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市民社会在西方是一个传统的概念,市民社会和现实的社会政治结构是完全不同的制度模式。欧洲王室与教会权力的分散化、多元化,在西欧市民社会得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没有这个特殊的外部环境,西欧市民社会的发展壮大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过去几十年西欧的家庭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多层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发展态势下却呈现出同一的发展方向。本文试图对西欧家庭法在19—20世纪的发展脉络作粗浅的阐释分析,以期抽象出现代家庭立法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3.
在一堂世界历史课上,出现了这样的情景: 老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情况。有谁能告诉我,公元10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背景、规模和特点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14至17世纪是西欧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疯狂的物质利益追求,导致人们普遍的精神信仰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西欧市民文化与新教不断调整、相互结合,较好地解决了变革时期人们的物质追求与终极关怀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市民社会在西方是一个传统的概念,市民社会和现实的社会政治结构是完全不同的制度模式。欧洲王室与教会权力的分散化、多元化,在西欧市民社会得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没有这个特殊的外部环境,西欧市民社会的发展壮大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企业文化概念的提出和研究缘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企业的崛起,以及日本经济实力的强大对美国乃至西欧经济形成的威胁和挑战。人们注意到日美企业管理模式以及文化的不同对企业管理和经营业绩的影响,进而发现了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融合的产物——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7.
学习型社会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趋势。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特征,正深刻改变着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方式,终身学习已作为一项革命性口号提出来,并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的自觉行为和社会特征,即“学习型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学习型社会构建当然离不开学习型家庭的构建。学习型家庭的基本含义可简单归纳为:学习的家庭和家庭中的学习。  相似文献   

8.
杜亚泉认为,中国历史的独特性在于其未能像西欧那样由古代贵族阶级文化演进为近代财产阶级文化,以及贵族文化与游民文化的消长更迭,而财产阶级和市民社会的匮缺,正是辛亥革命难以成功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教育普及、中等阶级和妥协宽容,是杜亚泉民主转型论的基本要素。这些观点看似迂远,却切中政治发展之肯綮。亨廷顿关于20世纪后期世界民主化浪潮的著名论断,可谓杜亚泉民初之民主转型论的世纪回响。  相似文献   

9.
在新的世纪,呼唤教育转型,青少年的人格教育越来越被社会重视。青少年的人格教育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自律精神,这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乡村社会结构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逐渐进入重大转型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工的出现、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农村城镇建设等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为乡村社会从封闭到开放、从同质单一性社会到异质多样性社会的过渡和转变带来了动力和契机,乡村社会结构开始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1.
文艺学的发展由来已久,我国文艺学的发展始于19世纪末,经过了古典文艺学时期、古典与现代文艺学过渡时期、现代文艺学时期、文艺学融合与多元化时期。文艺学的发展与社会、政治、民间文化等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当代文艺学趋于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新时期,对文艺学的发展和变迁进行回顾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15—18世纪被认为是英国由农本经济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时期,在此期间英国商业获得了迅猛发展,这对商人的业务技能、文史知识和道德品质等提出了新的挑战,使他们普遍意识到掌握商业知识技能、塑造良好信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中国美学进入了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时期.促成美学的转型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其中传播手段的革命是至关重要的.在西学东渐大潮中兴起的近代报刊改变了传统的审美机制,使美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促成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它是工业化的产物。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现代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今天,它广泛地建立于世界各地。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兴起于欧洲的原因包括三个方面:经济、政治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其中经济方面的原因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为近代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和诸多有利条件,譬如: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宽松,使研究者获得了一次大解放,得以充分发挥其才能和积极性;极左思潮的被遏制和清算,使马克思主义得以恢复,使学术研究回到了正常轨道;国门的开放,使研究者视野大开,得以借  相似文献   

16.
刍议都铎时代的圈地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都铎王朝统治时期 ,英国社会处于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历史阶段 ,即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作为原始积累的方式之一 ,圈地运动在都铎时代第一次达到高潮 ,它是 14 - 15世纪英国社会大变动的产物。都铎时代的圈地狂潮具有直接暴力的典型特征 ,它包括掠夺公共土地、侵占农民份地、没收教会土地等等。圈地运动使耕地减少、牧场增加 ,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由圈地引起的新旧生产关系的消长 ,反映了英国农业社会中资本主义成长的实质。就都铎时代圈地运动对封建生产关系的扫荡作用而言 ,它的历史意义决不在 17世纪中叶的政治革命之下。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后,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出现了三次赴美留学热潮。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选派百名幼童赴美留学,虽中途夭折,但为我国造就了一批新型知识分子;20世纪初,美国退还庚款用于资送中国学生赴美和清华学堂的设立,引发了中国第二次留美热潮;国民政府时期,留美形势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呈现波浪式起伏的特征,抗战后的赴美洪流成为近代留美运动的最高峰。留美学生对近代中国教育、科技发展、社会的转型以及中美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艾伟与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科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伟是20世纪中国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从早年留学美国,在导师指导下开始对汉字、汉语心理进行实验研究,到归国后,运用教育测量和实验等科学方法、手段深入而具体地探讨中小学语教育实际问题,艾伟对语教育科学化问题的关注前后达20余年。他把语教育研究建立在现代心理科学的基础上,不但使研究本身具有独立的意义。而且,还为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语教育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结论。综观整个20世纪中国语教育科学化的探索,其意义主要表现在:它使语教育逐步摆脱了封建传统的桎梏,从低效混沌的状态步出,从而跨上了现代化的轨道,当然,科学化的探索与语学科的人性也存在着悖离的一面,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在汉字发展史上,两汉时期的字处于古字向今字过渡的完成阶段。20世纪以来,关于两汉的通假字现象,人们曾经做过不少研究.章针对这一时期两汉通假字的研究状况,分别从传世献和出土献两个方面对其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指出有待深入研究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进程中,具有浓重的传统家训文化背景、先进的西方现代精神和强烈的家庭责任感的胡适,提出了"为学"、"合群"、"自立成人"等一系列融合中西教育精髓的教育理念。尤其是他以20世纪初中国家长少有的见识和勇气践行着西方现代教育思想,其中许多经验值得珍视,也有一些教训发人深省。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胡适家训是当下家庭教育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