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儒家“和”文化的伦理意蕴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儒家“和”文化是儒家最高的道德精神要义。“和”与“同”、“中”具有深刻哲理关系。儒家伦理意蕴包含“执两用中”、“和而不同”两个基本方面。即“和”文化包括“天人合一”自然价值取向、“和为贵”社会伦理取向以及身心和谐个人价值取向。儒家“和”文化为当代和谐社会提供了哲学智慧、伦理处事原则、社会理想图式的丰富思想资源和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儒家伦理价值观指儒家思想在伦理道德领域中的价值取向或价值目标。儒家伦理价值观主要有德主刑辅、以德王天下、内圣外王等政治伦理价值观;重义轻利、重农抑商、崇俭黜奢等经济伦理价值观;守成创新、和而不同等文化伦理价值观;天人合德、天人相通、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等生态伦理价值观。从价值观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及社会建设等方面,都是对儒家伦理价值观的批判继承与本质超越。儒家伦理价值观的合理性因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主要的传统文化价值资源。  相似文献   

3.
“新教伦理”与“儒家伦理”分别代表东西方文化的典型,曾经“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主导了现代性的取向,随着现代多元化发展与文化多元性要求,儒家文化已成为现代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儒家伦理现代转化的过程仍未结束,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4.
<正> 重视和研究儒家伦理的现代价值,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这种研究应该是具体的历史的,任何超历史超时代的研究都不会有现实社会价值。随意夸大儒家伦理的功能和作用,不但无益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会造成思想上的混乱。本文结合评议儒家伦理研究中的超历史现象,来讨论有关儒家伦理的继承问题。 一、儒家伦理不是新道德的根源 有人认为儒家伦理是我们建设新道德的一个“用之不竭的源泉”,还有人认为儒学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体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伦理果真是社会主义道  相似文献   

5.
儒家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乐群贵和的价值取向;讲信守诚的道德原则;爱人助人的“忠恕”之道;“约之以礼”的规范意识。儒家伦理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儒家礼文化主要是对五帝时代的社会礼文化的继承,儒家的礼乐文明使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步入了伦理社会。儒家礼文化的特点是“仁”、基础是“中庸之道”、主要内涵是“礼”和“乐”。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为他人考虑,是儒家礼文化的基本规范和标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儒家礼文化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7.
本在诠释义利范畴的基础上对中国义利之辨的源头-儒家伦理中的“以义制利”说进行了钧沉与论证,章认为先秦儒家以义制利说因其合理性而成为儒家伦理思想之精华,它奠定了中华民族伦理思维的基本模式和价值标准与价值取向的基础,成为中国先秦后世正统伦理思潮的源头而流传古今,扬播中外。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社会,文学艺术始终被安放在伦理政治的基石之上。先秦以来,儒家的文化哲学一直将文学艺术视为政治文化的寄生物,普遍用于道德与价值的领域。从孔子主张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缘起,诗歌音乐作为原始人文意识的延伸,就被纳入儒家理想的文化秩序之中。而历代儒家尊奉的“明道”、“征圣”、“宗经”等传统文论,则把“思无邪”与“文合道”的文学理念,推演到教化世人、整饬社会的道德目标。文学艺术与伦理政治的相互浸润,不仅促进了中国政治文化的早熟,也使得文学不得不背负起意识形态化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裴笛 《煤炭高等教育》2008,26(6):117-119
“慎独”作为儒家倡导的道德修身的重要方法和人格修养的理想境界,蕴含着丰厚的思想意蕴、哲理取向和价值追求。有效解决现代社会中的网络道德伦理问题有赖于对“慎独”资源的充分利用。一方面,“慎独”对主体内省、真诚、自觉、深沉式的道德诉求和伦理期待,可以为解决当下网络道德伦理问题提供借鉴;另一方面又要着眼于内在局限、外延延伸和内蕴拓展,对“慎独”进行现代转换,实现现代生成,进而使之成为全社会的整体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0.
儒家伦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思想体系,其积极因素主要体现在独立的人格节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与责任意识、天下为公的整体主义价值取向与恕道精神等。发掘其积极因素的现代价值,寻求儒家伦理的精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取向之间内在的契合点,在继承优秀道德传统时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使传统的资源现代化,这对建设社会主义伦理道德,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儒家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儒家提倡“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从这里出发,儒家普遍怀有一种热爱大自然的伦理情怀,即“仁民爱物”,这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更为可贵的是,儒家一再主张在实践中对自然万物既要合理利用,又要有效地进行保护,如“取之有时”、“取予有度”、“用之有节”等等。这些思想资源对今天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价值和道德取向,是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内容;儒家的生态伦理实践观,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占据着突出的位置。"和"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不同文明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体现的。"和"的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宝贵遗产,符合事物辩证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的目的就是要协调关系,避免激化矛盾,使对立面之间在不违背根本原则的前提下,相互包容,协调共进。弘扬"和"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是在倡导"和为贵"思想的基础上,我们实现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在台湾问题的解决上,"和"的思想还将发挥其特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当今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表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始跃升到一个更加自觉寻求和实践“以人为本”与公正和谐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价值取向指人们观察、思考、认识和把握价值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总体趋向,它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论断,不仅在事实层面上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治理方略和发展模式,而且在价值层面上倡导一种以人民为主体、以公平正义为原则、以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全新价值取向,它引导着我国社会向着关注民生、维护公平、追求社会和谐的理想状态迈进。  相似文献   

15.
社会需要和谐,社会和谐需要道德。道德如何才能为人们所接受?理学家以宇宙的最高本体“天理”为建立社会道德的外在的终极的权威,以人的“本心”为内在的道德源泉,以“天人合一”即人的“本心”与“天理”的贯通,熏陶、约束和规范“人欲”,力图达到社会和谐、民富国强的目的。重新审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对其进行历史的、客观的考察和现代性的解读,对于今天我们开启道德源泉,构建和谐社会,将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以《论语》为基础,对孔子的德治思想进行了重新审视与研究,孔子德治的最高理想是大同社会的大道.王道是其最低理想。“仁”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核心,“礼”是孔子德治思想的目标,“天命”则成了孔子德治建构的封闭环。“克己”与“爱人”是实现孔子德治思想的两条途径。  相似文献   

17.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曲抒写自由、歌颂和谐生命的优美乐章。其中不仅包含了人的自我身心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反映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多重生命的和谐;所蕴含的生态情怀是值得玩味的,它能将人带入一种富有和谐之美的生态美学境界,从而得到对自由生命的诗性体验。  相似文献   

18.
丰子恺的言说中心是"人",也即"仁",是与生生不息的自然相生相映的"我",却不是单纯的现代中国"五四"启蒙主义语境中的"个人",也不是局促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尺幅之内的渺小和面目不清的名流士子,而是在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的比较视野中,创生了具有生态整体主义意味的新的自然与人的关系维度;在他者即是自身,自身亦是他者的不隔和具有生态整体主义的现代性思想整和中扬弃了中国深厚的人文传统和西方现代性的人文精神,由日常性的生活形式本身发掘出"根"的生态意象,肯定了重新植根所包蕴的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9.
每个时代的文学都表现出鲜明的文化品格,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在一定意义上说,这就是特定时代文学的“现代性”。文学的“现代性”的存在是以特定的社会之“现代性”为前提,两者维系着一致或相悖的联系。因此就其本质而言,文学的“现代性”是替特定的“社会制度”编制意识形态的话语;它与特定社会的产生具有“同源性”和“同谋性,”以及抵制和消解等多层关系;而且文学的“现代性”本身就内含其特有的二重特性,其起落消涨又是一个相互“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从而决定了不同时代文学多彩纷呈的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