮我把常春藤带来了。上次在阿姨家,我一下子就爱上了常春藤。这次我又看到它了!我的心不禁怦然一动。看,原来只有几片叶子的常春藤现在已长成了一盆郁郁葱葱的植物。爱心型的叶子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纷纷挤在一起凑热闹。看到它那墨绿的叶子曲曲折折地泻到地上,长得蓬蓬勃勃、充满生机,我就格外开心。常春藤虽然没有被人们称为花卉中的"吸毒能手",但它却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吸进废气,呼出新鲜的氧气,让人们  相似文献   

17.
《语文学习》曾刊载过这样一则案例: 一位教师在写《最后一片叶子》的课案时,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1.体会常春藤上的叶子在情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了解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2.弄清人物主线、次线的关系,领会主线对描写任务、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然而,他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虽然从微观角度解决了这篇小说主线、次线的问题,但从宏观角度来看,  相似文献   

18.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精神支柱”板块中的一篇小说。  相似文献   

19.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精神支柱”板块中的一篇小说。  相似文献   

20.
罗兰·巴尔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一文中曾提出叙事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以小说文本为主.小说阅读教学的传统模式通常从分析小说的背景、人物、事件开始.如此分析,往往会使小说的阅读教学陷入俗套之中.本文尝试运用罗兰·巴尔特的叙事理论来解读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