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热心兴学育人的著名教育家。他热爱教育事业,努力扭转当时衰颓的学风,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范仲淹所处的时代,“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十分严重,对此他十分忧虑,曾多次言朝政得失,要求变更天下弊事.当时范仲淹享有很高的声望,于是宋仁宗在庆历三年(1043),任命他为参知政事,实行全面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在这期间,范仲淹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  相似文献   

2.
<正>北宋庆历年间的那一场"新政",对欧阳修来说,是一场考验,既是政治考验、道德考验,也是智力与文章上的考验。1043年,即庆历三年,范仲淹、韩琦并为枢密副使。范仲淹旋为参知政事,锐意改革,庆历新政开始。  相似文献   

3.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范仲淹及其庆历新政,学术界历来十分关注。近年来学界对范仲淹及庆历新政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研究的领域已经遍及到了范仲淹的方方面面,并有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趋势。具体到范仲淹思想的研究,学界前人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范仲淹民本思想、改革思想、儒学思想三个角度,对学界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作一简要概述,以期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4.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积贫”“积弱”王朝,也是改革和革新最多的朝代,或许由于改革的原因吧,研究范仲淹者,大多偏重于“庆历新政”,而对他在庆历年间主持陕西军务的情况很少论及。为了较为全面而准确地评价这位历史人物,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作一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5.
作为《岳阳楼记》的作者、北宋“庆历新政”的领袖人物范仲淹是广为人知的。然而,他对北宋古文运动所作的巨大贡献,却长期不被学界所重视,未引起人们注意。实际上,范仲淹不只是大力支持了文风文体的改革,直接孕育了古文革新的高潮,而且也为北宋新古文运动培养和准备了包括欧阳修在内的大批人才。文章的好发议论、忧患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强烈,文风的明白晓畅,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自宋仁宗宝元、康定(1038——1040年)以来,宋王朝内外矛盾不断加剧,国势日趋孱弱,内忧外患连年不断,严重动摇着宋王朝的统治。宋统治集团和一般士大夫日益感觉到,如不进行一定的变革,势必动摇宋王朝的统治和影响士大夫切身利益。在这种形势下,士大夫的代表人物范仲淹最先提出了一套改革方案,并于1043年间付诸实施。范仲淹的改革正值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所以这次改革就称为“庆历新政”。范仲淹为了扭转“夷狄骄盛,‘寇盗’横炽”的严重局面,以稳定宋专制主义的统治,首先进行官僚政治的整顿工作。这个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我国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范仲淹的教育经历;并简述庆历兴学的原因及历史过程。重点分析了范仲淹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庆历兴学”的深刻影响。最后对范仲淹及其教育思想进行了评价,认为他一生勤于教育,创建书院,为统治阶级培养了大批经世致用的人才,并开创了北宋一代兴学之风。他对我国古代教育所作的贡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8.
范仲淹是北宋早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他青年时期就“慨然有志于天下” ,为官后积极有为 ,颇多善政 ;后来又致力于改革 ,领导了有名的“庆历新政”。虽然因刚直敢言 ,一生被贬官数次 ,却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他那胸怀天下的远大抱负 ,不计得失的开阔胸襟 ,忧国忧民的高洁情怀和一片赤子深情在作品中多有体现 ;尤其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我们今天读来仍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9.
李觏不仅在哲学上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在政治、经济方面主张革新,而且在教育方面也有许多有益的见解。李觏是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的理论上的支持者,也是“庆历兴学”的支持者。范仲淹为了推行新政,就必须培养人才。为了培养人才,就必须兴办学校,加强教育。范仲淹指出:“当太平之朝,不能教育,俟何时而教育哉?乃于用人之际,患才之难,亦由不务耕而求获矣。”他认为只凭科举考试取士而不教育的办法,是不问耕种只求收获。庆历年间,范仲淹为相,在政治上实行改革的同时,也提出了兴学的主张,即所谓“庆历兴学”。兴学的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州县立学,并改进太学和国子学。一是改革科举。经宋仁宗同意,并下诏州县皆立学;规定应科举者必须先受教育,士必须在学三百日才许参加考试。但不久范仲淹被排挤出中央政府,庆历兴学也宣告失败,州县之学也只留下空名,科举改革也全部作罢了。庆历兴学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兴办学校,改革科举,把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的思想,比当时国家只管科举考试,不管教育的现象是一个进步。李觏的教育思想正体现了这种变革的精神。李觏在《安民策》、《教道》、《庆历民言》等论文中,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0.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代表作,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前一年,“庆历新政”的代表人物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相继被罢官,对此,在河北都转运使任上的欧阳修对此极为愤慨,上《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为之辩解,因此触怒权臣,被贬为滁洲太守,在滁洲的第二年,其写了这篇传颂千古的著名散文。  相似文献   

11.
王安石变法是在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以后,北宋政治危机严重而民族矛盾又依然存在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其时财政甚为困难,农民义军峰起,社会危机四伏,统治者深感恐惧。他们认为:“夷秋者,皮肤之患尚可治;盗贼者,腹心之疾深可忧。”  相似文献   

12.
北宋中期,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在北宋政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新政很快便归于失败。其中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主观上,在政策的制定和推行上缺乏调查了解,过于主观、急躁;客观上,当时社会矛盾比较复杂,北宋王朝尽管腐朽,但还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和相对稳定性,守旧势力强大,故新政失败,在所难免。至于说把新政失败简单归结于倡导者未能抓住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13.
北宋仁宗时期 ,范仲淹面对皇朝的内忧外患 ,深感忧虑 ,上书言十事 ,主持庆历新政。他的忧患意识不仅表现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更表现为希望宋王朝在忧患中崛起 ,转危为安 ,阔步向前。从这种意义上讲 ,探讨范仲淹的忧患意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 ,字永叔 ,号醉翁 ,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为人正直敢言 ,要求政治革新 ,站在范仲淹一边 ,因此受到政治上的打击 ,屡遭贬谪。他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 ,写文章以韩愈为榜样 ,大力倡导有内容的古文。他积极培养、奖掖后进 ,对北宋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宋仁宗庆历五年 ,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辩护 ,被降职滁州太守 ,《醉翁亭记》作于他任滁州的第二年 ( 1 0 4 6 )。这篇散文通过景物描写 ,充分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和随意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诵读《醉翁亭记》 ,我们会深深地陶醉在文…  相似文献   

15.
北宋仁宗庆历四年三月到五年三月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神宗熙宁四年到元丰八年王安石主持的熙丰兴学和微宗崇宁元年到宣和三年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是为革除北宋中后期科举和官学的流弊,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人才而产生的,是北宋选举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三次兴学虽然终告失败,却为后人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历史教训。本文拟就这三次兴学的特点和失败原因作些论述。三次兴学实际时间共三十六年,若自庆历四年算起,到宣和三年为止,则前后逶迤近八十年。总括三次兴学,我以为全部内容尽在科举制度改革和振兴官学两个方面,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在人教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单元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中,教材选用了一幅题为“北宋文官像”的插图(2007年版,第49页)。  相似文献   

17.
一、时代文化的氛围 苏轼生活在北宋中叶,那是一个以革新为主要特征的时代,苏轼在文学创作上表现出的创新精神,首先是时代的产物。苏轼生活的时代,在“百年无事”的承平景象背后,已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有识之士纷纷提出政治革新主张。真宗初年,王禹偁再主张“谨边防,通盟好”;“减冗兵,并冗吏”仁宗宝元二年(1039)宋祁提出去“三冗”(冗吏、冗兵、冗僧)。仁宗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在韩琦、富弼、欧阳修的支持下,推行以改革吏治为中心的新政。新政推行不到一年被废止。仁宗皇祐元年(1049,,文彦博主张省兵,裁减  相似文献   

18.
陈宏亮 《现代语文》2005,(12):44-44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等人推行“庆历新政”失败,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获罪,被贬为滁州太守。在滁州任职期间,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作为一代文豪,欧阳修写文章向来追求用词精妙、简练而又通俗。《醉翁亭记》还留下了一段推敲文句的文苑佳话,为人们所传诵。  相似文献   

19.
范仲淹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教育改革家。范仲淹从政初期,就重视教育,着手兴办学校。公元1044年,范仲淹在宋仁宗和改革派大臣的支持下,主持了北宋历史上第一次兴学运动,史称“庆历兴学”。范仲淹不仅勤奋治学,积极兴学,还善于发现人才,注重培养和推荐人才,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重教兴学荐才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第五册《岳阳楼记》开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其中的“越明年”,课本注释为“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就文中所述的情况及有关资料的记载可知,滕子京是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春天由甘肃庆阳谪守湖南岳州巴陵郡的。在第二年春天负责重修了岳阳楼,竣工后便写信给贬官在河南郑州的好友范仲淹,并随附《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到了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九月,范仲淹写成了这篇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