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柳宗元是中唐时期的著名的古文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史地位的确立有一个传播的过程,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我们有必要对其接受过程做一个系统的梳理。本文试图将唐人对柳索元的接受做一梳理,特选取韩愈、刘禹锡、吴武陵、刘昫为代表,将柳宗元的为人为文做深入的透视,探讨读者接受的深层原因,用历史的眼光透视柳宗元,力图建构动态的柳宗元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2.
茅坤在柳宗元文章接受史上地位特殊,是柳宗元文章地位奠定的关键人物。茅坤与柳宗元有相似的经历,对柳宗元能做出较客观评价。茅坤在韩柳问题上,能客观地评价柳宗元文章的地位,韩柳并称,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虽是协作者,但其成就与韩愈一样,在山水游记上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茅坤认为柳宗元是自古以来山水游记文章做得最好的文人,永州和柳州的山水与柳宗元的遭遇相结合,形成了柳宗元的游记文章,“公与山川两相遭”。茅坤还指出,柳宗元的文章是“谷风凄雨四至”,有风骚之旨。茅坤真正发现了柳宗元文章的价值,真正认识到柳宗元山水游记文章的地位,这在柳宗元文章接受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诗歌在中国古典诗歌论评史上,形成了三个主要接受维面:一是对其诗作风格进行深入探析;二是从其生活遭遇、思想等方面切入论评,知人论诗;三是将其与韦应物、韩愈等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较批评。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合,构成较为完善的柳宗元诗歌接受系统,使柳宗元诗歌研究不断走向全面深入。  相似文献   

4.
文学传播接受的状态取决于该作家及其作品的生存环境.影响唐宋柳宗元文学传播接受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他的政治生涯;对待儒、释、道的态度和他的诗文主张.这也是柳宗元文学在其漫长传播接受历程中,为后世读者所特别注意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一生交游的河东裴氏人物近二十人,这其中有姻党、上司和同年,也有僚友、父执和国相。裴行立是柳宗元做柳州刺史时的顶头上司,也是柳宗元死后为他出资归葬万年的恩公。在柳宗元生命的暮年里,裴行立显然是其重要的交游对象。柳宗元笔下的裴行立形象与许多历史文献的记载有不少大相径庭的地方。以裴行立为中心的裴氏人物还有裴行立之兄、裴叔猷之长子以及裴度,所有这些裴氏人物都对柳宗元晚年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读《巽公院五咏》兼论柳宗元的佛教信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柳宗元《巽公院五咏》五首组诗的主要内容有三一是表示了对永州龙兴寺住持、著名天台宗高僧重巽的敬佩,二是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三是对佛院自然景色的描写。组诗表现出柳宗元对天台宗教义的理解和赞同,对于佛教“教化”功能的注意,同时也透视出他对禅宗新潮的反对,由此成为唐人对当时佛教不同宗派与教义取舍的一个案例。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是有唐一代最有成就的章大家之一。对其章思想,学多从学创作的角度去研究,而忽略了与其政治主张的结合。本试将柳宗元“明道”的章思想与“辅时及物”的政治主张结合起来,对其章思想做一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文学史上韩愈、柳宗元并称,我所指导的博士生论文已有以唐宋韩愈接受史研究为内容的。因此我特别期待有一部柳宗元接受史的专著,这特别是在柳宗元研究也如同多数唐代著名作家的研究一样,处在迫切需要开发研究新视角、新课题以打开研究瓶颈之际。值得快慰的是杨再喜君的《唐宋柳宗元传播接受史研究》(下简称联接受史〉〉)终于从传播接受史研究的角度扩展了柳宗元研究的瓶颈,从不同的视角提出新见解,展开一些新问题,取得不少成果,开拓并深化了柳宗元的研究,是一部颇有学术深度和价值的新著。其成绩,此处容不具体展开,我则想从此书的个另Ⅱ还可周全之处而兴发出的一些或异或新之鄙见,说说对我的启发与滋生的应关注研究的问题。我想,这虽有意避开赞颂之辞,但却是因此书而产生的良好效应,同样可以显示此书的一种学术贡献。以下我简约地就此谈点读后感。  相似文献   

9.
新、旧《唐书》对柳宗元评价有很大差异,主要集中在对其政治活动的看法和对其文学成就的侧重点两方面。对二者评价差异进行剖析,可对柳宗元在唐末五代和北宋的接受状况有更为客观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的《小丘记》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写于作者被贬官之后,同为古代山水散文佳构。但由于两位作者的遭遇和性格的不同,写作时情态各异。作品所呈现的美学风格也各异其趣。将二者作一对比剖析,从中可了解柳、欧山水散文各自的一些美学特征。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而遭败,由利部员外郎一贬再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在当时为边远荒僻之地,司马,是一个无权也无事可做的闲置官,这对一直仕途得意、很想做一番事业、急于建功立业的柳宗元来说,不啻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此时,他心中忧愤难诉,只有“自放山律中,其n至厄郁积…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出身名门望族到后来的逐渐衰落,柳宗元为文屡言此事。关于柳宗元的祖籍和家族祖先世系及其父母辈、后属,历代有所论及,但极其简略,需要我们依据各方面材料进行梳理和考证,诗文如其人,知其人,论其世,不无俾益。  相似文献   

12.
在经历了晚唐五代的寂寞之后,在北宋立国之初,柳宗元的散文首先迎来了接受史上的第一个春天,然而他的诗歌直到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梅尧臣才被发现和接受。梅尧臣对于柳诗传播接受的开创性在于:初步改变了对柳宗元的接受态度;开拓了新的研究方法;充分肯定了柳诗的艺术价值并对其加以学习和效仿。两人相同的身世遭遇和永不放弃的仕途精神是产生接受的个人原因,“平淡”的审美情趣是对柳诗接受的时代大环境。  相似文献   

13.
柳宗元的散文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后人也将其定位在"唐宋八大家"之中。柳宗元散文形式是多样的,包括论说、传记、游记、寓言。虽然柳宗元的传记散文篇幅不多,但是正是这为数不多的作品,却给后人独立创作的人物传记有了一个突破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杜牧在晚唐柳宗元的接受处于低谷的时候,唱出了"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的诗句。共鸣理论认为,当接受主体与接受对象的审美契合度越高时,共鸣效应越大,文学接受越易发生。由于杜牧在自身气质、政治热情、文学创作及情感经历上与柳宗元存在高度的契合,所以也对柳宗元诗文的共鸣要多于他人。这是杜牧欣赏接受柳宗元不可忽视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5.
柳宗元书信反映的文学思想十分丰富,主要有:1.“文以明道”之“道”包括道的政治现实性、道的丰富灵活性以及道是文章的根本3个特征;2.“言而不文则泥”;3.柳宗元书信对作文条件、作文过程、文章的接受传播等都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书信反映的文学思想十分丰富,主要有:1."文以明道"之"道"包括道的政治现实性、道的丰富灵活性以及道是文章的根本3个特征;2. "言而不文则泥";3.柳宗元书信对作文条件、作文过程、文章的接受传播等都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17.
张勇副教授的《柳宗元儒佛道三教观研究》,26万字,2010年3月由黄山书社出版,它是作者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成果。该书以柳宗元眼中的儒、佛、道及其关系为对象,在梳理柳宗元三教观形成的文化背景基础上,探讨柳宗元的儒教观、佛教观和道教观。  相似文献   

18.
今天我们所知道的曹雪芹多数来源于似乎可靠的清代文人的叙述。但这些叙述矛盾重重,模糊不清,有很多想象和虚假的成分,其话语系统非常错乱。关于作者的相貌、家世和年龄,最接近的叙述都是混淆的。曹雪芹作为作者的判断也是不可靠的。探索《红楼梦))的真正作者之谜,首先必须弄清楚清人是如何叙述曹雪芹的,他们的话语来源系统必须做一个还原。还原这些记录可以进一步对关于曹雪芹的文献材料做一个辨伪的梳理和深度透视。  相似文献   

19.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其对柳宗元文章的接受在“扬韩抑柳”的前提下展开,认为柳文存在着几个不足:一是四六积习,二是模仿蹈袭前人,三是晦涩难懂,四是局促。朱熹对柳宗元文章的接受,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对清代桐城派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的“骚体文”因其文体的特殊和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在宋代受到一致好评。北宋时期的晁补之第一次大量地评点柳宗元“骚体文”,初步确立了柳宗元在“骚学史”上的大家地位。南宋的朱熹在晁补之的基础上编订《楚辞后语》确定了柳宗元在“骚体文”创作上的经典地位。刘克庄对柳宗元“骚体文”艺术的高度认同,标志着柳宗元“骚体文”在南宋接受过程的趋于完成。柳宗元“骚体文”在宋代的接受与宋代学术思想的演进历程息息相关,其中透射出宋人“古中求变”的决心与勇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