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教世俗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追溯了宗教世俗化的词源根据,运用宗教社会学的视野和方法对宗教世俗化的内涵作了初步界定,考察了宗教世俗化与社会文化整体的互动关系及其宗教世俗化四个方面的主要表现,井分析了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浅析宗教世俗化的性质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的世俗化从本质上来讲是社会的理性化和理智化过程。从宗教的基本要素方面来分析,宗教世俗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宗教意识观念的现世化、宗教组织的现代化和宗教行为的简化三方面。  相似文献   

3.
历史演进至宋代,反映广大庶民百姓文化生活情调的俗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存在。主要表现为:(一)市民文化大为兴盛;(二)俗文学创作的繁荣;(三)士大夫阶层的文化特色出现了雅而俗化的趋势。宋代俗文化的发展,与宋代社会现实密切相关:首先,社会关系的变革,庶人阶层的崛起,开启了宋代社会文化平民化的进程,为文化下移创造了条件;其次,大量的下层士人进入上流社会,使世俗化的审美标准得以在上层社会确立;再次,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为俗文化提供了充分的发展条件。  相似文献   

4.
唐五代以来盛行刺血写经,敦煌写卷《〈灵州龙兴寺白草院史和尚因缘记〉》反映了佛教刺血写经与儒家价值观之冲突。牛肃志怪传奇集《纪闻》中"屈突仲任"故事以及敦煌老人刺血写经的题记,则显示出刺血写经在佛教地狱信仰背景下在庶民间的转变,可视为佛教中土化、世俗化历程中的一个侧影,故敦煌写卷《灵州龙兴寺白草院史和尚因缘记》具有重要的宗教思想史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中国社会各方面都有巨大发展和改变。社会发展对宗教这个神圣的殿堂有着强烈的震撼力。宗教也挖掘其内在适应机制 ,随时代发展而发展 ,随时代变革而变革 ;在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宗教的主要走向是世俗化 ,表现为世俗化的商品经济活动和价值观念被引入宗教 ,宗教也随之以重视社会道德功能和人际感情投入 ,与社会发展相耦合。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奇特的作家,许地山的小说表现出了一种意味深长的悖论色彩。在思想文化倾向方面,许地山因其个人的宗教因缘而形成了杂糅的宗教哲学观,佛、耶、道精神的冲突,使其小说显示出了强大的张力与悖论的意味。受此影响,"出世"与"入世"成为了许地山小说创作的一个重大命题,这在其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身上,既表现为"生本不乐"与积极进取两种矛盾的人生态度,又表现为同时具有的"圣女"和"贞女"的悖论品格。总的说来,许地山的小说创作有着宗教的世俗化和世俗的宗教化双重意味。探析其小说创作的悖论色彩,可以使我们加深对现代小说丰富性的体认。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各方面都有巨大发展和改变。社会发展对宗教这个神圣的殿堂有着强烈的震撼力。宗教也挖掘其内在适应机制,随时代发展而发展,随时代变革而变革;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宗教的主要走向是世俗化,表现为世俗化的商品经济活动和价值观念被引入宗教,宗教也随之以重视社会道德功能和人际感情投入,与社会发展相耦合。  相似文献   

8.
唐五代北宋时期的敦煌佛教,是同正统佛教大相径庭、别具特色的中国化、民族化、世俗化佛教。一般以为这种佛教仅仅局限于下层民间,称之为“民间佛教”、“平民佛教”或“庶民佛教”,但实际情况却并不仅仅局限在民间及下层社会。当地最高军政长官、各级官吏、各级僧官及僧尼大众都是信徒,涵盖了敦煌社会各阶层,影响到当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学、艺术、思想意识、人伦道德、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非是“民间佛教”、“平民佛教”或“庶民佛教”所可限定的。根据其性质、特点,作者称之为“敦煌世俗佛教”。敦煌世俗佛教的性质、特点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入世合俗,戒律宽松;既求来世,尤重今生;亦显亦密,亦禅亦净,和合众派,兼容诸宗;诸《经》皆奉、无别伪真。  相似文献   

9.
唐宋时期敦煌社会的宗教氛围浓厚,佛教、祆教、景教、摩尼教及本土道教盛行,社会民众的宗教消费是其消费活动的重要部分。依据敦煌遗书及石窟资料,可以看出唐宋时期敦煌社会宗教消费观兼具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强烈的世俗需求双重特征,其内在地整合了宗教与政治、经济、艺术的统一协调发展,而不同于中原地区宗教消费给社会带来的弊端。唐宋时期敦煌社会的宗教消费观研究,有助于古代敦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乃至军事领域的深入研究,亦助于拓展中国古代宗教社会史研究领域的维度。  相似文献   

10.
在敦煌地区历史时期早期的总体文化格局中,居于主体和主导地位的是原有的中原传统文化;从宗教流行格局方面说,当时的敦煌地区道教流行不仅早于佛教,而且比佛教更广泛、更深入和更有优势,既和儒家文化等共为当时敦煌地区总体文化格局中的主体和主导,又在当时敦煌地区流行的各宗教中居于优势地位。如果仅从宗教流行格局方面说的话,当时的敦煌地区是以道教为主的地区和社会。  相似文献   

11.
不断通过自我更新使自己适应日益发展变化的世俗社会,是基督教一个极为明显的特点。本文从基督教的历史演变、基督教的世俗化及其妇女、婚姻观的变化三个方面论证了基督教的这一特点,并进而得出结论:在日后的发展进程中,宗教自我更新的功能将日益表现出新的外在形式,不断发挥其对自身的调适和整合作用,同时,这也是宗教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佛教经典的世俗化,是唐宋敦煌世俗佛教极其重要的内容和特点之一。因此成为认识和研究敦煌世俗怫教十分重要的内容和途径。唐宋敦煌佛教经典的世俗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经典范围的宽泛化;2.价值功用的世俗化;3.传播手段的大众化。以上三点,形成了敦煌世俗佛教经典及其使用和流行的特殊体系。之所以说它特殊,是由于它大大突破了正统佛教的经典范围、使用目的和传播方式;促使佛教经典进一步贴近人生,进一步面向世俗,进一步靠拢社会;冲出了佛教经典超脱世俗的藩篱,赋予佛教经典新的活力。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发挥了佛教经典…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科学的发展,宗教不但没有削弱,反而以与时代相适应的方式不断地发展着.宗教的影响力有所扩大,人数增加快、幅度大,宗教信徒的总体素质也在提高.本文在思考这些现象的基础上,从社会异己力量的存在以及宗教自身的世俗化这样内外两个方面作了浅要的分析,并得到了一些探索性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世界性宗教都具有自我创新精神,能够自我调整的宗教,而世界性宗教自产生以来,经历了一个不断世俗化的过程,“世俗化”便是宗教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然而,这种世俗化有时候会带来问题,一旦世俗化跃出其范围,就会产生灾难性后果。比如,今天的“人学化”倾向便是过分世俗化的表征,其后果便是“神圣的凋零”。所以,我们欢迎宗教处于自我调整产生的世俗化,反对以世俗化为借日的“人学化”倾向。  相似文献   

15.
宫体诗与花间词都以女性形象为其表现中心,但两者在形象塑造上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者较后者表现为更大程度上人的“物象化”,后者较前者则体现出鲜明的世俗化与放荡化特征。通过对这两组文本的系统考察,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特定的时代诗学范型、宗教文化、艺术审美观以及文体特质对意象塑造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中道德伦理问题层出不穷,其深层原因是道德根基的动摇和终极性价值取向的缺失。道德的重建引发了对宗教伦理的诉求,这与宗教伦理自身的特点、现代价值有着深刻而密切的关系。因此,需要正确解读宗教伦理,找到宗教伦理与现实的契合点,挖掘出宗教伦理在补充社会道德资源、解答伦理道德新问题、回应世俗化发展等方面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美国大学成立之初,宗教建制是共灵魂.19世纪末,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大学开始用科学的方法诠释《圣经》,开始了大学宗教建制的方法世俗化.20世纪初,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对上帝的皈依不再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是追求内心上的永恒.大学的宗教建制也从方法的世俗化发展到观念上的世俗化.至此,美国大学从宗教化走到了世俗化.  相似文献   

18.
作为宗教艺术的敦煌壁画,是依据佛教经典绘制的。它是宣传佛教思想的有力工具,因此,它应该属于为剥削阶级服务的封建主义文化。但是,作为艺术,特别在艺术创作方法、艺术形式和表现技法方面,它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因此,敦煌佛教艺术的内容虽然出自佛经,但又不同于佛经,而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唯其如此,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佛教艺术与佛教经义完全等同起来,也不能把批判佛教经义的理论,完全套用于批判佛教艺术。  相似文献   

19.
作为宗教艺术的敦煌壁画,是依据佛教经典绘制的。它是宣传佛教思想的有力工具,因此,它应该属于为剥削阶级服务的封建主义文化。但是,作为艺术,特别在艺术创作方法、艺术形式和表现技法方面,它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因此,敦煌佛教艺术的内容虽然出自佛经,但又不同于佛经,而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唯其如此,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佛教艺术与佛教经义完全等同起来,也不能把批判佛教经义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河西学院学报》2017,(6):22-27
敦煌文献儒家经典二百多卷号中有纪年题记的40余件。通过整理分析可知,它们出现的时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反映出不同时代儒学发展的不同特点。安史之乱前敦煌地区儒学教育与唐庭主流文化具有同步性。而吐蕃占领时期却遭到严重破坏。归义军时期,儒学逐步恢复,但却呈现出敦煌地区独有的特征,前期《论语》流行,而后期《孝经》影响较大,儒学的世俗化和功利化色彩十分浓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